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不住的话题

1994-07-15 05:30李连科
读书 1994年9期
关键词:人道主义异化哲学

李连科

十多年前,我国文化界出现了空前的人学热。有关文章竟有四、五百篇。我在此间虽也写过几篇文章,但由于没有触及争议问题,且本人当时不过毛头小子之类,本来不会引人注目。可能是由于我对此事过于热心,在一些人的眼中我似乎成了弄潮儿。这次人学热的是非曲直已经被、将来还会被学者关注和研究,此不赘述。但有几点至今仍令我不得其解的事,必须交待一下,以便后来者注意。当时参与学术讨论的几百篇文章大体可分三个部分。一是讨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这类文章虽说歧见颇多,但并未分成两大营垒;二是异化问题,其中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有无异化残余当时几乎没有否定意见,后来却被人认为是重大政治问题;三是人道主义问题,争论双方营垒分明,一派主张有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一派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是不相容的。

这样的讨论很正常地进行了五年多。由于没有特别的人参加,便没有受到特别的关注。后来,却发生一些费解的事。例如讲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文章,必然要讲它与非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区别,不论讲得如何,不讲区别便不能立论。事后一些根本否认有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人,却大谈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区别,并批评别人不讲区别。再如后来的一些文章,硬说分歧的焦点是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和反对人道主义化的问题。根据的文章何在?讲不清楚。至于社会主义社会有无异化残余问题,已被如今的大量金钱拜物教现象所证实,无须多说。这十年来,被肯定和发展的恰恰是曾被否定的观点:承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一些曾反对有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学者,也成立了人学研究中心,尽管还未见到实际的研究成果。现在我们见到的陈刚的新著《人的哲学》,便是肯定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著作之一,体系、内容、观点和方法上都有一定深度和新意,值得推介。

《人的哲学》不是在否定别人的基础上立论,而是善于从各种不同观点之间找到相通之处,并以此构筑自己的体系。

哲学理论界有个坏习气。有些论著一立论便提出一副唯我独到的架式,别人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明明启发了他,甚至利用了别人的研究,他都一概不提,自以为首创。更有甚者,还要硬造一个对立面,却又不指出或指不出对立面为何许人、何出处。名为不点名,实则让人被歪曲了也无法答辩。《人的哲学》的作者不以第一次提出者自居,很尊重已有的研究成果。虽因原论者太多不便注明出处,但尊重已有的观点,并从中得出自己的见解。作者谈到自己在听老师讲课和读教科书时,觉得历史唯物论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为线索讲客观社会规律很有道理。作者也讲到他看到十年前关于人的论著中大讲人的主体性和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道主义等问题时,也有共识。传统的观念常常使二者对立起来。他却生出新的思路:作为真理的唯物史观与作为价值的人的哲学,虽说视角很不同,为什么就不能统一起来呢?真理观与价值观不是可以互补吗?不是可以统一起来吗?书中讲到:“真与善的统一是人类的一贯思想,也是马克思的一贯思想。例如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是真的社会,即按照历史客观规律必然到来的社会,而且是善的社会,即每个人的个性与能力充分发展的自由的社会。”(第8页)

在谈到人的本质问题时,作者谈到过去人们对人的本质的多种定义时,不是简单地肯定一些和否定另一些。而是指出它们都出自马列的经典,只是因时间、场合的不同而侧重点不同罢了。他认为,关于人的各种定义,诸如:“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本质是劳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们的需要即本性”、“人的本质在于主体性”等等提法都有其合理性。作者认为:“人的本质在马克思的心目中不是凝固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的、变动不居或历史发展着的。诚然,通过抽象的哲学概括,可以归纳出几个一般的规定,但一般的规定必须同具体的历史内容结合到一起才有活力,否则只是几个僵化的公式,没有多少意义。”(第43页)

从个性问题入手是《人的哲学》的一个特点。在哲学领域里,不仅拒斥人学的学者不谈个性,积极的人学学者也很少涉及个性,以为个性只是心理学的一个内容。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不仅来源于传统的哲学教科书,也来于传统的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学是只讲群体和谐不讲个性自由的。为了平衡民族虚无主义造成的失衡,提倡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优秀成果,以形成民族文化的新内容,是十分必要的。但不能被现代新儒学牵着鼻子走。八十年代初讲儒学还只在提倡孔学,不敢讲宋明理学的“存天理,去人欲”,现在不仅朱熹成了圣人(不只是大学者),中国最后一个儒者曾国藩也被称为完人。有人主张将儒学的重群体和谐同集体主义结合起来。这岂不比民主革命时的口号:“争个性解放,反封建专制”还倒退了一步吗?不是不应提倡重群体、讲集体,但抹煞个性的群体,例如儒学的群体是不能提倡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或许有些过激之处,但它的向封建文化开火的大方向是不能否定的。

由于不敢理直气壮地讲个性。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常常把有个性的人当作贬义词。有个性的人同有反骨、古怪、桀骜不驯划了等号。有个性的学生老师不喜欢(尽管他们学过教育心理学);有个性的职工领导不得意。“其实个性不是别的,就是那些使个人成为该个人的独特因素的总和,即人所特有的素质、品格、气质、性格、爱好、情感、观念乃至能力的总和。”(第44页)作者把自由个性的特征归为:一、全面的人;二、自觉、自愿、自主;三、创造性能力的充分发展;四、与社会直接统一的普遍性。

作者的逻辑模型大概是这样:由人的本质问题引出个性问题,再到自由——个性的发展形式,再到异化——个性自由的否定,再到人的全面发展——异化的克服,再到人道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体系,再到人生观——人道主义理论在人生中的体现。这样的逻辑展开,把人的哲学有机地串联成一个体系,是此书的独到之处。

讲人的哲学便不能不讲人的自由。自由这个概念太奇特了:谈它的人最多,歧义也最多:它是最古老的,又是最新鲜的;它最使人激动,又最使人丧气;它让人梦寐以求,又使人深感头痛;追求它时觉得它比生命还宝贵,得到它时觉得它淡如白水;享受不到它的人喜欢大谈特谈它,享有它的人却常常或不屑谈它或不敢谈它……自由是谈不完、道不明的题目,它诱惑着也折磨着好思考的头脑。国内近十几年来谈论它的人也不少。但谈得最系统、最深入的当首推这本《人的哲学》。

从自由的含义上,作者区分了消极的(为摆脱束缚)自由与积极的(自觉自愿地创造)自由;作为活动的自由与作为精神的自由;作为历史过程的自由与作为历史产物的自由;作为目的理想的自由与作为价值的自由;具体的自由与抽象的自由;社会自由与个人自由。从实践的角度,作者论及了自由主体与自由意识的产生。作为自由之源的劳动实践、自由的实现与主、客体的统一。从历史规律与人的活动的角度,作者探讨了历史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关系、关于能动的选择、历史规律与规范目的论等问题。从社会不同类型的角度,作者还专门论及了前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从真善美统一的角度,作者还涉猎了真与自由、善与自由、美与自由。

作者对异化(自由的受阻)与人的全面发展(异化的克服)的探索,也值得提一提。作者分析异化概念的特点是分别具体地分析了《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大纲》和《资本论》中异化概念的具体含义,从它们论及的异化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的角度出发,作者既不同意固守早期著作的内容,又不同意成熟期著作已放弃异化概念的看法。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也显示了作者的独到之处。作者认为《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初步形成期。这时期提出的主要观点有:劳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异化劳动产生了人的畸型片面发展:扬弃异化可实现人的解放:新型的人是具体的人、普遍的人、社会的人。作者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人的全面发展观进行了唯物史观论证。主要表现是:对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进行了历史考察;揭示了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历史规律;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个人应是自主的、能动的个人。作者最后认定《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本论》使人的全面发展观成为科学。主要表现是:以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揭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规律;认定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的个人是马克思的理想。作者还专设一章探讨劳动时间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明确指出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的自由支配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与尺度。

在关于人权问题的争论中,我们有得益的方面,也有困惑的方面。最近出现的这样一个论点,便显示了我们的坦然与大度:人权有一个发展过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说自己在这方面尽善尽美了。我们困惑的主要在理论方面。我们理论的主调多年来都是拒斥人道主义的,近十几年来虽有进展,也仅在道德观上承认人道主义,这怎么能有力地反驳有人说我们不讲人权呢?

近十年来,关于人道主义的争论停止了,但争论双方都认为言犹未尽。尽管有些话转到其他问题,诸如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实践唯物主义等方面去了,但毕竟是隔靴搔痒,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陈刚的《人的哲学》则以理论上的勇气,直面这个问题,读了不能不让人赞叹。

作者认为,一般的人道主义(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狭义的人道主义)首先是人对自身力量和地位的自我意识,是一种主体意识;同时它也是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人道主义主张尊重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主张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主张人应通过自己的力量不断实现自我完善;主张人应追求现实的幸福;主张人应当把人当人看;主张人归根到底是目的,不是纯粹工具意义上的手段。作者写道:“人道主义是一种高层次的自我意识,主体,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个体,二是‘类。人道主义认为,作为个体,人意识到自己个性与生命的价值,不可重复,不可替代,因此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个性与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与创造性,努力追求幸福生活,不甘受帝王、贵族、官僚的主宰,也不愿再清心寡欲,过禁欲主义的生活。作为‘类,人意识到自己是人类的一员,对人类、社会与他人的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理应超越小我私利的狭隘眼界,努力为社会进步、人类幸福作出贡献。”(第175页)

在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上,作者对我国存在的三种看法,即:拒人道主义于马克思主义之外,把人道主义奉为根本,区分世界观的人道主义与伦理观的人道主义,都指出其合理之处和片面性。拒人道主义于马克思主义之外的人认为,人道主义的价值理想,会否定唯物史观关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作者认为承认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并不等于认为历史规律不可变更的宿命,人的价值理想可直接影响人的实践,从而直接影响未来的发展和历史规律的实现。把人道主义奉为根本,确实难免规范目的论之嫌,难免贬低社会物质条件的作用。区分世界观人道主义与伦理原则的人道主义,将现实与理想、事实与价值间划了一个界限,难免康德主义之嫌。作者指出:“把握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关键是科学观与价值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可以说是马克思价值观的根本原则,但它不是独立自在的东西,而渗透于科学观之中,溶合于马克思的历史观、经济观以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之中。完全可以说,马克思的全部理论,科学的东西与价值的东西是统一的。”(第195页)

作者为了推行自己的见解,还澄清了几个模糊认识:成熟马克思摒弃人道主义说;人道主义是抽象的个人利己主义说;任何牺牲都有理说;人道主义滋长个人主义,影响执行政策说。

在本书的结尾一章,作者唱了一首人生之歌,探讨了人生价值问题。人生价值问题,是与人们息息相关的问题,是一个不次于衣食问题的问题。是人们难以割舍、难以放下的问题。人呀人,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止不住的话题,盼新说再续,盼新人辈出。

(《人的哲学》,陈刚著,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九月版,5.20元)

猜你喜欢
人道主义异化哲学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孙犁:中国乡村人道主义作家(评论)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跟踪导练(一)5
国际法中的人道主义干涉浅析
人道主义援助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