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玲 张殿玉
按照心理学揭示的规律,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动,行动又指向一定的目标。这就是说,需要是人的一切行动的原动力,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人的某种活动以满足一定需要的内驱力。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有效地激发大学生成才的动机,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推动学生向成才目标迈进,就要使自己的激励方法符合大学生心理需要。因此。从研究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特点人手,来探讨大学生成才的有效激励,对于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特点
(一)群体需要层次
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特点除了与一般人有共同之处外,还反映出明显的不同特点。其群体需要层次是:(1)渴望理解,珍视友谊。这是大学生社交需要的表现形式。尤其是他们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加之远离家乡亲人,这就必然造成他们求友、求爱、求理解的高峰期。(2)要求尊重,渴望民主。大学生入学以后,随着知识和社会地位的提高,自尊心进一步强化,他们强烈要求得到尊重和信任,要求独立自主,施展自己的才能,对“保姆式”的管理、居高临下的长官态度非常反感。(3)求新、求美、求乐的生活方式。改革引起大学生观念的深刻变化,求新、求美、求异、快节奏、高效率、竞争、开放、自主,是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新潮流。(4)强烈的求知、求能、成才欲望。大学生随着身心的不断成熟,其自信心、上进心、好强心进一步强化,他们迫切希望用人类的各种知识成果来丰富自己,力图使自己成为事业和生活的强者。(5)富有社会意义的自我实现需要。大学生这种富有社会意义的自我实现需要是前进的巨大动力。(6)关心现实,向往改革。这是大学生自我实现需要的又一表现形式。他们普遍把自己的命运同改革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对这场改革所带来的社会积极作用满怀兴奋的期待心情。
(二)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特点
1.一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一年级大学生由于还残存着少年期“依赖性”、“理想化”、“盲目自信”的心理特征,因而对大学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不相适应而产生不少矛盾。一是竞争获胜的自豪感与在群英荟萃的新集体中相形见绌所产生自卑感的矛盾,二是进入大学的新鲜感与对家乡和中学生活留恋感的矛盾,三是苦战告捷的轻松感与学习方法不适应、学习成绩每况愈下的被动感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使他们心理上出现消除矛盾、恢复心理平衡的迫切需要,渴求生活的温暖和关怀、学习目标和方法的诱导和帮助、进取心自信心的鼓励和强化。
2.二、三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中年级大学生随着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和对环境的熟悉和适应,他们的思想出现了下列特征:(1)人生观、世界观趋于稳定和定型,出现了两极分化。正极分化的学生进取心强,奋斗目标高,学习刻苦,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负分化的学生意志消沉,混天度日。(2)同学的了解加深,友谊稳定,不少异性友谊向爱情发展,有的学生特别是班干部由开始相互盲目崇拜变得互不服气了。(3)理工科大学生对文、史、美、管理等各种社会科学知识发生了浓厚的兴趣。(4)独立生活、自主的能力增加。这些特征决定了这一阶段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是:渴望获得正当表现自我能力的机会;渴望扩大知识而,并在如何确定目标、筛选知识、处理人际关系和恋爱等问题上得到指导帮助。负分化的学生自卑感、孤独感、亲和感较强,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尊重、信任、关怀和鼓励。
3.高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高年级大学生面临走向社会的现实,心理活动复杂,心理状态不稳定。(1)具有紧迫感。对所学的知识、所做的事情不满足,想最后冲刺补一补,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强化,要求入党的人数增加。有的学生想给母校一个美好的印象或找到较好的工作,而在各方面表现得异常听话、积极。(2)对择业是否顺利、是否理想、个人能否胜任工作、恋爱关系能否巩固等问题十分忧虑。(3)对社会政治生活更加关注,不少人雄心勃勃,设想尽快干出一番事业。由此可见,高年级的大学生最需要的是个人的才能、思想得到合理的承认,从而得到合理分配;最渴望的是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尽快为四化、为人民成就事业,做出贡献。
(三)个体间的需求差异
总的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倾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的需要是由90年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所决定的。但具体到各个不同的个人又具有个别差异,归纳起来可划分为7个类型。
1.进取型。这类学生有较高的志向和奋斗目标,勤学敏思,才华横溢,兴趣广泛,学业优秀,同时善于存同求异,喜欢独立思考,有创造思维,能开创新局面。这类学生虽然是少数,但他们是四化建设的栋梁之材。他们以学为乐,清心寡欲,最迫切的心理需求是事业和成就。
2.事业型。这部分学生好学上进,为人诚实,遵纪讲德,成绩优良。虽缺乏创造思维,但学习、工作踏实肯干。他们仍是我们事业的骨干之才。这种类型的学生最迫切需要的是理解和关心。
3.组织型。这部分学生成绩一般,但头脑灵活,兴趣广泛,知识面较宽,爱好社交,组织能力较强,待人处事诚实、正派、积极热情,毕业后适应环境快,能成为很好的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这种类型的学生最渴求友谊、交往及施展才能的机会。
4.平庸型。这一类型的学生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学业和品德一般。既缺少创造精神,又缺乏勤奋态度,学习懒惰,贪图安逸,满足于过得去,表现出很大的可塑性和被动性。这部分学生追求的是较低层次的生活工作环境。
5.需求型。这类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得到一张大学文凭,找到一个舒适理想的工作。他们缺少革命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政治与学习上维持最低水平。
6.恋爱型。这类学生把爱情列为第一需要。他们把恋爱看作逃避矛盾、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为了追求爱情,甘愿放弃学业,违反纪律。个别人陷入情网难以自拔,单思成疾,精神失常。
7.自由型。这类学生把自由列为第一需要。他们崇拜西方的“自由”、“民主”,追求个性解放,热衷于无政府主义,无视学校纪律;有的感到世态炎凉,信仰虚无,现实缺陷,希望通过个人奋斗,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设计;甚至有少数学生滋长了对党的离心倾向,陷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
后四种类型的学生虽然是少数,但因其需要的层次较低,是教育引导的重要对象。
二、激励大学生成才的措施和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指出,个人的行为与个人内部动力和外界环境有函数关系,即:B=f(P·E)。其中B是指个人行为方向和向量,P为个人的内动力(需要与动机),E为环境刺激。这一激励理论说明,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内趋力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要有效地调动学生成才的积极性,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层次和个体差异,从内、外两个环节进行全面激励。
(一)环境激励
环境的刺激对学生而言,主要是三个层次的影响。第一层次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经济制度、体制和生活运行过程,社会风气、习惯的影响;第二类是家庭环境的
影响;第三是学校环境的影响,包括教育制度、体制、教学环境、校容校风、个人交往关系等。这三个层次中,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因此,我们必须在坚持动员社会家庭齐抓共管、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外,最主要的是搞好教育环境建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的主要标准是:(1)环境优雅,校园井然有序。(2)具有良好的教育体制、教学设施和教育秩序。(3)具有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校风,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教风,勤奋学习、努力成才的学风。(4)形成优奖劣罚、充满生气活力的竞争局面。(5)具有一个宽松和谐、互相理解、相互信赖的人际环境。(6)学生的业余生活丰富多样,学术空气活跃,信息流通渠道畅通。良好的育人环境,不仅体现出学校的精神面貌,而且也会造成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催人奋发向上,对学生的智能和思维素质的锤炼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目标激励
根据大学生求知、求能、求业的心理需要,进行目标激励可分为四个层次。(1)成才目标的激励。使学生一人学就明确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大学生成才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思想素质和智能结构,把学生求知、求能、成才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2)革命目标的激励。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不但是四化建设的科技人才,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人,把个人理想与革命理想结合起来,使青年学生富有的理想进行升华。(3)政治目标的激励。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党内不正之风与党的性质的关系,激发学生争取入党的需求,用党员的标准激励学生进步。(4)生活目标的激励。引导学生树立新时期的人才观、价值观、时空观、消费观、审美观、交往观,使学生把快节奏、高效率、竞争开放、自立、求异、求新作为生活目标。
(三)强化激励
强化激励是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达到增强、减弱或引起某种行为的过程。对某种行为给予肯定和奖励,以促进这种行为的再现,叫“正强化”;对某种行为给予否定或惩罚,使之逐渐消退,叫“负强化”。对学生进行强化激励,可以满足学生强烈的自尊心、上进心、好强心、荣誉感的需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励的原则和方法是:(1)强化的目标必须明确。既然强化是行为的定向控制,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例如奖优罚劣,首先要明确当代优劣学生的标准是什么。只有目标明确,强化才能定向。(2)善于用成功的尝试进行强化。成功的喜悦是强化行为的力量源泉。帮助学生把要达到的成才目标的整个行为过程分成许多的步骤来完成,使学生能够不断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信心,一步一步前进。(3)及时反馈。从自我教育来说让本人了解客观对其行为的评价就能产生强化作用。好的评价起正强化作用,不好的评价起负强化作用。(4)根据人的不同需要进行奖励。不同需要的人对同一种奖励体验到的效价不同,奖励所具有的吸引力也不同。因此,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奖励,才能有效地挖掘人的潜力。(5)奖励要公平,管理要封闭。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指出:当一个人感到他所获得的结果与他投入的比值与其他人的这项比值相等时,才认为是公平的,因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因此奖励必须根据人们的学习工作绩效而拉开档次,使人们产生公平感。只有赏罚得当,才能促进竞争,增加活力。(6)教师和政工人员要多运用行为规范的权力,多用自己的人品、学问和对别人的体会力等来影响及改变学生的行为。(7)运用负强化要方法得当。负强化关键在于正确使用惩罚与批评的手段。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友善平等的态度,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受教育者心悦诚服。切忌居高临下的训斥,否则会激起受批评者的反感,产生逆反心理。其次要注意时机和场所的选择。解决一般性矛盾要及时,以防止矛盾激化;解决比较激烈的矛盾冲突,制止和调查宜及时,教育说理要从缓,等待其感情冲动的高峰过后,批评教育才有效。对有碍于学生自尊心、自爱心的批评,一般适宜于较小的范围或个别场合。另外,惩罚要慎重、合理,并给以受处分者争取进步、免受处分的机会,以增强其上进心。当受处分和批评的学生有了进步时,要及时给以肯定和强化。
强化激励要坚持以“正强化”为主,“正强化”与“负强化”相结合的原则。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自尊自强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强化学生敢于竞争、勇于开拓的创造心理。
(四)关怀激励
适应青年大学生渴望友谊的心理需要,进行关怀激励,可以焕发他们上进的力量。(1)政治学习上的关怀。了解每个学生的政治要求、学习目标,及时给以引导帮助。(2)生活上的关怀。帮助他们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使他们感到党和集体的温暖。(3)思想上的理解和帮助。尤其是对性格内向、闭锁性心理状态比较严重的学生,应多给他们关怀、体贴和诱导,要帮助他们打开闭锁的心灵,点燃热情的火焰。(4)创造一个充满热情和温暖的班集体环境,使学生互相关怀、激励。
(五)民主激励
根据大学生成人感、自尊心、独立性突出增强的心理特点,适应他们强烈要求民主、自立的心理需要,变生硬灌输、长官意志为民主激励是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民主激励,即以平等的态度、同志式的感情对等学生。它包括信任、尊重、支持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1.信任学生,满足学生参与的需要。要让学习成绩优秀且有一定创造能力的学生参加学校的科研活动,给以显露才华的机会;对学生干部的信任是放手并支持他们独立开展工作;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要让其参与学校管理,使之有锻炼、表现组织才能的机会。
2.尊重学生,满足学生自尊心的需要。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和自爱心,尊重学生的上进心和好胜心,发现后进学生在缺点、弱点、错误中埋藏的闪光点,使他们从尊重中得到力量。
3.支持学生自治、自立、自主、自强,满足学生独立性的需要。要变领导为服务,变“我要你怎么做”为“我支持你怎么做”。特别是对高年级的学生更应放手让其自我管理、教育。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开展讲演、专题辩论、学术争鸣、文体智力竞赛、学生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和科技服务咨询等各种自我教育、自我强化的活动,并为他们跳舞、旅游、音乐欣赏等课外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方便。
大学生的需要是客观的,多样的,发展的,因而激励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发展的,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在整个激励链条中,精神激励是中心环节,是高品位的激励。只要我们按照大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和成才规律去进行激励,就能激发学生的奋进精神,推动学生向德智体全面发展且具有开拓创造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迈进。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郑州450045)
责任编辑:袁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