靳翠萍
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国内经济繁荣,一片歌舞升平之象。唐玄宗不仅在宫内梨园教习众多戏子,而且还在宫内蓄养了大批技艺高超的各种杂技曲艺人员,“绳妓”即是其中之一。
所谓“绳妓”,即为“走绳”的女子。“绳妓”走绳时,先用两辘轳(一种可以转动的圆柱形石滚)分别将绳的两端固定于地面上,然后在两辘轳之间几丈外立起两根长柱,借助长柱将绳拉起。辘轳与长柱之间的绳索被斜斜拉起,两柱之间的绳索则成为一条平直高悬于空中的“钢丝”,艺人们即在此之上进行着各种平衡腾跃的惊险动作表演。
唐时“绳妓”表演,花样众多。先由“绳妓”自两端沿绳索斜斜而上,其蹑足而上之姿,极为优美,成为表演前的一道风景线。至于走上绳索之后的各种技巧表演,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有时是两位“绳妓”在空中相遇,侧身相让,动作优雅,犹如仙女在空中飞舞;有时是“绳妓”脚穿木屐(一种木底有齿的鞋子),行走于绳索之上,或俯或仰,步态从容,如履平地;有时则是“绳妓”脚绑画竿(即竹竿),在绳索上作“踩高跷”状。画竿与人的高度有时达五、六尺,而人却能稳稳行走于绳索上,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尤其令人惊讶的是,唐时“绳妓”也与今天的杂技演员一样,能在绳索上作叠罗汉式的表演。唐时“绳妓”常在绳索上踏肩蹈顶,搭成人梯,多时达三、四人,重叠成三、四层。“绳妓”下跳时,也如今天的杂技表演一样,依次由顶端“绳妓”翻身掷倒,落于绳上。其惊险程度,绝不亚于现代杂技中的“走钢丝”表演。唐时“绳妓”的表演不仅花样繁多,动作难度大,而且表演者多
身轻如燕、动作娴熟。表演之中,不仅少有差错,而且能随鼓声而动,合着音乐节拍,实在是一种奇观!
唐玄宗时“绳妓”的表演仅限于宫中,观赏者也仅限于达官贵族及宫内之人。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八月五日曾在御楼前设绳妓表演,当时有一宫中卫士胡嘉隐观此表演后,曾作诗《绳妓赋》一首献于唐玄宗。言辞精美,描述生动,唐玄宗读后大为高兴,立即将其提拔为金吾曹参军(唐朝军队中的一下级官员)。也可见唐玄宗对“走绳”这一活动的喜爱程度。
唐玄宗天宝年间,因唐玄宗专宠杨贵妃,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相,致使唐朝国政日趋腐败,并由此而引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被迫出逃四川,宫中大批伶人流散到外,众多的“绳妓”也不可避免地流散到民间,从此“走绳”这一活动也自此在宫外流传开来,逐渐成为了一种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游艺活动。后经宋、元、明、清等各朝艺人的继承和发展,使得“走绳”活动不仅花样更多,而且某些方面也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如走绳之人不再限于女子,出现了一些技艺高超的男艺人等,但“走绳”的基本形式却被一直沿袭下来。直到当今,在我国某些地区仍有一些民间艺人,在一些比较开阔的场地,拉起一条子直的绳索,表演着一千多年前唐代艺人就曾表演过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