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的美

1994-08-24 06:03马岩
中国青年 1994年9期
关键词:西风哲理古诗

马岩

我记得在自己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教我背唐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幼年的我并不体会这些诗句的含义,更无法感受它的意境。对于我,这些诗的全部魅力在于它们念起来朗朗上口,十分押韵。于是,日积月累,我也能背上不少首了。

上学以后,随着知识的丰富,年龄、阅历的增长,我渐渐体会了它们的意境。其中,我最欣赏李白的诗——仙风道骨,飘逸潇洒。读他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经常沉醉在他诗中所描绘的神奇瑰丽的意境中。

正当我对中国古诗如醉如痴的时候,我也同时开始接触西方诗。我读西方诗是从看俄国大诗人普希金的作品开始的。

“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

碑,

在人们走向那儿的路径上,青草不再

生长,

它挺起那颗不肯屈服的头颅,

高耸在亚历山大的纪念柱上。

不,我不会完全死亡——我的灵魂

在珍贵的诗当中,

将比我的骨灰活得更长久和逃避腐朽

死亡,

——我将永远光荣,直

到还只有一个诗人

活在这月光下的世界上

……”

这首名叫《纪念碑》的诗,是普希金的代表作。与中国古诗相比,它不是描绘山川美景,倾吐思乡怀旧之情,而是直率又热烈地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和理想。它没有委婉地借物抒情,而是十分豪迈地直抒胸怀,把自己的诗说成纪念碑一样万古不朽。它所洋溢的激情,使我不由自主地深受感染。

在西方诗中,它所蕴含的哲理也是唐诗所少见的。比如英国大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最后一段:

“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

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

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

就把我的话语,像是灰烬和火星

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

要是冬天来了,西风啊,

春天还能远吗?”

这里,诗人歌颂奔腾而又不驯服的西风,破旧立新的西风,借以阐发勇于革新的思想。同时,西风也成了诗人品格的象征。全诗有一泄千里之势,尤其是最后两句更是言简意深,富于哲理和深情。

这样,中西方诗歌都激动着我年轻的心。我爱中国古诗。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它构思别致,用词精巧,抒情性强,意境深远,使人玩味不已。我也爱西方诗。它是西方文化的代表;它热烈而奔放地歌颂爱情,歌颂自由,歌颂勇敢,在那一首首诗中,饱含着作者火焰般的激情,深刻的思想;它那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震撼。

有人说,哲理抽象地反映生活,宗教扭曲地反映生活,文学曲折地反映生活。我感到,诗——凝炼地表现人类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古今中外,有多少伟大的诗人,留下世人仰慕、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当我们漫步在诗歌的花园中时,我们会感受到沁人心脾的芳香,也会看到争奇斗艳的花朵。诗歌,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总是寄托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背景,每当我们咏诵中外诗篇时,我们总不免会感触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脉搏。中国文学偏重世俗生活,主张个人服从社会的需要。西方文学富于想像,主张个性解放。我想,也正是因为这方面的种种原因,中西方诗歌才会风格迥异,各领风骚,具有两种不同的美。

我爱中西方的诗,我要永远地读下去,它伴我不断成长……

程刚老师评语:

在一定意义上说,诗属于青年。今天,一些文学欣赏能力较强的中学生也在动情于诗的世界。但他们主要读中国古典诗词,很少涉猎西方诗歌。这篇作文,指出了中西方诗歌所具有的不同的美。我想,这篇文字对想提高自己文学欣赏能力的同学来说,不无裨益。全文层次分明,分三部分。一些诗句引用恰切,既符合内容的需要,又增添了全文的文采。文中对中西方诗歌的特点的简析,也是比较深刻中肯的。这种分析对于一般中学生来说,是不大容易做到的。

猜你喜欢
西风哲理古诗
古道西风(水彩)
“拟古诗”之我见
秋渐浓,分付西风此夜凉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漫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