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冰洁
军人,由于职业的特殊性,铸就了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同时也特别能忍耐的精神。面对敌人的枪炮,面对歹徒的尖刀,面对洪水和烈火,面对许许多多的艰难困苦,他们不会哼一声,会义无反顾地冲上去。可是,当他们面对自己的孩子因跟随自己走南闯北而失去稳定的学习环境并最终导致考不上大学甚至高中时,多少硬汉流下了愧疚而无奈的眼泪。他们说,自己无愧于祖国和人民,却愧对自己的子女……
“苦了我们不要紧,千万别再误了孩子”
某部李政委是大家公认的“一支笔”,曾有好友开玩笑说:将来你家公子一定比你更有才气!老李莞尔一笑,心想但愿如此。然而,现实生活跟他开了一个更大的玩笑——他入伍20年,走南闯北3个省5个市,其公子也随着他5次转学。尽管儿子学习很努力,极刻苦,而考试成绩一次不如一次。有回期末考试,儿子的平均成绩只有73分,老李一气之下扬起手臂要扇儿子的耳光,不料儿子抱头痛哭,道:“爸爸,你别打我,我的成绩在班上是第一名啊!”老李高高扬起的手无力地垂下来,热泪溢满了他的眼眶……
儿子这样的成绩,如何考大学?经反复考虑,老李一咬牙:豁出这张老脸不要了,找关系花钱为儿子“买”一所重点中学!他四处奔走,筹措资金,终于通过一个“关系”将爱子送进市里一所“重点”。儿子的学习成绩开始回升。但是,太晚了!由于基础太差,儿子没能考上大学。
当父子俩默默无言地相对而坐时,老李感觉这心里像有无数根钢针在捅在扎。他想对儿子说:去当兵吧!可是,将来的孙子或孙女怎么办?刘协理员是位有功之臣。军校毕业那年,他随所在连队奉命上老山前线换防。枪林弹雨中,他将生死置之度外,抢着上最危险的阵地。在一次战斗中,为掩护战友,他身负重伤,上级为他记了一次二等功。从前线下来后,他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而是一如既往地勤奋学习,认真工作,和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对驻地群众敬如父母,为此,他又被军队和地方评为学雷锋标兵,成为全团十分出色的政工干部。有人预言:若不出意外,老刘前途似锦。
然而,“意外”还是出现了。就在上级对他进行晋职调查时,他吐出一句令所有在场的干部目瞪口呆的话——“我想转业!”
组织上不理解,派人做他的思想工作,希望他以部队建设为重,服从上级的安排。他却含着泪道出了内心的焦虑。原来,他的两个女儿都曾在驻地附近教学质量不如人意的中小学读书。大女儿初中毕业时,因成绩较差,未能考上高中,16岁起就在家待业,他为此受了不少的埋怨,从心里头感到对不起大女儿。眼瞅着,小女儿明年又要升初中了。因为他的调动,小女儿已经降了一级,难道还要让她步大女儿的后尘吗?他不忍心再让小女儿吃亏。自己受委屈不要紧,下一代的前途比自己的前途更重要啊!如今,作父母的为了孩子,有什么不能牺牲的呢?他之所以要求转业,是为了转回老家后,让小女儿在城里条件优越的中学学习,以使她能够考上大学……
一切说服和挽留都是多余的了,作父亲的对女儿的拳拳之心令战友和首长们无言以对。就在这一年的夏天,老刘挥泪告别了他十分留恋的部队。
1989年底,为了帮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希望工程”在全国实施。郑营长生长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深知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学习之艰辛。作为一名共和国的军人,扶助失学儿童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从此,他每个月领到工资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希望工程”寄去20元钱。
光阴荏苒。转眼到了1992年,郑营长可爱的小儿子该上小学了。由于附近的一所村办小学教学质量较差,郑营长想把儿子送到市里一所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念书。但当他去一联系,对方张口就要3000元的“选校费”,同时还要交每学期500元的“集资费”,否则一律不收。郑营长懵了,自己平时虽然有意识地省了一点钱,但都寄给“希望工程”了。眼下,一下子上哪里去找这么多钱呢?无奈,他只好把儿子办进了附近的那所村办小学。他不止一次地为儿子的未来担忧,同时也不止一次地自我安慰道:孩子从小在艰苦的环境里锻炼一下,对其成长有好处!谁知,儿子面临的境况比想像的还要坏。一年级缺老师,学校请来了一个本身连初中都未毕业的女青年代课。儿子一学期连考两次不及格,可分数居然还是班上的前几名。郑营长哭笑不得,下决心第二学期一定要把儿子转走。他放下工作,四处奔波,又是说情又是送礼,总算有所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答应接收,但称“集资费”可以考虑少交点,“选校费”却一个子儿不能少!郑营长忍气吞声,不惜举债将,儿子送进了那所小学。
军队干部由于工作需要而调动频繁,子女也跟随着走南闯北,经常转学、插班,使他们难以有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正常教育受到很大影响,学习质量自然不及地方上的学生。长此以往,他们中的大部分难以跨入大学的校门。某研究所地处偏僻的山沟里,当地的教学质量一直比较差。40年来,这些军中知识分子的孩子竟没有一个与大学的校门有缘。许多人每每谈及此,都不禁热泪盈眶。他们一再表示:苦了我们不要紧,千万别再误了孩子!曾有一位总部的领导带领工作组沿青藏线考察,了解到此情况后,也感动得难以自禁,噙着眼泪说:“老边防、老基层为部队奉献了青春年华,说什么也不能让他们的子女再作出牺牲了……”,
“军队干部具有特殊性,但矿山、建筑等行业不也特殊吗?怎么办?”
军队干部子女上学难的问题需要地方协助解决,但地方上的有关同志却也有一肚子苦水。在某省教育厅,一位负责人说:小学、初中招生以学生户口为准,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进行,这是规定。军队的情况比较特殊,这是客观事实。有些军人想为子女选择一所较好的学校就读,如果该校在完成本地区招生计划的情况下,还剩有名额,可以适当招收一些选校生。选校生要出选校费,具体标准是由学校自己制定的,行政部门一般不予干预。但现在许多学校招生不仅爆满,而且在教室、用具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矛盾十分突出。显然,如果无条件地接收计划外的军队子女入学是不可能的。不仅军队特殊,矿山、地质、建筑等行业不也特殊吗?如此一来,就很难解决。国家财力有困难,这是需要各方面体谅的事。对特殊行业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应该有相对特殊的政策,论理应该给予适当照顾,这需要国家统一考虑……
令人欣慰的是,军委总部和许多地方已投来关切的目光
不论哪个年代的人民,都不愿意让最可爱的人受委屈!今天,尽管商品经济的浪潮把军人的优越性冲跑了许多,但人民仍然始终不渝地珍惜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感情。谁都明白,如果共和国军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如果就此再也没有人愿意当兵,那么,21世纪的中国由谁来保卫?
可以让我们军人感到欣慰的是,军委总部十分关心军队干部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一批“老边防”、“老基层”的子女已在总部的直接关怀下,采取特殊照顾,通过全军统考,进入军事经济学院深造。这仅仅是开始。
一些地方政府也想方设法为军人排忧解难,积极采取措施,认真解决军队干部子女入学的问题。在山东省潍坊市,教育部门将驻军子女全部转移到了3所省、市重点中学定校就读,并规定长期不变。在辽宁凤城县,从1990年就开始实行部队子女可以自由选择重点学校和班级就读。4年来,驻军某部就有11名干部的子女考入大学。在河南省开封市,有关部门规定:军队干部子女可以跨区选校就读,重点学校军队干部子女入学优先。市第一中学还安排专人辅导刚刚入校、基础不好的军队子女……
虽然只是少数,但完全有理由相信国家会逐步解决这个难题。关键还在于军民继续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为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我们国家的经济作不懈的奋斗。因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是解决一切困难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