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峥
诗神缪司偏爱浪漫蒂克的青年,这大约是不容置疑的;然而,读完唐
读完《霞楼梦笛》,掩卷沉思,觉得诗人唐
诗人论诗,喜好“雕塑”与“音乐”之譬,含意在把握“历史性的现在瞬间”与“瞬间凝定的历史性”的辩证关系,就诗风而言,则指如山沉凝、静若处子的静凝美与如水不居,动如脱兔的流动美的辩证统一,二者同归于生命的“永恒的同一”。
早期的诗人,更喜爱“雕塑”之美,他一再赞叹里尔克从罗丹那儿学得的这一艺术方法。这时期的诗人倾向意象的“张力”,为他的诗的“雕塑美”取得了涵容“音乐”的力量,因而造象沉凝,运思开放。《交错集》里咏雕塑、雕塑家乃至诗人、作家的诗篇,如《罗丹》《春》《米尔顿》《巴尔扎克》等,就有着凝定的雕塑之美,又有着无声的音符在流荡。在这里,时间踌躇,空间缩小,但生命的血液却在冰冷的石头里“汩汩奔流”。的确,“雕塑家,也是诗人的虹桥在一切时空之流中建造起来了,人们通往前去,从面前走向了永恒”。
晚年的唐,更倾向音乐之美,但他注重意象“圆览”的静凝,因而规避了“生命的青年的激越”,而趋向浑融透明的淳美,换言之,此时他的“音乐美”处处指向一种宁静致远的境界。因而运思从容,造象圆熟。这期间他有不少“歌诗”可以作证:以全身心乃至张开四肢听歌,草叶颤动,鸟雀鸣林,泉水闪烁——一曲生命之歌渗入了诗人的全身心(《听歌》);箫声幽咽,行旅匆促,卷舒的生意凝聚于一滴雨珠(《箫声》);正如瓦雷里说的,“我们所熟悉的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东西……好象都配上了音乐;它们相互协调形成了一种好象完全适应我们的感觉的共鸣关系”。
当然,“雕塑”与“音乐”,作为诗的形象建构似可以区分,但作为诗的哲理领悟,则是不可分的。诗的历史性时间的包孕(音乐)与诗的现在时的空间自足(雕塑),各自合力,才可分娩出更加深沉的意象群。
“纯诗的美”,是一种艺术理想,也是一种生命渴求,回顾诗人五十年抒情诗创作的过程,恰可借用他评莫洛《生命树》的话来概括:“一种克腊西克的美在盈盈地漾开”。
(《霞楼梦笛》,唐著,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一月版,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