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涛
主持人(江西教育学院副教授,江西省谱牒研究会副会长、本刊特约主持人):应邀主持“本期话题”,我很高兴。谱牒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文化价值与史料价值,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尤其在今天海外华人的“寻根热”中:作用就更大。大家可以就谱牒研究的有关问题作些介绍,以飨读者。
上篇:谱牒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许怀林:(江西师大历史系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江西历史学会副会长、江西谱牒研究会副会长):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家庭宗族观念就确立起来。自然的血缘关系升华出伦理意识。尊祖敬宗与忠君爱国互为表里,不可分离。家族的血缘延续性。演变为政权统治的私家天下。于是政治领域确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庶子分封为诸侯的宗法制度,运用于家族内便是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庶子别出为小宗。世代相传,旁支叠出,形成了繁密的封建等级系列与宗法关系。二千多年前的西汉,就编撰有《帝王年谱》,东汉有《邓氏官谱》,魏晋以后有更多的宗谱。大官权贵为名门望族。他们撰著谱录,纪其传承世系,其子孙凭藉出身的门第(等级),继续获得相应的官爵和经济权益。一部“廿四史”就是历代帝王与将相们的家谱。可以说,这就是家谱的起源与本义。
王炯尧(江西谱牒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从谱牒的分类,可见其内容的广博、史料之丰富。谱牒大体上可分为:百家谱、氏姓考、综合谱、大姓家谱、地主诸谱、皇帝家谱。
温锐(江西师大教授、博士):历史上家谱文化与封建国家的正统文化相辅相成,家谱文化实际上成了封建国家正统文化扎根乡村民众的有力中介,因而历代封建国家对家谱文化多采取容忍态度,亦有加以褒扬者。
主持人:封建统治阶级对家谱文化加以褒扬,当然有的是出于维护其统治。但客观地看家谱,其中确实有很多具有史料价值的东西,在我们今天看来,仍有其认识价值。
王炯尧:内容极为丰富的古代谱牒,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为研究地方史,提供了古代宗法家长制及有关资料;从“家训”、“家法”、“家规”和“宗约”中,可以挖掘研究封建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资料;从谱牒记载的历代人口变化及社会状况,可以研究人口繁衍变化与寿命长短、战乱流徙、婚姻、文化等方面情况;谱牒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为史学佐史释疑,弥补其不足。
许怀林:家谱记有家族的发展历史,其中不少事迹,对现在的建设有借鉴作用。例如古代重视教育,集资办学,江西的家族书院一贯办得多,办得好。从唐末德安陈氏的东佳书堂,到宋代奉新胡氏的华林书院.乃至清末民国初年的南昌熊氏的乐群学堂--心远学塾,都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著名书院。前人办学的一些做法和经验,至今仍有使用价值。
王炯尧:北宋时江州浔阳太平乡永清村常乐里的陈氏家族,在今江西德安县车轿乡义门陈村,它是我国古代最典型封建家族组织之一,世称“义门陈”。《义门陈氏宗谱》对它的方方面面情况有着翔实的记载,书院史专家李才栋,从宗谱中找到了陈氏家法33条。发现江州陈氏东佳书堂是我国最早的书院之一,从而初步弄清了我国书院的起源,纠正了历来认为我国书院起始于北宋或五代的说法,以及私人大学起源于西方国家的谬误。这是书院研究中的一项突破,可以说它直接得益于宗谱。
许怀林:“义门”陈氏的家法,对管理成员的要求值得玩味。陈家是几百上千人吃大锅饭,过财产共有制生活的。管理这个庞大家族的掌权人,家法写明“不以长少,但择廉谨才能之人任之”,“若才能不称,仍须择人代之”;如果自己不愿干,须“请众详之”,经众人“议论”之后决定可否。其中这些内容,已超越了宗法的腐朽观念,颇有民主监督的意思。很可能这只是写在纸上的空话,但却反映了八九百年前人们的迫切要求。况且这种猜测还要有所保留,因为陈氏家族确是长达百余年间维持了共财聚居的生活方式。这份珍贵的家族生活资料,只在陈氏家谱中看到,其他历史文献中还没有发现第二份。可见,在学术领域里,依研究的角度而异,家谱有多样的资料素材,可供发掘利用。
温锐:研究谱牒文化乃至农村宗族问题(包括历史上与现实中的),就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王炯尧:有几件事引起我对谱牒的兴趣。一是柴泽民同志任我国驻美大使时,一次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参观访问,该校送给他两件珍贵的纪念品,就是柴泽民家乡山西闻喜县志和柴氏宗谱;二是吉安县文家村文天祥的后裔,保留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一份文的亲笔所书奏折和一部文氏族谱,专家鉴定这些都是甲等一级文物,从中足见有些谱牒价值之大。
主持人:谱牒中有一些封建糟粕,研究谱牒时必须加以批判。比如过去男丁才上谱,女子不上谱,这是歧视妇女。还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族权思想、专制思想等,都要加以批判。
许怀林:从五千年文明史的大文化背景上观察,家谱的产生与演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产物,精华与糟粕具存。例如家族事务管理,是在族长的统治下进行,家长专制独裁,子侄晚辈唯命是从,所谓“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毫无疑义,这是糟粕。然而,要彻底消除封建家长制的残余,就有必要知道这方面的历史,从而提高认识,增强自觉性。
王炯尧:作为文化表现形式之一的古籍,包括谱牒。不可避免有其精华与糟粕。因此,对古代遗留下的这笔宝贵文化遗产,在剔除其封建糟粕的前提下,应当像对待所有的古籍那样,十分珍视它,重视研究它,去芜存精,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下编:家谱研究与华人寻根热
主持人:正因为家谱研究有其历史、文化方面的价值,所以国内外对中国谱牒都加以研究,而且由此还激发起海外侨胞的访祖寻根热。下面就这个问题,请大家给读者作个介绍。
王炯尧:外国的汉学家、社会学家对我国的地方志和谱牒的搜集与研究,可谓不遗余力。美国学者1982年在安徽,从志书和谱牒等资料中研究徽商,找出乾隆下江南时接见的六个商人中,有五人是徽商。南开大学曾有美国进修生专攻天津地方史,其中一位进修生在美国时,从我国的地方志与谱牒的资料中研究“高阳土布”,因此获得博士学位。而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地方志和谱牒比美国学者还早。
温锐:国内对谱牒的研究也很重视,远的不说,在我们江西,李才栋教授,还有在座的许怀林教授、王炯尧先生等一批学者组织队伍,率先开展研究,可谓独具慧眼、令人钦佩。
王炯尧: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谱牒研究,早在1941年8月,中共中央发布的(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中,就明确规定要“收集县志、府志、家谱加以研究”。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编好《中国家谱目录》的通知中又指出:“家谱是国家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
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曾起着重大作用。”
许怀林:海外华人寻根问祖,很多就是通过“家谱”这一特殊媒体来实现的。
温锐:对外开放后,许多台、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回乡寻根,返乡投资,他们这些投资,推动了家乡经济的发展。
许怀林:我们经常在报纸、电视、广播中获知。某某国际名流的根在中国。这都是通过家谱发现了他们家族的迁徙经历,找到了这些人在家族中的世系辈份。许多海外游子,回大陆探亲,寻根祭祖,查阅家谱,找到先人开基之地,于缅怀列祖列宗恩德之时,激发报效桑梓的热情,于是捐资建设,或办厂,或兴学,把历史疏远的亲情友谊,顿时拉近。这说明家谱资料,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有利于改革开放。
主持人:具体一点来说,大家都知道包公这个人,那是宋代有名的清官。香港华人巨富、已故船王包玉刚先生,早年从祖籍浙江宁波的家谱中追根究源,得知北宋名臣包拯是他的先祖,十分高兴,捐资兴建宁波大学后,再捐资兴建宁波图书馆。
王炯尧:这类实例很多。南宋著名理学大师朱熹,被誉为“第二孔子”。他不仅学术思想博大精深,远播重洋,而且子孙昌盛,繁衍海内外。在韩国,据不完全统计,已有朱熹的后裔14万之众。为睦祖敬宗,自九十年代以来,韩国的朱氏后裔,每年都要来中国,到朱熹祖籍地——江西婺源、朱熹的业绩地——庐山白鹿洞书院故址、朱熹的墓葬地——福建建阳,恳亲和寻根问祖。前年以韩国为主的世界朱氏后裔组团到婺源谒祖陵和恳亲,并为振兴婺源经济签订了多项投资合同。他们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要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
许怀林:前面谈到的“义门”陈氏,也有不少后裔遍布海内外。
王炯尧:1986年6月18日,邓小平同志会见来自世界各地的荣氏亲属回国观光团部分成员和内地的荣氏亲属时曾指出:“这次你们亲属团聚是一件喜事,是我们民族大团结的一个体现,一个演习。我们要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也正是我们谱牒研究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主持人:现在移居海外的华人越来越多,几百年以后,几千年以后,他们追根溯源,还是要通过保存下来的家谱。谱牒研究既能从族姓盛衰兴亡中探索政治、经济变化的规律,为史学研究提供佐证,又能起到联系海外华人的纽带作用,为海外华裔、华人寻根问祖指出途径,为祖国的统一事业和经济振兴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我们研究谱牒的,应当剔除其封建糟粕,发扬其精华,使其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为中华民族在世界范围内大团结服务。
(责任编辑/韩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