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舞”东进

1994-08-24 06:03欧建平
中国青年 1994年1期
关键词:交谊舞外国舞蹈

欧建平

古代中国和西方世界多有商业贸易往来,可以想见也会有文化交流,捎带引进点西方歌舞是很可能的,但人们熟知的胡笳十八拍或菩萨蛮等等,大都是西域少数民族歌舞,这大概属于民族舞蹈调演,严格地讲不能算是中外文化交流。就引进西方舞蹈,改变传统的中国舞蹈技艺和欣赏习惯而言,也许只能从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开始考察。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奉命出国的官员和留学生在域外亲眼目睹了正处盛期的欧美交谊舞、芭蕾舞、民间舞和穿插在马戏表演中的精彩舞蹈场面,顿觉耳目一新,心旷神怡。这些中外文化交流的开拓者们曾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比较客观地记录下来。这些文字的记录可以算作外国舞蹈对中国舞蹈以及中国人欣赏舞蹈习惯的间接影响,或至少是为外国舞蹈进入中国进行了积极的舆论准备。但这些文字传播不广,一般民众还很少有机会了解西方的舞蹈。

随着国门开放,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西方的舞蹈逐渐引起了国人的注意。1862年,后来成为洋务派思想家的王韬在香港避难时,曾饶有兴味地观察过洋人即兴表演的交谊舞。据他记载,香港当时的酒店很多,外国人一边喝酒一边“男女携手联臀”舞蹈为戏。由于当时的中国人还不了解交谊舞的本质为男女间“表达友谊”,所以将此看作是醉酒失态的表现。直到20世纪初期,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中国人对交谊舞还很陌生。据美国大使记载,袁世凯政府时期的美国使馆在六国饭店举办舞会,能与洋人共舞的中国女士只有三两人。但有趣的是,到30年代以后,交谊舞不但在大城市逐渐盛行,而且凡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交谊舞的流行。甚至于毛泽东、周恩来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延安津津有味地跳过。

外国舞蹈究竟是如何走进了中国并对国民娱乐的观念及方式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呢?这可从“走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看。

从“走进来”说,一些外国歌舞团陆续开始来华公演,有记载的最早的确切时间是1886年5月。到了20世纪的20年代,外国舞蹈团体到中国的演出可谓达到了一个高潮,演出的内容中也增添了现代舞这个崭新的品种。如1922年,20世纪最负盛名的俄国芭蕾舞表演艺术家安娜·巴甫洛娃来上海进行公演。只是由于演出在租界里进行,观众中即使有少数中国人也只能是达官贵人,因此很难对中国的剧场舞蹈产生明显的影响。实际上,中国剧场舞蹈的鼻祖吴晓邦先生当时还正在家乡苏州,一面作银行的练习生,一面在夜校学习英文、代数等;直到1923年冬,他才随母亲为躲避战乱搬到上海租界。倘若历史安排16岁的吴先生恰巧在巴甫洛娃演出前来到上海,并且有幸亲睹她那无与伦比的表演,中国的剧场舞蹈史是否就会提前并重写呢?我们尽可以自由畅想,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芭蕾从本质上说,是炫耀国力强盛和展示贵族气派的欧洲宫廷艺术,要在当时那个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扎下根来,简直是白日作梦!吴先生因此以后才不得不三渡日本学习芭蕾。

不过1925年10月和1926年10月,美国现代舞的真正创始人露丝·圣一丹妮丝和肖恩夫妇两次来华,分别在大连、天津、北京、上海公演时,由于演出的节目都是他们自行创作的,具有强烈的异国情调,如《西班牙组舞》《海之精》《东印度舞女》及日本的《长戈舞》和根据梅兰芳先生的同名京剧代表作再创作的《霸王别姬》等等,结果这些融东西方文化艺术于一体的演出引起了中国表演艺术界的极大轰动。

到1926年11月至1927年1月,“现代舞之母”依莎多拉·邓肯的第一代亲传弟子俄玛·邓肯率领邓肯在俄国舞蹈学校的学生们来哈尔滨、天津、北京、上海、汉口公演时,演出已具有特别的革命意味:其一,这是第一个走出外国租界,为广大的中国劳工和士兵表演的外国舞蹈团;其二,当时正值大革命的高潮,舞蹈家们冒着生命危险表演了《葬礼进行曲》《国民革命歌》《望着红旗前进》《少年共产国际歌》《中国妇女解放万岁》等10多个革命歌舞,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群众的斗志。

当时,外国舞蹈,特别是西方舞蹈直接进入中国的重要途径,还包括了发明不久的电影艺术。这种艺术形式的最大优势是通过真实生动的视听形象,将舞蹈动作与音乐完美合一的动态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西方歌舞片在中国的上演和迅速流行,显然为大批中国人见识和学习地道的西方舞蹈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值得一提的还有,在当时风气比较开放的哈尔滨和天津,都曾有过一些由俄国舞蹈家开设的芭蕾舞学校,赵德贤、胡蓉蓉、赵青、资华筠等当代中国舞蹈名家,均曾启蒙于这些舞蹈学校。

以上为外国表演性舞蹈方面的情况。

在自娱性舞蹈方面,一些在华居住的外国侨民和曾留学欧美的中国人士,也将各种交谊舞带到了中国。由于整个大环境充满了对欧美舞蹈那优雅风韵的崇尚,专门教习这些舞蹈的学校便应运而生。据说,这个浪潮一开始,大多是由颇有教学经验的“老外”来开办此类学校,教学内容比较正规,使当时颇为流行的探戈舞、华尔兹舞以及20年代走红的查尔斯顿舞,就这样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

还有一位名叫杰克·堪根的西方人,善于别出心裁。他通过邀请各界人士和舞蹈名家聚会的方式来传授这些舞蹈。因此,不仅吸引了大量的“追星族”慕名前往,而且教舞本身也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还是在1926年,曾留学法国的唐槐秋在上海开办了“交际跳舞学社”,由于大受欢迎而扩大规模。这是由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第一所交谊舞学校。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此类专门舞蹈学校中,颇有名气的还有“万国跳舞学院”“乐生跳舞研究会”等等。

早在此类专门的舞蹈学校开业之前,现代舞蹈的教育也已经出现了。在20世纪初,欧美的交谊舞和外国的土风舞(即民间舞)已成为新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之一。于是乎,一大批西方舞蹈教材被翻译过来,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舞蹈教材是由王季梁和孙漠合译、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07年印行的《舞蹈游戏》,使用对象是初小的学生。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和蔡元培为这些舞蹈教材作了“真、善、美”和“动的美术”这种褒扬美育意义的题词。

西方舞蹈终于成为培育身心健康的新国民的必修科目,这和40年前围观并视“携手联臂”的洋人为酒后失态,已经是大不相同的两种境界和心态了。

猜你喜欢
交谊舞外国舞蹈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试论交谊舞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外国公益广告
我和舞蹈
浅谈交谊舞对大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影响①
体育公选课——交谊舞基本知识
外国如何对待官员性丑闻案
浅谈交谊舞在高校的功能及其发展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