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打捞技术

1997-03-31 08:42黄德揆
知识窗 1997年3期
关键词:铁牛木船铁链

黄德揆

打捞中山舰一事在国内外引起重大反响,打捞过程中所运用的种种现代勘测手段、监视系统,以及动用大型驳船、绞车等现代起重设备,令世人惊叹不已。其实打捞沉舰的技术,在我国却是自古就有的。

据史书记载,位于山西省永济县境内的蒲津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桥,也是横跨黄河的第一座浮桥,它是沟通河南、山西、陕西三省交通的必由之道。为了使蒲津桥千秋永固,唐玄宗时,曾铸造了3万余斤的铁牛锚8只,分别置于黄河两岸,拉住蒲津桥。没想到在宋朝发生的一次大洪水中,蒲津桥的铁链被洪水冲断,铁牛锚也被汹涌的波涛卷进了黄河中,陷在几十丈的淤泥之中。

由于蒲津桥为三省交通之要道,所以洪水退去之后,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县)立即着手修复,可是如何找回铁牛锚呢?

一位叫怀丙的和尚声称他有办法。当时人较迷信,以为和尚会施什么“法术”。其实怀丙是一位工程学家,打捞沉在水底的铁牛时,他只是动了脑筋,借助了科学技术的力量。首先他派人潜入河底,摸清了铁牛锚在水底的准确位置。第二步是将两只装满泥沙的大木船划到铁牛锚上面停住。第三步是再派人下水,将事先准备好的铁链系在牛头和牛尾上,铁链另外那端分别固定在两只大木船上。收紧铁链后,他命人将船上的泥沙全部卸到水中,木船船体则慢慢上升,铁牛锚终于被拉出淤泥。此时,铁牛虽仍在水中,但脱离了底面,所以能随船划到蒲津桥的原来位置。

怀丙和尚使用的工具虽然比较原始、简陋,但是其抬撬铁牛锚的方法却很科学,连《宋史》上都记载了他的功迹。

清朝末年,满清政府一艘载有大炮的运输船驶至温州海域时,突然遇到强暴风雨袭击,船被沉到80多米深的海底。

一位叫任昭材的水手接受了打捞沉船的任务。任氏挑选了8条好木船,每两条拴在一起为一组,中间还铺上木板供人员往来。打捞沉船前,任昭材让船员运石块上船,使其中一艘满载,另外一艘空载。很明显,满载石块的船“吃水”较深,空载船“吃水”较浅,接着从8条船上各放下一根粗索,由潜水员分别系到沉船的头部和尾部,再使8根绳索收紧。这时任下命将石块从满载的船上搬运到空船上,使满载船“吃水”上升,空载船“吃水”下降,结果是原来装满石块的船,绳索仍拉得很紧,原来的空船,因装满石块,“吃水”下降,使绳索变松,海底沉船却被拉上了一段距离。任昭材就是让人将石块在两只船之间来回倒腾,使沉船位置不断上升,直至被抬出水面。

任昭材打捞沉船的方法和我们打捞中山舰采用的“抬撬法”如出一辙。只是前者的规模小些,打捞工具也比现在落后而已。

事实证明,我们祖先总结的打捞水底沉物技术是非常科学的。这次打捞一代名舰——中山舰出水的工程,采用的“抬撬法”古已有之,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责任编辑/韩春萌)

猜你喜欢
铁牛木船铁链
木船
盼 望
友谊的小木船
不要像小象那样挣扎
挣断的铁链
小木船
木船友情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