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文史何去何从

1995-08-22 03:33詹正凯
中国青年 1995年9期
关键词:齐鲁大地文史海风

詹正凯

这或许正是命定:藏身于济南古城的山东大学伫立在齐鲁大地上,北望北京,南眺上海,她难以逃脱一种南北摇摆的尴尬处境。

北京、上海是中国大陆上两大文化重镇。北京素以沉稳持重的文化氛围著名,而上海自她诞生之日起,就充盈着一种生机盎然的商业气息。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类型。自从二者都具有了自己的精神内核之后,便形成了一种对峙的局面,海风北上,京腔南传,交锋时有发生。尽管在这一过程中有了相互的吸收融合,但总的情况是各自都在竭力保持自己的形象,同时以自身文化精神的魅力辐射四周,争夺自己在华夏大地上的势力范围。齐鲁大地处在这一争夺的中间地带,处在两大类型文化的交锋场中,自身文化地位的低落使它必须皈依其中之一;而齐鲁大地上历史文化的延续和积淀所形成的与生俱来的滞重感,又增加了这一皈依的艰难和复杂。位于济南的山东大学禀受了这一切,她在一个三维空间里寻求自己的位置和存在方式。

解放之初,由于北京在文化政治上的特殊地位,山大引颈北望,选择了学术氛围的营造。在一批资深学者和勇于创新的年轻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山大迎来了她五六十年代的辉煌时期,形成了文史见长的治学传统。文史大厦的建立,倚靠的是校园文史人,而此后在数位知名学者仙逝之后,出现了人才的断层。于是黄花零落,山大文史不复往日之光彩;从80年代后期,山大就进入了缅怀昔日光景的黯淡时节。

成长起来的山大第二代第三代文史人在素质构成上,已与第一代学者有很大差异,正是这些差异造成了人才的断层与文史的陷落。恰值此时,海风渐炽,一场席卷全国的经济大潮汹涌而来,文化的灵光渐渐褪去,而咸涩的海腥气却令世人啧啧不止。在一种来自现实的功利压力之下,许多文史人纷纷溢出校园:他们不甘独品学术文化的清痴,也要参与世俗的狂欢;即使那些驻守校园的文史人,大都缺乏一种为文化而献身的学术精神,而满足于生命逍遥,这使他们无以大成。可以说,山大文史已成了一座无人之城,这足以令人恐慌不已。同时文史教育也趋向功利化,满眼商业气息的指挥者眼光几不盈尺,放弃了自由教育这一高校教育的最高准绳。

四五十年来,山大文史基本上走着先皈依北京后又折向上海的摇摆之路,在这一摇摆中,上海所代表的商业文化显示出睥睨天下的气势和摧毁一切的力量。但是,山大毕竟曾经拥有自己文史见长的传统,外加齐鲁文化的潜在影响,这使她试图去摆脱海风的挟裹,然而山大文史人深层心理上的认同使理性上某种程度的排扼显得软弱无力,遂成“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之势。于是山大文史仍然迎着海风的方向走去,于是文史复兴之梦越飘越远。

山大文史偏航了。这是一种实在的危机。作为山大文史人中的一员,他应该敢于直面这样的现实,并静静地问一句:文史何去何从?我们何去何从?

猜你喜欢
齐鲁大地文史海风
齐鲁大地
趁着海风放纸鸢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赵为民:齐鲁大地的太极拳传承人
《海风》
齐鲁大地的可爱文物
微微的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