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啊,儿就是一座山

1997-08-20 08:57朝东,杨树高
中国青年 1997年2期
关键词:滑县师范上学

朝东,杨树高

从10岁起,他就陷在爹死、姐疯、娘3次瘫痪的困境中。但他一边为母亲擦屎倒尿,端吃做喝,一边以惊人的毅力上完小学、修完初中,宜到考入师范,并以感天动地的义举带着瘫痪的亲娘到学校上学。

娘啊,儿就是一座山

1996年11月18日,尽管初冬的太阳红红地挂在中天,但丝丝北风还是使人不住地打冷颤。这天上午,河南省滑县师范学校“申庆伟事迹报告会”如期举行,当师生们听了该校“96·1班”17岁的学生申庆伟在父亲去世、姐姐疯癫的情况下,带着3次瘫痪的母亲上完小学、修完初中,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滑县师范,并带着母亲来滑县师范上学的事迹后,主持人落泪了,师生们落泪了……

父亡母瘫姐疯嫩肩挑起穷家

申庆伟祖籍河南,解放前,他的父亲逃荒到陕西灵石县,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被安排在县城砖瓦厂当工人。他的母亲是家庭妇女,身体一直不好;姐姐患有精神病,又傻又呆。这就注定申庆伟一降生,就与“苦难”二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7年,父亲携家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按说,叶落归根,该享人间清福了,但不幸的是,第二年冬天,父亲因患脑血栓落下了偏瘫的后遗症。父亲还没从病魔的手中挣扎出来,母亲又积劳成疾,突然倒下,经诊断,患的也是脑血栓。刚上小学三年级的申庆伟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厄运,一下子蒙了。

父亲把庆伟叫到床前,声泪俱下:“孩子,全家就你一人没病没灾,你要挺住啊!”

年仅10岁的庆伟擦干眼泪,开始用他稚嫩的双肩挑起照顾双亲、监护姐姐的重担。看医生、买药、煎药、买米买菜,干不了的想法干;擦屎倒尿,洗衣做饭,不会干的学着干。此外,他还要挤出时间补习功课。在清淡的生活与痛苦的煎熬中,庆伟度过了本该属于花季的少年时期。

1992年正月十五,父亲在病床上度过了4个难捱的岁月后,溘然长逝。刚能下床干些杂活的母亲面对这天塌地陷般的打击,哭得死去活来。她抚摸着可怜而又懂事的庆伟,哽咽着说:“孩子,你爹丢下咱娘俩去了,我又只会拖累人,这往后的日子可咋过呀?”渐渐长大的庆伟给妈妈拭去眼泪,握着妈妈的手说:“妈,不要难过,爸爸去了,还有我呢,我会尽心尽力照料好这个家的。”

庆伟在邻居的帮助下安葬了父亲。从此,他每天早早地起床,提水做饭,安顿好妈妈后,跑步赶往学校;放学后,他不敢跟同学玩耍,急匆匆赶回家,扶妈妈大小便,操持家务。庆伟忙得喘不过气来,不得不把家中仅有的2亩责任田让给叔叔耕种,一家人仅靠父亲多年省吃俭用的积蓄维持着最基本的生活。

1994年的冬季寒冷异常。一天,庆伟放学后高兴地叫着母亲迈进家门,但是听不到母亲的答应声。他心里一沉,立刻跑到母亲床前,母亲正在床上呻吟。庆伟知道母亲的脑血栓又复发了,忙到邻居家借来一辆架子车将母亲送到医院。母亲脱险了,但需要人不停地陪护。不巧的是,正逢学校期终考试,平生一天也没离开过母亲的庆伟将母亲送到亲戚家。一下考场,他就心急火燎地向亲戚家赶。

命运偏偏和庆伟过不去。还没有在厄运中稍稍喘息一下,1995年8月,母亲第3次瘫痪。这一次,庆伟的精神快要崩溃了,眼前一片黑暗。

庆伟一路流着泪,把母亲拉到了舅舅的诊所,舅舅简单地诊断后,摇了摇头说:“不要再往这里拉了。”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庆伟第一次感到世态炎凉,他发誓,就是要饭,也要把妈妈的病治好。

第二天,在好心人的指点下,身薄力单的庆伟把母亲拉到了离家8里地的大晁村诊所。李医生听完庆伟的哭诉,含泪对庆伟说:“小伙子,不要难过,老太太的.病我会尽力治的。”由于这里不具备住院条件,庆伟在8里地的乡间土路上不停地洒着汗水和泪水,只身拉着母亲,连续奔波了30多天。

自强不息金榜题名

庆伟总是没日没夜地忙乎。

瘫痪病人,常常每天吃四五顿饭,方便十几次,晚上更是让人睡不安稳。常常是刚睡下,母亲喊着要方便,刚换过被褥,又被尿湿了一大片,好不容易挤出一点点时间学习,大脑又晕晕乎乎,神情难专。一坐到教室里,泪水涟涟的母亲就占据了他脑际所有的空间,庆伟总是担心,母亲是不是饿了,凉着没有……他的学习落下了许多。

上初中二年级时,班主任黄同军老师发现庆伟整日行动异常,神不守舍,就想法接近他,他被庆伟家的不幸遭遇震惊了。自此,黄老师想办法给他安排照顾母亲的时间,还动员其他任课老师给庆伟补课。在黄老师苦心营造的温暖气氛里,庆伟发愤了,很快补上了落下的英语和数学。但由于庆伟的精力时常在母亲身上打转转,那次中招还是名落孙山。

庆伟想,也好,考不上学,更有充裕的时间照顾母亲。他思谋着用父亲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积蓄买一辆旧机动三轮车,搭上篷子,安上卧铺,拉着母亲跑运输,种地。一来可以挣点糊口钱,二来还可以和母亲形影不离。正当庆伟要把以车为家的想法付诸实施时,同学康瑞海来看望他,当得知他的想法时,诚恳地劝他:“要想摆脱困境,这并不是根本的办法,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将来才能更好地养活你的母亲,即使不能马上到学校学习,也要坚持自学,相信总有让人活命的办法。”临走时康瑞海把身上仅有的20元钱掏给了庆伟:“要是还打算上学,你就收下这点钱吧!”

庆伟放弃了最初的想法。中学老师李付有、康民强时常到家中给他补课,鼓励他直面人生,战胜困难。同学们不断地给他送各科试卷、复习资料,帮他料理家务。

将近一年没到学校了,就要会考了。妈妈得知庆伟要去参加考试,泪流满面,拉着庆伟的手就是不放。庆伟轻轻掰开妈妈的手:“妈,我只有上好学才能更好地孝敬您啊!我有出息了,妈就有福了,您让我去吧!”

“去吧,孩子,妈不拦你。”妈妈想通了,庆伟这才缓缓地离开妈妈的病榻。

考第一场时,庆伟的心情还算平静,待到物理考试时,他再也坐不住了,脑子里总是想着妈妈:此时,也许妈妈在哭,也许妈妈饿了,也许……泪水朦胧了双眼,试卷一片模糊。试卷没做完,他就匆匆交给了老师。这一次,他的名次只排到全校50名。

校长了解情况后,鼓励庆伟到学校学习,并免收学费和资料费。此时,离中招考试只剩下1个多月时间了,而他每天上午只能上两节课,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总是迟到早退,他放心不下瘫痪的老母亲啊!为了争取一分一秒的学习时间,他把书桌支到了母亲的病榻前。时值酷暑,闷热难耐,仅1个多月时间,庆伟就熬黑了眼圈,人也瘦得皮包骨头。他常常在极度困倦时,用牙咬着手指坚持学习。在学校的预选考试中,他名列前茅。

中招考试的时间到了,庆伟又犯了愁。自己要到内黄县城参加3天的考试啊!3天,谁来照顾母亲呢?况且,端屎端尿的活谁又会干呢?生来不爱麻烦任何人的庆伟打定了主意,要带母亲到县城去考试。

他提前来到县城,跑了几家旅店都被人家拒绝了。老师知道庆伟的难处,特许他每天晚上回一趟家。就这样,他每天一大早起来给母亲备足一天的吃用,匆匆上路,晚上再挤公共汽车回到离城15公里的家。

庆伟以优异的成绩被滑县师范学校录取了。

带母上学举家搬迁

考上学,本是件高兴的事,但这对庆伟来说一点也不轻松。长这么大,母子俩一直形影不离,相依为命,他怎忍心为了功名抛下老母亲呢?庆伟看着不能下床,不会独自吃饭,每天需要把屎把尿的妈妈,,想想自己的前程和比树叶还稠的日子,常常暗自垂泪。雇人照顾吧,又拿不出钱。况且,谁又愿意照顾这样一个瘫痪病人呢?即便有人干,庆伟又怎能放得下心呢?他想把母亲送到敬老院,可娘是有儿有女的人啊,敬老院能接收吗?经过几天几夜的冥思苦想,一个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念头在庆伟的脑际形成了:把母亲带到滑县去,带到师范学校去,边上学边照顾母亲。

主意已定。9月1日,庆伟先期来到百里之外的滑县,专找位于师范学校附近的破房子。他一连找了四五家,主人一听说庆伟家的情况都同情而善意地拒绝了这个“孝子”的请求。他们怕庆伟的母亲死在屋子里啊!庆伟哭了。在万般无奈之际,一个姓张的老人接纳了他,将自己的两间破房腾出来租给了庆伟,每月只象征性地收他20元钱。

找到了栖身之所,庆伟的心事减轻了许多。9月6日一大早,庆伟将家中的破衣烂被、盆盆罐罐装上了租来的一个工具车。母亲死活不上车,哭着说:“孩子啊,妈不能再连累你了啊!”庆伟眼含热泪,说:“妈,你要是不去,我能安心上学吗?妈,去吧,儿子会好好上学,好好待您的!”娃不嫌母,娘不离子,就这样,母亲随庆伟来到了离滑县师范500米的“家”。

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呀!两间50年代的破瓦房的瓦楞上长满了青苔,外墙歪歪扭扭,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窄窄的门板已经朽腐,门楣低矮,需弓下腰去才能进屋。屋内最奢侈的物品就是一只钢精锅和一个煤火炉,那只油漆斑驳的板凳,既是庆伟的“书桌”“饭桌”,又是待客的唯一家具。一张床板上摊了两床铺盖,白天,妈妈独自躺在那里苦苦地等待着儿子的归来,晚上,庆伟就在妈妈身边铺上被子,守在妈妈的身旁。

孝子之心感天动地

街道电工听说孝子带母上学的消息后,给庆伟免费安装了水电,将庆伟安的15瓦灯泡换成100瓦,他说:“安上吧,我不收你的电费。”

9月7日,庆伟报到那天,班主任郑老师感到吃惊,在她安排宿舍时,申庆伟提出不住校,说自己租有房子。第二天,细心的郑老师来到庆伟的“家”,一进门,郑老师惊呆了,她含着泪对庆伟说:“你需要我做些啥?尽管说。”庆伟说:“我需要时间。”

郑老师破例准许庆伟不住校,并立即将此事向领导作了汇报。校长表示,不管申庆伟有多大的困难,都一定要给他提供最大的便利,帮他从滑县师范顺利毕业。学生科特许庆伟在“两操——自习”时间回家照顾母亲。中秋节那天,校领导和同学们提着月饼来到庆伟家,同庆伟妈妈共度中秋。正是滑县师范师生的鼎力相助,庆伟才渡过了来滑县后最困难的时期。

滑县师范在调查庆伟的事迹时,庆伟的家乡内黄县也开始了献爱心行动。中秋节前一天,内黄县委副书记李五聚和团县委的同志来到滑师,李副书记把400元钱交到庆伟手中。10月26日,内黄县教育局领导和原庆伟所在乡的领导及乡中学校长为庆伟送来了2000元钱和棉被棉衣。老校长含泪对庆伟说:“孩子,你做到了忠孝两全。尽忠,相信你能报效祖国;尽孝,你的确是个好儿子。”

采访申庆伟的那天中午,这个年仅17岁的孩子正趴在烂凳子上做作业。做午饭时,他只是往锅里的开水里放了盐、白菜和干面条。庆伟说,他娘儿俩常吃这样的饭,习惯了。经记者一再追问,庆伟才很不情愿地说:“家里的责任田让叔叔种了,眼下爸爸留下的积蓄也不多了,吃一点少一点,以后的路还很长,我必须照顾好母亲,同时学有所成,报答这么多的好心人。”问到将来的打算,这位身材单薄脸庞刚毅的小伙子两眼发光:“将来,如果条件允许,我想上大学,带着母亲上大学。”

告别庆伟时,庆伟一再说:“千万别写我有困难,让别人替我操心太过意不去。”他说:“要写写我的老师、同学和所有关心我的领导,是他们帮我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谈到自己时,他说:“我只想本本分分地做人,真心实意善待母亲,同时期待着将来有更好的发展。”

庆伟,你的孝心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会感动上苍的!祝福你,庆伟!

责任编辑:邱四维

猜你喜欢
滑县师范上学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滑县
续写千年大运河的滑县新篇章
上学啦
滑县
滑县表彰“最美邮递员”
师范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