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地爱上了氧气

1995-08-22 03:33李勇
中国青年 1995年11期
关键词:氧吧梦幻

李勇

淡淡的紫光铺在涂有隐性涂料的墙壁上,托出斑驳的白桦和安然的菩提。星、月、飞瀑怯生生地遥相闪烁,萧声轻轻柔柔地拂着所有的心口。人们坐在四周的高角圆凳上,鼻脸盘着导管,嘴里呷着饮料,或闭目养神,或侧耳交谈。

这就是京城邦定梦幻氧吧的内景。

氧吧就是个吸口气也得掏钱的地方。

吸入的并非寻常所吸之物,而是当今都市独缺的“纯净空气”。其中氧气浓度略高于60%,据说“不愠不火,最宜为健康人体消受”。

人们从自己日益急促的鼻息中早已察觉“空气污染已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中的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原本处处为家的氧气,如今成为稀缺资源。为了从重重污浊中辟一方“净土”,警醒的西欧人于80年代末创置了全球第一家氧吧。

于是纯净的空气有了生产,当然也有了价格。

氧吧像星火,“蓬”地点燃了西方世界积蓄已久的“绿色消费”欲望,定期吸氧日成时尚。街头有吸氧亭;柜台上有吸氧罐头;丽人们下班回家,也不忘在写字楼门口的小摊上抄起氧气袋吸上几口。至于明星们,各路老爷们,则更是各有一套至详至备的吸氧计划。

然而北京城的氧吧老大——1993年底开张的奥克塞氧吧却不免生不逢时。冷冷清清地撑持了一段之后,奥克塞氧吧与奥克塞歌舞厅一同关门大吉。

今年春节挂牌的梦幻氧吧却戏剧般风调雨顺,名利兼收。生意日盛一日不说,海内外传媒也轮番拜会,一致将其誉为京城“绿色消费”“理性消费”的始作俑者。各路商家见好就上,丰台射击场、浣沙美容院、南方康乐园、圆明宫娱乐城内纷纷辟设氧吧。一家报纸7月下旬载文称全城共有3家氧吧,而9月初则赫然在7家以上。全民环境意识、休闲保健意识的逐日升温,于此可窥一斑。

恰逢其时的氧吧,大有可能再次营造休闲热潮。

北京音像公司导演苏克自2月份以来就一直是“梦幻”的常客。用经理贾雷的话说,就是“一有时间就来,一来就带一大帮”。海淀区从事贸易的私营业主田东平女士起初是“邦定”美容的老主顾,打“梦幻”开业就开始每礼拜两次的定期吸氧,她因而享受到“包月”的八折优惠。田女士当然不是冲着打折,她说一放下生意就浑身疲惫,灯红酒绿的地方又受不了,她说感谢“梦幻”给了她一个休养生息的环境。

据经营者介绍,城市就业人群中90%或多或少存在缺氧症状。专家特别告诫:30岁以上者、脑力劳动者应该定期吸氧。为了丰富吸氧感受,更为了针对性地保健康复,国内医学公司研制开发了数种天然果香型中草药料,方便顾客各取所需,加入雾化氧气的湿化瓶中,谓之“药氧”。目前已然成熟者有“醒脑提神”“理气补血”“滋阴壮阳”三型。

然而“梦幻”氧吧的日客流量至今只在20人次左右,16个吸氧口远未充分利用。观念当然有问题,但收费也肯定是个中缘由。纯氧半小时50元,药氧半小时80元,吧台酒水价格不菲,再算上来往的“的”费(挤公车去吸氧不仅不伦不类,而且可能收不抵支),一趟下来少不了三位数。贾雷经理解释说,虽然“邦定”自己开发的制氧装置直接取诸大气,无需其他原料,但由于前期投入较巨,收费其实并未攀高。深圳氧吧收费据说一般在半小时150元上下。所以吸氧者多为白领,也就自然而然了。

氧吧自身也未臻尽美。民族国际信托公司的童捷小姐和罗林斯商务公司的肖飞小姐从媒介上识得氧吧后,9月2日同赴“梦幻”一吸。但是过后她们感觉平常。首先是椅子只可以坐着,不可以躺着;另外屋子里好像是某个经理在兴致勃勃地谈生意,谈的内容两个人都很无奈地“听得很清楚”。更糟糕的是半个小时下来童捷并没有感到“特别精神”,她谨慎地补充道:“可能来的时候本来就特别精神吧。”另外有人坦言鼻式吸法“还是别扭”,也有人为不能自主选择音乐而难以释怀。

但是氧吧滋长的加速度却仍旧不容置疑。京城专营氧吧设备的紫海公司今年已售出进口美国制氧机30多台,咨询者络绎不绝。转战厦门房地产颇有业绩的北京人郎建华苦于辛劳之余无处消遣,有点岁数又有点身份的人了,“歌舞厅咱耗不起,桑拿浴不适合洗”,于是思来想去,干脆自己出资,把150平方米的办公室改辟氧吧,算是方便自己,也方便高尔夫俱乐部的那帮“老哥们儿”。郎先生的厦门氧吧第一家,准备抢在国庆节揖客。用他的笑话,叫做“咱北京人到了那边,还不得带个头,还不得引导人家消费?”

辽宁鞍山的蔡兴彦、李亮夫妇9月2日一大早就来到“梦幻”:“一来见识见识,二来呢……要是真行,咱回家也搞一个。”上海、杭州、成都、大连……各路氧吧声势不弱京城,而前沿消费的潮头城市深圳,氧吧数直逼30家。

氧吧可能不会如某些媒介所料静悄悄地“取代迪厅”,因为这本来就是休闲消费的两极。迪厅属于青春、属于狂烈的风暴;而氧吧属于成熟,属于从容的流云。氧吧的淡入,特别给为数不少的中年操劳者、中年有成者辟得了一处相宜的休闲所在,从而日渐蔓延成与青年人的迪厅大本营足堪媲美的又一大休闲盛景。自然,把迪厅比作“吉普赛女郎”,把氧吧喻为“日本姑娘”进而兼爱不误者也一直不乏其人。这一点,从迪厅、氧吧往往双双落户“娱乐,城”、“康乐园”的有趣图景中亦可获得证明。

所有这些,离氧吧“自我保健”的宣传初衷显然已相隔迢迢,但其实从一开始,氧吧的“消遣”意味不就远超“保健”么?都市里成百万的理论“缺氧者”倘若同去氧吧吸氧,氧吧恐怕至少得开得跟储蓄所一样多。全民吸氧的实现,只能指望于公益性、大众性吸氧装置的普遍设立。但即使就三五年以后的将来,这一局面仍亦近“梦幻”。

猜你喜欢
氧吧梦幻
黑龙江“氧吧经济”如何借势腾飞?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梦幻之彩
我国已有115个“天然氧吧”
波罗芬高原一一中药材的天然王国(十一)巨大的天然氧吧
世界各地的天然氧吧
梦幻之海
梦幻鞋旅
天然“空调氧吧”狮王山
梦幻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