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兴尧
一九四六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在北京创办了《新生报》,为了增加报纸的文化学术气氛,于是年冬天陆续开辟了三个副刊性质的专刊,邀民主人士主持。一是《语言与文学》,由朱自清主编,每星期一出版;一是《故都文物》,由溥心
一九八二年我到北京图书馆检阅一九三一年我在《北平晨报》副刊撰写的专栏《洪杨卮谈》,顺便查看了《新生报》,已经老化,残缺不全,将这三个专刊的重要目录抄回,我觉得有些文章现在还有用处,足供参考。
《语言与文学》专刊,名义上由朱自清先生主编,实际可能由清华大学文学会负责,从一九四六年十月二十一日创刊,至一九四七年八月四日停止,共出了四十二期。撰稿人中可见者有闻一多、余冠英、李嘉言、浦江清、朱德熙、肖望卿、吴晓铃等。其第十一期有闻一多的散文,四十二期有《论九章》,不知是否闻一多所作,因闻一多向以研究《楚辞》著名于学术界也。三十二期有朱自清撰的《诵读与诗》,十二期有来之写的《司马昭杀嵇康的年代》及十九期的《嵇康之死》。这两篇文章是有针对性、具有政治意义的,为读者所重视。因为在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一日和十五日,李公朴和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此时朱清先生是否在北京不得而知,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二日朱先生即病逝,年五十岁。朱先生生前曾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深为国人尊敬赞扬,病逝后各界人士哀痛不已。许德珩挽联云“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生存五十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
《故都文物》由溥心
傅芸子两兄弟和我是朋友,其弟傅惜华,专收藏研究中国古典小说,为中外所称,他们住东四十条汪家胡同,我住六条德华里,距离不远,常相往来,我们所编的文物与文史性质亦类似,可互相支援,彼此补充,故都文物确实办成了一个出色的专刊。
《文史周刊》由我主编,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十四日创刊,次年六月十二日停止,每星期六刊出,因我病了两次,只出了二十六期。内容约分三类,即明清两朝史事,太平天国史论述及关于文史杂记等。作者有邓之诚、谭其骧、邓嗣禹、谢国祯等。其中我自己写的东西不少:《读陈援庵先生通鉴胡注表微》,是介绍陈先生爱国主义的著作,陈先生借胡三省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思想立场,在抗战时期,坚持大节,是特别重要的。我又写了一篇《易代之事》,慨叹时代过程中历史上的悲剧,小之如政局演变,大之如改朝换代,最典型的事例,莫如明末清初,因时局的转变,深刻影响到社会的秩序,人物的浮沉。明季熹宗天启时代,魏忠贤弄权,陷害忠良,北京西郊的碧云寺便是依附他的人为他预建的墓园。崇祯即位诛了魏忠贤,清洗阉党,杀了数百人,翰林检讨杨士聪撰的《玉堂荟记》卷四云“十余年来,逆案诸人,正法略尽”,这是政局上的一次大整肃。不到二十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入北京,农民最痛恨贪官污吏,把明朝的大官尽抓起来拷打追赃;其余的官员,勒令向机关报到,听候甄别。不到几天李自成败走,清军入京,明朝后裔在南方建立南朝,在北京的这些人,无论在京或是南去,便成了从逆分子,逃到南方的,清军南下,投降的称为顺民,不投降的成为叛逆,当时有名的大老和知识分子,更受迫害。如世称元老的钱谦益,曾做明朝礼部尚书,清军指定要他带头迎降,他的爱姬柳如是劝他自尽,他舍不得一死,只好改换衣冠,献礼欢迎。他对人引西厢记词句说“我是个多愁多病身”,他的门人以杖击其头曰:我打你这个“倾城倾国貌”(帽)。在明朝没有做过官的,隐匿起来以平民百姓的身分,行踪无定,隐居山林,如顾亭林、傅青主诸人,后来均归入《清史稿·遗逸传》或《儒林传》中。乾隆时编了一部《贰臣传》,钱谦益又高居榜首。因为对清朝他是降人,对明朝则是贰臣,封建君主最忌讳的是降将贰臣。总之,在易代之际、混乱之时,一个人要注意大方向,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平时的品格,当波涛汹涌的时候,方不致沉沦。杜甫秋兴诗云:“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安史之乱,不过内乱问题,变化犹如此,况改朝换代者乎。
关于传记方面,有欣庵撰的长稿《龚定庵逸事钞》,前后登了六期,又撰有《顺治与崇祯》,《顺治与弘觉》。邓之诚文如先生写的《张君孟劬别传》,挽诗中有“一代儒林传,千秋野史亭”,“洁身全乱世,修史报先朝”云云。张孟劬名尔田,是一位老学者,《清史稿·后妃传》及《诸王传》即张先生编撰。四十年代我编著的《太平天国丛书十三种》即由张老题签。朱希祖先生号
回顾这次受聘客串,主编《文史周刊》,虽然只是半年多时间,发表了近百篇文章,基本上达到了我的愿望,即一、注重明清史迹,二、论述太平天国事件,三、选择一些有新意的杂著。在文字方面,力求务实,除去陈腐,避免虚夸,虽不敢说具有特色,然而不是辗转稗贩,总起来看,还不是白费气力。
一九九四年十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