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唐先田杂文

1995-05-09 21:10李正西等
清明 1995年3期
关键词:红豆杂文

苏 中 李正西等

编者按:三月二日,省文艺发展基金会为唐先田的两本杂文集《寻找生活主旋律》和《红豆集》召开了研讨会。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窦永记出席了会议并作了热情的讲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沈培新发来了热诚的贺信,我省杂文家、作家约四十多人到会,对唐先田作品进行了广泛探讨和分析,并就当前杂文创作的发展趋势、杂文的社会功能及艺术功能、杂文的美学个性,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这对今后的杂文创作和理论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刊现以笔谈形式摘要选登部分人士的发言。

杂文的杂和文

苏中

唐先田同志是省内理论界和文艺评论界的一位很活跃并且很有成就的中年评论家。由于工作关系,他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并了解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动向和心态,许许多多常态的,非常态的乃至反常态的现象,引发了他对社会生活中诸多热点话题的思考、忧虑和寻求答案,于是他运用杂文参与了社会大变动时期的许多热点话题的议论、争辩、质疑和求索,同时他还在极为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发掘了他个人的人生感悟。因此,他的杂文既有文艺性政论式的社会短评,也有潇洒自如的生活随笔。他的杂文,有颂扬,有抨击,有义愤,有规劝,有感怀,也有叹息。有时夹叙夹议娓娓而谈,有时戏谑诙谐言中有刺,有时开门见山直陈弊端,有时又旁敲侧击示以警策。然笔法虽有多变,主旨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扶正祛邪,扬善贬恶。他的文章短小、明快、活泼、轻松,特别是在《红豆集》中的一些篇章,显示了作者的刻意追求,尽力摆脱某些杂文的模式化面孔,有意拓宽杂文的表现领域和表现手法,有激情也有文采,有锋芒也有意蕴,能够将杂文的战斗作用与欣赏作用较好地融为一体,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杂文的美学个性是什么?短短几句话当然说不清楚,但有一个特点是鲜明的,那就是既要杂,又要文,杂要杂出个样来,文也要文出个品来。所谓杂,就是要让杂文在功能上、内容上、体裁上、技法上、风格上、流派上、气质上都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姿态;杂文家的学识要杂、交往要杂、视野要杂、表现领域和表现手法要杂,风格流派也要杂、让它杂七杂八、杂花生树。所谓文,就是要牢牢把握杂文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将诗情溶入议论的特殊文体,必须十分讲究语言文学的精辟,注重情感的投入,使人爱读和耐品,让杂文既能振聋发聩,又可赏心悦目,既能侃侃而谈,又能娓娓动听。

杂文的“硬”与“软”

李正西

唐先田杂文自成格调,独树一帜。概括地说,他的杂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硬性”杂文,即是及时反映社会问题,予以针砭批判;一类是“软性”杂文,往往通过对历史、文化、自然和人生的感悟来表现。这在《红豆集》中有鲜明的体现。他的杂文在艺术追求上,写得睿智,轻松活泼,并不拘泥。

由唐先田杂文想到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杂文的现状,并不兴盛。这与杂文创的两难境地有关。一方面是社会还需要杂文,杂文不会“迷朽”;另一方面是杂文创作者的心态并不自由,下笔时左顾右盼,摆脱不了历史的阴影,受到社会的制约。唐先田杂文也受到这种影响和制约,痛快淋漓的作品还不多。这不完全是他的责任。

二是杂文的艺术追求。目前散文界在讨论“文体”时,对杂文有“硬性”与“软性”的划分。所谓“硬性”杂文是指比较辛辣、抨击时弊的杂文。其艺术特征是以小见大,针针见血,能以“寸铁杀人”。所谓“软性”杂文指的是随笔,其艺术特征是小中见趣,讲闲适,讲格调,讲雍容,漂亮、缜密,讲文化品位,重哲理感悟,令人玩味不尽。随笔及随笔化倾向有蓬勃发展的趋势。唐先田在《红豆集》中的随笔化倾向增强,即企图在“软一点”中“触及世态各方面”(《红豆集》题记)。有些篇也写得十分精彩,如《喝水岩断想》、《菱溪大石杂说》、《话说风流》、《妒荤》以及写农村文化的一些篇章。但总的看,仍需增强增厚文化色彩,使之更深入、更深刻,更含蓄蕴藉。

三是艺术形式的规范。杂文以篇幅短小、观点鲜明、深刻犀利为上品。杂文特别是“软性”杂文即随笔有越写越长的趋势,并不是杂文之“福”。当然言之有物、言之有味的长文并无不好。现在的问题是:一是哗众取宠,炫耀博学,二是学识蹇塞,“酒不够烟来凑”,三是思维陈旧,难以深入,“长”得令人生厌了。这需学鲁迅,如他的《南人与北人》、《京派与海派》、《朋友》、《长城》、《现代史》都是饱含文化底蕴的短文。唐先田杂文在这方面是做的好的,不拘泥一格,却游刃有余,如《盐梅·鼎鼐·弥勒·韦驮》、《朱然墓随想》、《刘安墓前想些什么》等。唐先田杂文一般都平实、明白、易懂、但艺术化的追求似乎不够。

锲而不舍

周锋

作为《清明》杂志的一名老编辑,与先田的文字交始于1984年。那年第三期刊发了凯南的中篇小说《西风·流云·枯叶》,而先田所撰的评论文章题为《真实地敞开人物的心扉》。时隔数载,喜读他的《寻找生活主旋律》与《红豆集》,这两本杂文集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位来自宿松山区的文学耕耘者,依然不改初衷,向读者“真实的敞开了自己的心扉”,呈献的是一腔忧时警世的赤子之忱。

正如作者在《连续观察五十年》篇中评述费老对江村长时间的观察一样,他自己对中国官场观察、体验差不多也达三十年以上,对此中之积重可谓知之颇深而忧之弥切。发而为文,就产生了诸如《运动场意识》、《象棋格局》、《范蠡是打了辞职报告的》等力作。《寻找生活的主旋律》集中充溢着痛斥腐败、虚伪以及“远、淡、怪”的阳刚之气,是因为这些东西遮掩了人间的光明,他必须击鼓执戈而逐之!

《红豆集》与前一本集子在韵味上确有不同,但我以为这倒不是什么“硬”、“软”之别,杂文原就姓“杂”,“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八个字就足以说明:“诛,伐”之意也是可以笑着说出的。此集中的结构如《老辣浅释》、《妒荤》、《盐梅·鼎鼐·弥勒·韦驮》,寓哲理于形象思维之中,娓娓叙来却又绵里藏针,在技巧上更趋于成熟。较之前集中某些篇章在结尾处赘一段如何疗救的议论要高明多矣。这表明先田在杂文创作上有一股求索不止的心劲。所以我深信在他的新创作中会把杂文“武库”中的“十八般兵器”都拿来一一练演,第三本集子面世之日,读者面前将是一桌辣而不失其鲜美的川味佳肴。

三点感受

梁长森

唐先田的杂文具有三个鲜明的特色。

一是机敏。这种机敏不仅表现在他能敏锐地发现并捕捉到一些社会问题、社会思湖和一些人们习以为常、不以为怪的看法,作为他立意谋篇的对象和出发点;也不仅在于他能对这些问题和看法发表使人眼睛为之一亮、使人顿悟或深受启迪的精辟见解;而且还在于他的“说法”,或者说在于他恰当的表达。比如,《安徽,向外界说些什么?》,这篇杂文对立意的表达就很值得人们玩味。通过谈古论

今,对如何认识安徽、建设安徽、宣传安徽和领导者应该有怎样的指导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积极的建议。这些建议的背后虽然实际是批评,但却把批评寓于正面的建议之中,使读者特别是领导者读了感到亲切、有益,不致产生反感情绪。机敏,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和关心,反映了作者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也表达了作者希望与读者一同前进的诚挚与友爱。旧时代,杂文更多地是作为投枪和匕首;现在时代变了,虽然还不能说这种作用要完全消失,但杂文面对的是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所以如何“说”才能引出好的效果是不能不认真考虑的问题了。我觉得先田同志在这方面的分寸是把握得很好的,即针砭中含着积极和真诚,讽刺中含着善意和引导。

二是视野开阔。视野开阔是以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学问修养为基础的,一个孤陋寡闻、知识面狭窄的人眼界是无论如何也开阔不起来的。先田的杂文常从某一点入手,浮想联翩,古今中外、风物世相,人文典故地议论开去,或纵横捭阖、洋洋洒洒,或动情动容,娓娓道来,然后又收拢回到一点上去,叫人看上去活而不乱,散而有神;或可称作放得开、收得拢吧。如《泉州古桑吟》,他就从开元寺的一棵根深枝繁叶茂的千年古桑写起,说到林纾的诗句,说到古老的民族古老的祖国,说到海滨的了望台,说到海外炎黄子孙魂系中华,说到高晓声“祖国是一棵大树”的比喻,笔锋一转点到“台独”分子的鼓噪,最后又回到对千年古桑树的赞美,愿海峡两岸人民同唱古桑吟。可谓睹物生情,情思深广悠长,情归华夏,华夏理应一统。以抒情的方式说理,使理倍加亲切,更容易进入人的心灵。

三是有一定的思想理论深度。杂文的语言要活、要有文采,议论往往表现出随意性,可能一忽儿天上,一忽儿地下,一忽儿中国一忽儿外国,抑或骚人墨客扑面而来、山川草木飞动……但这些都要围绕着“立意”,都是为了表达某种见解、某种思想,给人以启迪,以警醒,以鞭策,以向往,以追求,如此等等。成功的“随意性”,是作者独到的艺术匠心和深厚的思想理论修养的自然流露。没有一定思想理论深度的杂文是立不起来的,其随意性也便真正成了扯淡,顶多是“绣花枕头”。先田的杂文信息量大,思想性理论性都颇强,像《里根搬家》那样以小见大、发人深省深思的例子不胜枚举,我这里还是节省点笔墨,让读者自己去阅读、去鉴赏、去体会吧!

于理于情,严肃真诚

王献永

大概是因为对于切已的人和事物特别的关心罢,每当先田杂文新作一到手,我便利用饭后睡前等一切空隙很快翻完。有意无意地会从中寻出许多共识或同感,获取一种会心的快意。我喜爱他的文章,更是由于我太了解和看重他的为人。我与他,曾是同事、邻居,更是相交二十余年的朋友。

我最赞赏的是他为文的严肃、真诚。这绝不仅仅是就其创作态度而言,更包涵了他对生活、对人民认真负责的精神。所谓“喜笑怒骂皆成文章”意思是说,杂文在表现形式上,似不太严肃,但所表达的却是作者一颗真诚的心,在先田的杂文中,或实或虚,或扬或抑,或金刚怒目,或温良敦厚,都堪称是上乘的“文明批评”,“社会批评”,又无不出于美好的原望,善良的动机,拳拳的赤子之心,同时更是以严肃真诚的生活态度去对待人生,表现出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义事业的无限关切和高度的责任感。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渴望健康向上,渴望自强自立,渴望光明美好时光。便是他对生活、对人生的“基本意向”。

他杂文创作的成功,还在于,把这种健康美好、崇高的立意,艺术地化为具象的实写,几乎把每句话都说到了实处,使那些极为抽象的思辩的事和理成为有意味的形式。使人读了,既受到了哲理的启迪,又受到诗的感染。先田的杂文,无论是说长道短,谈古论今、天上地下,还是俗闻趣事,寓意探深或宇宙之大,苍蝇之微,往往都包涵着甚深的民族文化积淀,触及着国家、民族的命运、前程,发人深省。真可谓因小见大,有理有趣,达到了情与理相统一的境界;在政论文诗化、艺术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但是,也正是这一点上,又同时显示了他杂文艺术功力的不足,即诗化、艺术化的程度还不够理想,尽管新出的《红豆集》在这方面明显的胜过了《寻找生活的主旋律》,但还有待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随意为乐

段儒东

杂文这种文体,鲁迅先生喻之为匕首投枪,因其短小尖锐,言简意赅,读者费时不多,所得往往又不少,因此很受欢迎。写杂文,除了学问才气,尤其需要思想和胆识,能见人所不能见,言人所不敢言。唐先田深得杂文三昧,他的文章尽管比较委婉、含蓄,读者仍旧不难感受到其中隐藏的思想锋芒。

读唐先田的杂文,我最欣赏的是那种随意性。上至国计民生、社稷存亡,下到民俗风情、衣食住行,不论是“热点”还是“冷点”,他似乎都能信手拈来,说长道短,谈笑自如。没有匠气,更无霸气,说者信马由缰,听者受益匪浅。他无意成为杂文家,却进入了许多杂文家梦寐以求的那种自由的境界。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看似寻常却崎峻,成如容易却艰辛”,从《寻找生活主旋律》到《红豆集》,人们不难看出他艰苦跋涉的足迹。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我以前也这样认为,现在不了。这是因为,文不如其人或人不如其文的大小事例,这些年见之甚多,不再那么绝对化了。然而,熟悉唐先田的人都知道,他文章中蕴藉的那种人格魅力与现实生活的中他倒是一脉相承的。他有一枚印章,日“随意为乐”,虽属策励之词,却颇有几份自我写照。人生能达如此境界,同样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看惯几多秋月春风啊!

春在溪头荠菜花

曹玉模

在我的印象中,唐先田是位文艺评论家,散布在安徽几家有点档次刊物的文章不少。因我是写小说散文的,由于历史的偏见,作家对评论家多是敬而远之,所以对他的文章知之甚少。一天,在收发室忽然收到由唐先田撰写的《红豆集》、《寻长生活的主旋律》两本书,当时粗看几篇,后来听说要开讨论会,精读一遍,两书文章都很短,没有洋洋洒洒,没有新名词爆炸,没有故弄玄虚、摆着一幅高深莫测吓唬人的架势,读起来顺畅,也很觉得新鲜,两书所载文章涉及面很广: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自然、人文……紧跟时代脉膊跳动,贴近生活,点点滴滴,真如早晨田野,一棵草顶颗露珠,玲珑剔透,露珠虽说是一滴水,但里面反映着大千世界。读起来丝毫不给人有沉闷之感,反而有一种文笔的诱惑,给人以知识,启迪深思。

在六十年代初,当时中国文坛在遭受“反右”、大跃进、反右倾之后,弄得文化日益沙漠化,忽然出现秦牧的散文《艺海拾贝》出版,一时洛阳纸贵,成为人人争读好书,关键是该书文笔轻松,知识面广;目前。上海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文明碎片》两书之所以蜚声夺人,也是历史凝重,知识性强。我之这么说,

不是把他的书与以上两人作什么比较,意思是这两本书也有它的特点,朴朴实实,一事一议,情以物迁,有感而发。他的文章随意性很强,当然这种随意,不是随便,而是一种文风的体现。巴金曾经说过,文学创作的技巧就在于无技巧,这不是一般人能随便装扮出来的。正像一些大艺术家,大作家,到年老时,常有良知、童心再现,这不是故意“返老还童”,而是他几十年艺术追求、创作实践一种心灵、境界的反映。

他的文章之所以被人感有随意性,这也是与他平常用功读书,注重写作砥砺,热爱生活,关心人民疾苦,多种修养形成的,看看他那些乡情生活气息浓郁的短文如《妒荤》、《烧陵》、《闹羊花》……就可想像到,他也是属于:“春在溪头荠菜花”。

杂文是真诚血液的结晶

朱广院

杂文不是无情物,敢爱敢恨不折衷。这爱憎分明的感情,是真情真意,来不得半点的虚假成分。真诚方显示人格力量的感召力,颂扬真善美给人以力量与信心,鞭斥假恶丑给人以痛快之感,其作用都是积极的、正面的。唐先田的许多杂文可以说明,暴露阴暗面绝非消极,也不会产生副作用。杂文的本质是批判,是批判的艺术与艺术的批判。投枪匕首也好,绵里藏针也罢,杂文决不是休闲之物,它是用来战斗的。杂文与时弊同在,也与时弊同亡,有时弊它便存在,时弊灭亡了,杂文也便“速朽”(即是灭亡)。不过那是将来的事,至少百年之内杂文不会死去。一旦把杂文写成毫无锋芒的东西,虽然可以称之为“杂文”,但那其实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杂文”,而是货真价实的散文,或叫做随笔、小品了。我认为,唐先田《红豆集》里的有些篇章,就是属于散文的品种,唐先田自己在《题记》中也是这样说的。对此,我想读者不应误解,从而得出杂文可游离批判的荒谬结论。

当今时代,新生与腐朽并存,光明与黑暗同在,杂文还不能朽,更不能改变其战斗属性,仍然应该高扬批判与战斗的旗帜。如果要什么“主旋律”的话,杂文的旋律是向腐败与邪恶势力宣战,向一切假恶丑的东西斗争。软化杂文与时代的要求和杂文的属性不符,是不足取的。

好读、耐读

王正纲

先田的第一个杂文集《寻找生活的主旋律》由我们编完后,不巧赶上了六四风波。过了几个月,我们对这个集子再次审读,重新评估,觉得它的认识价值和文学价值并没有消失。这说明,能经受时间检验的杂文是成熟的杂文,成熟的杂文不会成为过眼烟云。另一本《红豆集》也是佐证。先田的杂文(包括少量小品、随笔、文艺短论)具有生命力,至少有三个因素。一是作家对现实生活、改革进程的理性关注。读先田的作品,能感受到赤子之心的跳动,能感受到敏锐目光的扫描。面对现实,关注生活,他的话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文学、教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真善美的赞颂,对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消积面的批评,构成了两条主线。颂扬美好,旨在倡导;解剖沉疴,意图治疗。有着强烈的现实感的作品当然有生命力。二是经常透出真知灼见。先田不屑于人云亦云,泛泛议论,总是力图能有新颖独到的见解,言人所末言,给读者以某种启迪。在一九八八年对龙的大吉大利颂扬中,先田以《关于门面》、《懒龙杂谈》等篇章对“龙文化”提出了反思。此后也有名家提出类似的问题。对李鸿章,周作人与林语堂等历史上已盖棺论定的反派人物或灰色人物,先田也较早地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较为公正的评说。他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试图用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来观照人生。三是作品具有可读性,旁征博引,谈古论今,将思辩、知识与文学色彩融于平和、坦荡的文字中,少学究气,少八股味,阅读起来轻松,又可玩味咀嚼。好读、耐读,也许是先田杂文能吸引读者、具有生命力的又一个原因。

先田杂文的“乡土味”

彭万贤

我喜读先田同志的杂文,更是偏爱其中充满乡土气息的文字。这类文字,录下了杂文家的创造性记忆,袒露了作者的桑梓之恋、故园之情和对父老乡亲的深深的爱,同时也蕴含着作者一种对民俗文化的沉思,对传统文化的景仰。在人欲熙熙攘攘物欲喧闹声中,读到这样的文字,犹如甘泉润肚,令人通体舒畅。在《说说“哗彩文化”》、《老辣浅释》、《妒荤》、《烧灵》、《新春乐趣》、《闹羊花》《人·文·情》、《一首明白而不易真正读懂的诗》诸篇中,作者以稚童般的纯真向人们述说着一件件久藏心底的往事,在漫不经意中竖起了“哗彩人”、“父亲”、“奶奶”、“哑巴”、“回门女婿”、“白发大娘”等乡人形象,这都是些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占中国人的十之七八。他们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生存着生活着,他们历经磨难,饱尝艰辛,但恬淡、安详、宽厚、宁静、始终乐呵呵地抱着希望。在这里“主旋律”表现为一种祥和的人性之歌。笔者曾爱不释手地读过多本名家的随笔杂文集,其敏锐,其深邃,其文采,其机巧,许多都在先田的作品之上,但像先田这样,在一两年的时间内,出手这么多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杂文随笔,似不多见。这是一位农民之子埋在心底的温暖情怀的喷发,是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呼唤。

先田的文章。写了不少俗事、“土”人。但他写俗不媚俗,而是从俗开始,由俗入雅,化俗为雅,再俗的事儿,再土的人儿,都能讲出点文化味儿来,讲点学问来,既充满着生活情趣,又饱含着文化内涵,俗得鲜美可口,土得余味深长。顺便提醒一句,以文字形式剖析“哗彩文化”披露“妒荤”现象,先田可能是第一人。

或许有人会说,先田的上述文章不象杂文,而更象散文。其实,散文、随笔、杂文本是亲兄弟,后因脾性的差异而分家,家分而血源一。弘扬主旋律,繁荣多样化,杂文若只一种模样,那还叫“杂文”吗?

祝贺与祝愿

柏龙驹

先田同志是《党员生活》杂志负责人,负责编务重任,还要处理繁杂的行政事务,他在业余时间写了许多文艺评论和杂文小品。摆在我们面前的两本集子《寻条生活的主旋律》和《红豆集》,就是他勤奋的成果。

杂文不好写。所谓“喜笑怒骂,皆成文章”之说,谈何容易。要敏锐,要胆识要分寸,要文采,不能说先田同志的杂文都是上乘之作,但确有不少珍品,写得很潇洒,读来颇受益。我之所以喜欢先田同志的杂文,还有一个原因;他的杂文是百花齐放的,不拘一格、一体、一类。他的题材涉及面较广,有政治领域的,有社会领域的,有伦理领域的,有审美领域的;而且敢爱敢恨,对美好的东西敢颂之,对丑恶的东西敢刺之。有的写得锋芒毕露,有的则是绵里藏针,相比之下,我更欣赏后者,前者看起来痛快,后者则更有力量,发人深思。

杂文也好,其他文体的作品也好,读者最讨厌的是作者以导师自居,板起面孔教训人。先田同志的杂文没有这个毛病,读起来很亲切,如朋友之间在促膝谈心。这很重要,这也是先田同志的杂文受到读者和评论界好评的因素之一。

举行作品研讨会,是安徽省文联抓创作的主要举措之一。安徽文艺发展基金会每年都要有计划有选择的举行几次作品研讨会。今天,我们联合召开这次研讨会,一是向先田同志表示祝贺,祝贺他在业余时间写了两本好书。二是借此就杂文创作进行一次讨论,把我省的杂文创作推进一步,使更多的人能够正确地对待杂文艺术,也使杂文艺术能够更好地和时代相结合,与改革共呼吸,在当前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她应有的作用。

特约责任编辑苏中

猜你喜欢
红豆杂文
画与理
帮灰姑娘数红豆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那年桃夭,红豆暗抛
谁在千年前种下红豆
红豆红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杂文选刊》2013年2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杂文选刊》2012年12月中、下旬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