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义安进京

1996-10-29 10:58哈马忻都
啄木鸟 1996年3期

哈马忻都

哎呀你怎么穿这个来了?汪芳芳一见熊义安的面就说。

熊义安有些慌乱,他自己也感觉到了,自他一踏进书店的门,就有好几双眼睛看他,看得他奇怪:难道北京的警察不进书店的?他浑身的不自在,好容易等来了汪芳芳,她也怪他穿了一身的警服。

我就带了这身衣服,他老实对她说。

汪芳芳把熊义安拉到书店的楼上喝茶,熊义安觉得这儿倒不错,静静的,只有一个外国人自己坐着喝茶,样子乖得很。汪芳芳压低声音说,你还敢穿这身衣服上这儿来,这儿可是你们的安全部门监控的一个点。汪芳芳的目光很奇怪,好像有意要把自己和他区别开来。早知你穿这个我是肯定不会约你在这儿见面的,汪芳芳说。熊义安低头喝茶,杯里的菊花他喝得淡而无味,他想喝菊花也是北京人的一个时髦吧。

又有人上楼来,熊义安瞥见一男一女,男的留着长发,看上去有点脏,女的也是长发,背一个牛仔包,他看汪芳芳也背了一个和女孩一样的牛仔包,就想这儿来的怎么尽是这样的人。究竟是怎样的人,他一下也想不清。这时汪芳芳就和这一男一女打招呼,关系很熟悉一样。熊义安就觉得汪芳芳真的是北京人了。在县里都说汪芳芳做自由撰稿人出了大名,北京城里大凡识几个字的都知道汪芳芳的名儿,那天在电视里看见汪芳芳,满县城的人第二天见面都说,看见汪芳芳了看见汪芳芳了。熊义安就暗中佩服汪芳芳,她好好的文化馆不呆,自己辞了职跑去北京闯世界,真是要有两下子的。他和汪芳芳是中学同班同学,她是班长,他不太爱说话,可也不是默默无闻的,他的作文写得好,每次课上作文讲评,范文总是非他莫属的,这个时候他就很引人注目。不过这样的两个人从没说过话,那个时候男生和女生都是不说话的。后来他考上了警校,她进了文化馆当图书管理员。第一个寒假他从省里的警校回家来,走在县政府门口遇见她,她主动招呼他,还说第二天要去他家坐坐,把他吓得不轻。那个时候他比现在还要自闭,他不晓得自己该和她说些什么。第二天她真的来了,和他说了很多的话,逼得他也说了很多的话,生怕要冷场。她走了后他大松了口气。这天晚上他就在日记里写了一段话:以前以为和人说话就像写作文,每句话都要是有用的,直到今天我才知道什么叫和人聊天,就是说许多可有可无的话。不过日后想起这件事,他心里还有些要谢她,她不晓得自己是救了他一把的,否则他还不知到哪天才学得会和人聊天哩。

东西带来了吧。汪芳芳回过头来问他。

带来了。熊义安说,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叠纸来。这是县公安局的证明,这是县政府的证明,这是他的照片,这是事迹报道。他说。

汪芳芳看李维建的相片,说,我记得他有个小孩子。

熊义安点点头,突然鼻子就发了酸。手指头炸出去二三百米远,局长叫我们拿筛子筛现场的血土,筛出来一块块的肉,手指头是我筛到的。他说。

汪芳芳就追问他,那你都写到文章里去了么。

他说没有。

汪芳芳就起了急,你为什么不写嘛,这才是最能打动人的地方,真是的。她一边说,一边就把他写的稿子翻得哗哗响。你光写他平日怎么加班加点工作,怎么助人为乐,不灵的。她告诉他。

熊义安低头不说话。

汪芳芳又问他,有没有爆炸现场拍下的相片?

他就说,局里可能有,带只带了他本人的标准照。

汪芳芳就把各种证明和李维建的遗照推还给他,说,这些全用不上,你收好了。

熊义安想着局长的叮咛,就恳求汪芳芳,你跟他们说说,照片一定要上的,这还是我临上车前局里特意加洗的一批。

汪芳芳说我说没用就没用,你听我的,不要乱操心了。用了也是多占版面,羊毛出在羊身上。她看熊义安一眼,你们公安局不是要你全权处理么,你要有思想准备。

熊义安就说,你有经验,你看着改。

汪芳芳一笑,改不改倒好说,我是县里出来的,今天县里的领导求到我了,我不会不管。不过别人怎么想的我就保不定了,这事不会像你们想的这么容易,到时你不要误会我就好。

熊义安听不太懂她的话,就点着头,说不会不会怎么会呢。

汪芳芳说了声等她的电话,就把他的文章往牛仔包里塞,站起身要跟他分手。他跟在后头,心里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意思,他们是老同学,现在身在异处又多了一层老乡的关系,他还愿意和好多年前那样,和她在一起,说一些可有可无的话才好。可是她已经跳上一辆车,消失在北京的人海里了。

熊义安一个人回了旅社的地下室,老孙还没回,也不知他办得怎么样了,就仰头倒在床上想丽娥。

年前李维建出了事,丽娥也就不乐意他这个男朋友穿警服了,说怕他也出事,要他去换工作,还问他是要她还是要这身警服。他心里就好恼,他原来也是想要换工作的,他自己晓得他的性格不适合干警察的。他听到枪声心里就发毛,脚下面也软了,他就只喜欢写写看看的,心里想着去县文化馆顶汪芳芳的那个位子,天天有书看也是好的。可是这个时候小李子就出了事,在金场给抢金子的炸成了几段,熊义安也被叫去了现场,拿一个筛子,筛小李子一块块的身体,熊义安在电筒光下看到小李子的肉块一点一点从泥沙中摇出来,就像做梦一样不真实。他就哭出了声,止也止不住,最后局长火了,叫人把他拉离了现场。

李维建家在农村,家里只有他一个儿子,熊义安跟着去乡下通知家属,那个场面又让他跟着落泪。小李子的父亲哭得出不来声音,小李子的娘和两个妹子拖住肖局长要他还人来。那个时候还不敢告诉小李子的爱人听。

第二天局长要他熊义安写个材料,总结李维建的一生,要追认他为中共党员,还要为他申报一级英模称号。他就趴在办公桌上写。对面桌子就是小李子的,他平日写个什么小李子都要抢了去看,他就觉得他这时写出的每个字小李子都是看得见的,他就一心一意写给他看,写到最后一个字,熊义安自己就扔了笔趴在桌上,又哭起来。局长看了他写的,也哭,给局里的人看,谁都哭,局长就叫人拿到县上的广播站去播,结果街上的人都听得掉了眼泪。全县的人都知道县公安局出了个英雄,单位上都要求向李维建学习,学习李维建的标语贴满一条街,有人还要给小李子家捐款救济。这个时候李维建的一家都从乡下到了县里,吃住在公安局,听了广播也就不似先前那样吵闹得厉害。为难中的肖局长就让熊义安带着文章来北京,在几家大报上发一发,要感动全国人民,让全国人民都知道李维建这个响亮的名字。

他熊义安那阵也受着一股力量的充实,每天上下班都凶巴巴的,好像随身有气吞山河的功力,随时都可以扑上去和什么人拼个死活。直到手里拿了到北京的火车票去找丽娥说话,看到丽娥拉长的脸,他才又烦恼开来。

走道里有脚步声,他以为是老孙回来了,结果不是,他心里也就又起了些希望,兴许老孙比他更有办法,去的那家报社当场就答应上他们的文章,这样他们就可以早些回县里去,他也好去找丽娥说说话,要她不要逼他了。

熊义安和老孙一条街上住,却不熟悉,也不晓得他有多大的本事,只听讲他是北京人,上山下乡来的,别人都回了北京,他也不回,一直就在文化馆做事。他听过这个老孙一件事,丽娥生气的时候他还拿这件事逗笑过她。听讲老孙的老婆爱唱歌,唱得却不好,每次她开口唱歌,老孙就走过去,把家里的门和窗子一个个打开,老孙的老婆就喊你干什么把门跟窗子都这样敞开来,老孙就回答她,我让邻居听清楚,别以为我在家打你了。没想到他这次就和这个老孙来了北京,一路上老孙也不和他说话,他就也不罗嗦。

这次真的是老孙回来了。他问熊义安,找见她了?

熊义安点头。

老孙就笑笑,问他,她说能办?

熊义安说没有,不过她把文章拿走了,要我在旅社等她电话。

现在办事不易啊,没个熟人不成。

你那边办成了?

老孙也不回答,只把熊义安一拖,说,喝酒去。

他们就去旅社边上的小饭馆喝酒。

我那主编老同学,你猜怎么着,是个女的,一点没变,还那么年轻。老孙喝了点酒,脸就通红的。

熊义安听他说,就觉得老孙的样子和火车上有些不同,火车上的老孙蔫蔫的,在北京转了几天,一下就变得像北京人了。看他的样子这么高兴,一定是事情办得差不多了。熊义安想,到底是北京人,一下火车就如鱼得水。

那个时候她就是我们的班长,要不怎么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呢,她那人天生就是要做领导的,人也活泼,长得也不寒伧,哪哪也不差。

老孙还在说他的主编老同学,熊义安就想到老孙老婆唱歌老孙就去开门和窗的事,心里就想,这个女主编唱歌一定不比老孙老婆差。

熊义安杯子里的啤酒只喝了一半,老孙已经喝下去两瓶,嘴上喊,小姐,再来两瓶。这时就上来一个50多岁的女人,手里拿了两瓶啤酒,往桌上一放,就走了。老孙就用牙齿开酒瓶子。熊义安想,这个女人满脸不高兴,一定是怪老孙喊她这么老的女人作小姐。这两天和老孙出门,老孙和北京人一样,看见女的就喊作小姐,熊义安也想学着喊一声小姐,只是平时没喊过,张不开嘴,又不好意思喊同志,跟女的买东西问路就干脆前面什么称呼也不用了。

老孙“噗”的一声把酒瓶盖子吐在地上,说,赶明儿我领你去见见她,认识认识。

熊义安反应过来,知道他还在说那个女主编,就说,我不去了,她是你的老同学,我又不认识她。

老孙笑起来,去了不就认识了,你这人真逗。

熊义安就不作声。

老孙的脖子也喝红了,瞪了两只大眼对他说,你猜怎么着,连她也知道汪芳芳,我把汪芳芳那档子事跟她一说,她还挺佩服她的勇气。你说,这女人是不是心里都不那么安分,都巴不得和男人闹出点什么事来?

熊义安听不太明白,想了想,就说,北京更适合汪芳芳,她在老家是呆不长的。

老孙就摇头,看来你是真不知道,我跟你说了吧,她干吗要跑到北京来,她跟我们馆长有那么档子事儿,后来馆长老婆知道了,结果可想而知。这事儿说起来也真逗,汪芳芳跑到北京来,我坐进了她的办公室,你猜我发现什么?

熊义安摇头。

她屋里那电话,就是那拨号的数目字,563三个号都磨没了,看不清了,这起先我还没怎么在意,后来有天我给馆长拨电话,一按那号,我明白了,563,可不就是馆长的分机号!这妞儿,真不吝!

熊义安想,这像汪芳芳做的事,她要想做成什么事,就会有一股子劲。文化馆的馆长他也是打过招呼的,人又瘦又老,熊义安不明白汪芳芳看上他哪一点,嘴上又不好问老孙,毕竟还不是很熟,倒是老孙突然就和他说起这样的事,让他又想到汪芳芳跳上公共汽车消失在人群里的情景,心里就感到对不住汪芳芳,好像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一样。

老孙一定要熊义安跟他去女主编的报社,熊义安就跟他去了。

见到女主编,老孙就介绍他,女主编朝他点点头,他就伸出手去和她握手,她也伸来手,他还没有能够握牢,她的手就又收回去了,仿佛外国电影里的贵妇人,熊义安就有些不自在。老孙和熊义安并排坐在女主编办公室的长沙发上,熊义安发现老孙也和他一样见外,只晓得看定女主编笑,笑得可怜巴巴,他就觉得老孙和女主编的关系,一点也不像他自己讲的那样近。

女主编拿起电话筒拨了一个号,说小马你过来一趟。

不多会儿就走进来一个小伙子,年纪和熊义安相仿。女主编对他说这是大山的儿子李维建的作者,你和他谈谈。

小伙子转过头来看熊义安,这次熊义安学了个乖,没有伸手,只是跟他笑了一笑。小伙子就招下手,说你跟我来。熊义安就丢下老孙,自己和小伙子去了隔壁的办公室。

小伙子的桌上堆了几大摞稿,熊义安看见上头都和他们的一样,盖了好几个大红公章。小伙子在这些稿子里乱翻,不知道是不是要找他的那篇文章。找不到,小伙子就转过身来,看他一眼,说反正都在这摞待发稿里,你的稿我看过了,没什么大问题。

熊义安就问什么时候可以见报。

小伙子说那要看版面的安排了。

熊义安就跟了一句,越快越好。

小伙子拍拍手边的一大摞稿子,笑笑道,都说越快越好。

熊义安就有些发急,一急就不晓得怎么说。他低了头,又抬起来,脸红红的,说,这件事在我们县震动太大了,他人缘又好,送葬那天有一半人出动,一条街都满了,这样的情景在我们县还是头一回。

小伙子说是啊是挺感动人的,尤其你们一个万把人的小县镇,这样的事肯定会是前所未有的。

那你们就照顾照顾,给我们发了吧。熊义安想也没想,就说出这么句话。好像做了亏心事,他的脸一下就涨了个通红。

小伙子说放心,发肯定是要发的。我听领导的,领导说发,我马上就发。

熊义安想自己真是多此一举,小李子的事见不见报只要女主编一句话,既然老孙都不急,可见是没有大问题的。

熊义安跟着老孙出了报社的大门,两人吊在公共汽车里,女售票员要一个带了大包上车的人再交四毛钱,那个人说他的包不大,只肯多买一张两毛的票,女售票员不肯,说他的包就是大,一定要买四毛钱的票,两个人就一直吵,车上的人就听着。老孙就突然对熊义安说,我想请老同学吃顿工作餐,你看怎么样?

熊义安一下答不上话来,老孙是县文化馆的,这次为了让小李子的事迹见报,陪他到了北京,这样到处找人求人,熊义安也没想到。老孙要请女主编吃工作餐,见报的事看来还是悬而未决。只是上车前局长没有交代请吃饭的事,他一时就不敢乱点头。

老孙说我这老同学够给面子的了,答应给上头条,只是时间定不下来。好些个小地方来送稿的,开口也是要上头条,都给打发走了。现在都求个轰动效应,不上头条怎么轰动?

熊义安问,吃了就能马上见报么?

甭管马上见不见报,至少她会惦记着咱这档子事儿,要不怎么说吃了人家的嘴短呢。老孙说。

熊义安就想到那小伙子桌上那一大摞子的厚稿,觉得老孙讲的有道理,就点点头,老实对老孙说,局长没提吃饭的事,我要打个电话请示一下子。

汪芳芳在电话里要熊义安自己去找她。她不说要他和老孙同去,他也就只好藏了她的地址,一个人出了旅社的门。

熊义安没想到北京还会有这么破旧的地方,更没想到汪芳芳原来是住在这样的地方。他这次穿了一件新买的夹克衫,倒了四次车,一路问人才找到汪芳芳住的小胡同。胡同口上坐了几个老头老太,有两个臂上还套了红箍子,看他走过来,就都盯着他,他就上前去问7号往哪边走,几个老人就一起问,又是找汪芳芳的吧?熊义安点头说是,就进了汪芳芳租住的这家小院。

汪芳芳手里握了笔,盘腿坐在地上,草编的席上散落些涂满字的稿纸。汪芳芳问他,渴了吧?北京就是太干了,老是烧水喝,不喝就嗓子疼。她拿了一个杯子在门外的水龙头上接了水,递给他。北京的生水喝了不拉肚子的,我总喝,她说。

熊义安看到她的床上方悬了一块布,上面有两块水迹,就问,会漏雨啊?房东应该修一修的。

汪芳芳说管它呢,反正北京也难得下场雨。

熊义安就又不晓得说什么好了。

汪芳芳说你那篇稿我已经跟人说好了,下星期五头版头条。

这样快啊,我都没有想到。

不过要给3000块钱。

熊义安不做声。

汪芳芳问,公安局不会3000块钱都没有吧?

熊义安说我跟局长开不了口。

汪芳芳就笑他,你还是那个老样子,有什么开不了口,又不是你自己得了这3000块。

熊义安想,他肯定是不会找局长要这3000块钱的。就说,算了吧,老孙明日要请他老同学吃饭,也许他那里就可以定下来了。

你不要指望老孙了,我在报社的一个哥们昨天告诉我,有个叫张涛林的,死在西藏,共产党员,领导干部,事迹比李维建多多了,中宣部都下指示了,下一步的宣传重点就是他。李维建的事迹在我们县是独一无二的,可要放在全国来看,不是我说的,连个小雨点都算不上。

熊义安就又想到那天半夜去找小李子的身体,东一块西一块,他们找到一块哭一次,找到一块哭一次,到天亮,再找不齐了,大家的眼睛也都是肿的了。

汪芳芳说你不要井底之蛙,我是要帮你,报社的哥们也是看在我的面上,否则3000块都下不来,我还逼他们上一张他的相片,要不我以后也不救他们的急了。你可以把原话告诉肖局长,要他赶快,晚了人家是不会等的。

熊义安说,你让我再想想。

汪芳芳安慰他,事情就是这样子的嘛,人总是要面对现实的。

熊义安心里算计,带了2000块钱是想给丽娥买衣服的,就算衣服这次先不买,也还差整1000块,汪芳芳这个样子他也开不了口借。

见他不作声,她就问他,你结婚了吧?

熊义安脸红红的,说,没有,有个女朋友,你也认识的。

哪个?

丽娥嘛。

哦,丽娥呀,我认识,长得蛮好看的。

熊义安点点头,他的丽娥是长得蛮好看,好看的女子脾气都大,要他哄。

你蛮爱她的吧?

熊义安又点点头。

我祝你们幸福罗。汪芳芳大大方方伸出手来。

熊义安有些不好意思,就问,你呢?

汪芳芳摆摆手,我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

你真的不回县里了?

不回。

我在电视上看到你了,县里的人都说你在北京混得蛮好。

肯定会越来越好的。汪芳芳朝他一笑,你在公安局写那些材料真的是浪费,那时候你的作文每次都要当范文来念,我都佩服得要死,不晓得你怎么会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我想学都学不来。我那个时候蛮崇拜你的。

汪芳芳就这样盘腿坐在草席子上,一头漆黑的头发披在肩上,身体微微有些前倾,嘴上好像在说另一个人的事情。熊义安想到那次在县政府门口她说第二天要到他家去玩,后来他又开学走了,一点也不知道她生活里发生了那么大的事情,等他毕业回到县里,她已经一个人跑到北京来了,住在这样一个漏雨的屋子里头。他不晓得为什么就又想到她小时候梳两条辫子的样子,就对她就,你那个时候喜欢甩辫子。

真的?

真的有一次尤志斌他们晚自习下象棋,袁老师发现了,就开班会。你这个班长就站在讲台上,举把菜刀,说谁再上课玩象棋,这就是下场。你就一甩辫子,把他们的棋子一个个劈了。

有这样的事?我那个时候一定不讨人喜欢吧?

熊义安就笑笑,心里想汪芳芳是个了不起的妹子,他们县将来是要以她自豪的。

半个月后,熊义安和老孙离开北京,回了自己的县,公安局肖局长亲自到火车站迎接他们。李维建的事迹终于见了报,正是汪芳芳找的那家大报。他们县还没有人上过这种全国性大报的头版头条,李维建是头一个。熊义安看到报上小李子的相片,就想哭。

局长说小熊呀小熊你立大功了,地委王专员和公安处张处长也看了报,前天到县里来了,去小李家慰问了家属,解决了他爱人和孩子的户口问题,他大妹子也被我们局吸收了。

熊义安的眼泪就真的一大粒一大粒落下来,身子也有些站立不住,局长边上有人惊讶着喊,小熊你的脸色这么难看,煞白煞白的,是不是一路上没有休息好嘛。局长也说,这半个月他太累了罗。小熊,放你一个礼拜假,去找丽娥好好玩几天嘛。

熊义安回了家,进门就倒在床上,叫他老娘快些杀只老母鸡来给他吃,说晚了他就要死了。他老娘吓得跑进门来,看到他的样子,就喊崽呀,怎么会累成这样,脸上都没有血色了。熊义安别过脸去,怕他老娘看到他的眼泪。他老娘就冲到院里去抓鸡了。

听到老娘厨房里的声音,熊义安的眼泪打架一样滚下来。他老娘哪里晓得,她的这个傻儿子在北京把身上的血都抽干了。熊义安躺在床上,想到北京竟是那样遥远又陌生。

吃了老娘的鸡,熊义安身上有了些劲,就去找丽娥,对她说他还是要留在公安局,他想用他的笔多写写身边的战友,让他们活着就能上报纸,就能让人晓得他们的存在,不要像小李这样死了才上报才被人晓得。

丽娥还是发脾气,不依他,他就说,你这个样子我们就拉倒。

说完这话熊义安自己也吃了一惊,他是很爱丽娥的,他原来一直怕丽娥离开他,那样他不晓得还怎么活,怎么一下就说出了拉倒的话了?

〔责任编辑:张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