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无返顾破解“猜想”——《中国青年》走向市场的思路与尝试之一

1997-08-20 09:00彭波
中国青年 1997年6期
关键词:中国青年陈景润发行量

彭波

不久前,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去世了,带着人生的辉煌和遗憾。

他耗尽毕生心血去破解的“哥德巴赫猜想”,留给了后人。

这个世界有无数的“猜想”,不仅在数学领域。我们《中国青年》,今天仿佛也面临一个难度不小的“猜想”:作为一家历史悠久、地位崇高、名声显赫的机关刊,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如何生存与发展?

讲到“辉煌”,每一个曾在或正在《中国青年》工作的同志,甚至许许多多的老读者,都会热血沸腾。是的,她曾经多么辉煌!她是中国现存历史最长的杂志(除个别专业性刊物外);她是恽代英、肖楚女、张太雷、胡乔木、陆定一等老一辈革命家担任过主编的杂志;她是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几乎每期必读并为之撰文的杂志;她是推出了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王杰、张海迪等一大批青年楷模的杂志;她是曾拥有400万份发行量的杂志……

俱往矣!《中国青年》曾是唯一面向全国青年的杂志,如今各省甚至不少城市都有了自己的青年刊物;大量生活类的杂志迅速崛起,迎合了价值多元化、更注重实际的读者;来自电视、报纸等媒介的挤压,十分明显;就是在共青团内,也面临兄弟报刊的竞争……

机关刊的性质是不能改变的,因为她是《中国青年》;走向市场,也是不能改变的,因为国家财政不会给你一分钱。机关刊如何走向市场?问题在这里,难题也在这里。因为你是机关刊,你必须传达党中央、团中央的声音,高扬主旋律;因为你必须走向市场,你不得不投身竞争,以新颖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赢得读者的青睐,稳住你的订户,并扩大发行量。

我们没有选择。我们义无返顾。我们相信,市场经济不是机关刊的天敌。这一代中青杂志人,要以陈景润的热情和毅力,去破这道“猜想”,走出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好机关刊的新路子。(下期预告:《中国青年》 内容调整的思路)

猜你喜欢
中国青年陈景润发行量
“最美奋斗者”——陈景润
世界新闻纸持续减产
外汇储备增加并不必然引致货币发行量增大
数学迷——陈景润
陈景润攻克歌德巴赫猜想
日本新闻纸持续减产
从五四运动理性思考中国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当代中国青年婚姻观的异化
韦君宜在《中国青年》时期的期刊编辑思想研究
长风破浪会有时——2016年《中国老区建设》发行量稳中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