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强
在一个充满融融亲情的家庭晚会上,11个孩子依偎在一个中年汉子的周围,齐声高唱着自己填词的歌谣:
“世上只有爸爸好,有爸的孩子像块宝。投进爸爸的怀抱,幸福享不了……”
这首歌包含着一段由一名搬运工人收养一群孤儿、弃儿的动人故事。这个家,现在已成为全国罕见的个体创办的孤儿教养院。经过多次采访,我终于找到了这首歌的注脚。
(一)
徐永富一夜之间成了“新闻人物”是1988年秋季的事。那年他38岁。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刚当上沙市胜利搬运队队长的徐永富突然辞职了。经过一段紧锣密鼓的筹备,湖北省第一家私营性质的孤儿院在徐家挂牌了,别说他手下的工人惊讶得目瞪口呆,就连他的妻子姚忠英也不相信地看着他:“好不容易找到了饭碗,你就这么不当一回事地给丢了?”
一句话触到了徐永富的痛处,但又有谁知道他心中的秘密呢?
勿庸讳言,徐永富曾经有过一段并不光彩的历史。19岁那年,为了哥们义气,他手执瓦刀,砍伤了朋友的对头。为此,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铁窗里度过了三个春秋。
一失足成千古恨。那深深的一刀与其说是砍在别人身上,不如说是砍在自己的心上更确切。
待业,漫长的待业。谁会轻易接受一个失足青年呢?没办法,他只得四处打临工。苦和累,他都能忍受,唯独不能忍受的是人们向他投来的那种种异样的目光。
胜利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在徐永富最艰难的时候伸出了热情的双手,使徐永富有幸成为胜利搬运队的一名正式职工。日后,他还当上了小队会计、小队长,最终成为该队的一队之长。他们的火热心肠温暖了徐永富早已冰冷的胸膛。
滴水之恩,自当涌泉相报。说心里话,徐永富还是舍不得离开他的搬运队的。那么,他为什么要提出辞职呢?
(二)
1988年6月8日,有人在街头拾到一个刚满周岁的女婴,从其母留下的纸条中得知该女婴名叫何茜。拾者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抱回家喂养。不几天,拾者发现这是个弱智女婴,只好将其“退”到胜利街道办事处。
不知怎么搞的,女婴那“哇哇”的哭声总是和当年那位被砍伤者的呻吟搅和在一起。哭声引发了在场的徐永富心里一阵阵隐痛,带着一种说不清的心绪,他默默地将何茜抱回家中。
没多久,他在拖着板车路经廖子河路时,突然发现一女孩睡在马路旁边。徐永富轻轻把她摇醒……
“你叫什么名字?”
“张来兰。”
“几岁了?”
“4岁了”
“你爸爸妈妈呢?”
“得病死了。”
徐永富眼眶湿润了。他从干粮袋里摸出一个白馒头。饿极了的张来兰来不及用手接,急着一口咬了上去。那馒头正好将她的小嘴巴堵得严严实实的,她的呼吸一下子困难起来。徐永富赶紧拉出馒头,但大滴大滴的泪珠已经滴在孩子的脸上。就在这一瞬间,一个念头在他脑海里一闪而过:何不自费创办一个孤儿院呢?
(三)
由于徐永富有那么一段特殊的历史,于是有人不免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了。
“嘿,真新鲜,持刀行凶的人当起了慈善家!”
更有甚者,下了如此结论:“肯定是个骗局,他是想打着孤儿院的招牌占地皮。”
徐永富真想不通:难道一个跌倒过的人就永远不能再站立起来吗?他跑到当时的副市长刘承全那里诉起苦来。刘副市长拍着他的肩头,语重心长地说:“别管别人怎么说,我支持你。”
孤儿院终于办起来了。开张不到一个月,便养了5个孩子。徐永富肩上的担子陡然变得沉重起来。那时徐永富完全靠拖垃圾、拾荒来维持生计。
1990年4月5日,他一连清理了80板车垃圾。临近收工时,他两眼一黑,栽倒在垃圾堆里。同伴们把他送回家中,发现他和妻子的餐桌上仅有一碗辣酱和4个馒头,而餐桌下却放着10袋全脂奶粉,这是妻子为孩子们刚从商店批发来的。
为了替丈夫分忧,妻子姚忠英在长途车站摆上了摊子。她和丈夫一道卖过冰棒,卖过水果,开过饭馆,开过电子游戏室……六年来,夫妻俩起早摸黑、含辛茹苦,拉扯着他们收养的“儿女”。
徐氏孤儿院成立以来,先后收养过17个孤儿和弃儿,现仍有11名孩子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说来有意思,在这些孩子中,除了知道其姓名外,都有一个共同的姓:“来”。徐永富解释说,“来”的寓意即孩子们都是从各自不幸的家庭中来到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来”是爱的呼唤,是新生活的开始。
这么多孩子,最难的莫过于教育。这一点,徐永富早在4年前就意识到了。为了自己能胜任这个大家庭的一家之长,现在已经42岁的他忙里偷闲,刻苦自学,考上了电大。
(四)
一位哲人这样说过:“家,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找到的,最便于保存生命和它的全部价值的地方。”
美好的社会是美好家庭的延伸。徐永富为那些无家的孩子营造了一个天堂般美好的大家庭。
如今4岁的来大,来时刚出生14天,体质重仅为1.8公斤。这孩子先天不足,体质特差,一年里要住好几次医院。去年的大年三十,这孩子高烧不退,又住进了医院。徐永富守在她的身旁三天三夜,直到正月初四早上,才背着出院的来大回到家。另外一些孩子,三天没见到“爸爸”,一见面就吵着闹着要到公园去玩。为了不使孩子们失望,徐永富带着七八个孩子来到儿童乐园玩跷跷板。跷着跷着,和徐永富配对的来大感到不对劲了,她被高高地跷起却不能落下来。原来徐永富已经睡着了。大一点的孩子们非常懂事,他们悄悄地脱下自己的外套盖在“爸爸”身上。
去年8月的一天晚上,来大含着一块电子游戏机的铁牌玩耍,一不小心,铁牌滑进她的喉咙里。徐永富急得浑身冒汗,赶紧租了一辆三轮车,将她送到医院透视。算是不幸中的万幸,铁牌没有卡在喉咙里,医生嘱咐让其自然排泄。那几天,徐永富规定来大在痰盂里排泄大便,然
徐永富(右)和他的孩子们后自己用筷子小心翼翼地在里面扒寻。那气味呛得他呕吐不止,一次、二次、三次……直到找到那块铁牌,他那颗悬着的心这才落到实处。
(五)
今年11岁的刘政是11个孩子中的“大哥大”。他是去年8月才来到孤儿院的。苦于经费有限,徐永富原来只准备收到10个孩子为止。然而刘政的遭遇还是深深打动了他。这孩子的父亲患了精神病,见人就打,母亲不堪忍受,扔下小刘政,不知跑到哪里去了。望着小刘政浑身的伤痕,徐永富的心又软了。
收留了刘政,徐永富又忙着帮他找学校读书。由于失学时间过长,11岁的孩子只能读小学三年级。
去年12月的一天,刘政从学校带回一个机器人玩具。徐永富觉得奇怪,便问这玩具是从哪里来的,刘政怯生生地说;“抬的。”
“不会吧?”徐永富流露出不信任的神情。后来,他亲自跑到学校得以证实,玩具确是刘政拾来的。
刘政这孩子生性孤僻,经徐永富一番“审问”,就觉得像受到了天大的委屈一般,连晚饭也不吃了。
徐永富倒放得下家长的架子,煮了一碗鸡蛋面条送到刘政手里:“爸爸委屈你了,向你道歉来了。不过,你也有不对的地方啊,捡到东西要交公,怎么能把它带回家里来呢?我知道,你很喜欢鼓捣机器人。明天,爸爸给你买一个,那拾来的东西你自己去处理吧!”
(六)
其实,真正受委屈的,要数徐永富的亲生儿子徐豫春了。小家伙跟刘政一般大,长得虎头虎脑,挺可爱。那天我去采访,正碰见他在一旁生闷气,便问:“你怎么啦?”
“哼,爸爸偏心眼,上个星期天,刘政过生日,爸爸为他买了好多好多的菜,还接来了6个刘政最要好的朋友。今天我过生日,我也要接我最要好的同学。你猜爸爸怎么说:人家是孤儿,从来没有过过生日,你瞎凑什么热闹?算了吧,明年给你们一起做。
“还有一次开家长会,正巧刘政、李虎和我撞车了,爸爸妈妈倒好,一个去了刘政的学校,一个去了李虎的学校,好像我反而成了孤儿似的……”
我能理解徐永富夫妇那种难以描述的微妙情感,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徐豫春的委屈,更能理解徐永富心里有杆秤,那就是把领养的孩子看得比亲骨肉更重。徐永富曾说:“我知道,这样对待我自己的孩子是不公平的,但我只能这样做了。”
(七)
最让徐永富操心的要数来圣和何茜了。
来圣被居委会干部抱进孤儿院时刚出生28天。在徐永富夫妇的精心照料下,来圣一天天长大。可令人心焦的是,这孩子到两岁了还不会走路。徐永富抱着她找到当地一个很有名望的医生。那医生使劲捏了捏来圣那细得像甘蔗似的双腿,来圣却一点反应也没有。“她恐怕是个先天性的瘫子,你还是把她送到福利院去吧。”医生说。一时间,徐永富只觉得天旋地转,瘫子?来圣怎么会是瘫子呢?
那一夜,徐永富夫妇搂着来圣翻来覆去不能入睡。
从那以后,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徐永富背着小来圣进进出出各个大小医院。每天晚上和早上徐永富总要抽出两个小时,扶着小来圣练习走路。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之后,小来圣终于能够独立行走了!那位很有名望的医生说:“真是奇迹。”
(八)
何茜是前面提到过的那位弱智小丫头,今年7岁了,自己还不会穿衣服,吃饭也得要人喂。徐永富像对待小来圣一样,表现出极大的韧性和信心,他不厌其烦地教给她最基本的生活本领,并送她到市弱智儿童学校读书。
1993年3月12日下午5时许,紧挨着徐家的一家工厂的蒸煮锅突然爆炸了,锅盖犹如出膛的炮弹击垮屋梁,冲破房顶,正好落在孤儿院的屋面上。当时砖瓦冲得老高老高,落下时像雪片一般。机灵的孩子全跑了,唯独何茜不知所措,呆在那里一动不动。正在做饭的徐永富丢下手中的锅铲,冲出去不顾一切的扑在何茜的身上。砖瓦落在徐永富身上……
(九)
为了让孩子们尽快住上好房子,徐永富自筹资金15万元,建起了一幢集教学住宅为一体的五层楼房,总面积达500多平方米。新楼房每层两间卧室,和一间20多平方米、采光良好的教室。在楼梯的前面,还特意设置了一个婴幼室,可放置几张小床。
有人替徐永富算了一笔帐:他收养这些孩子平均每月要多付出1000多元。6年来,在这些收养的孩子身上,他至少花掉了8万元。
徐永富的一个亲戚说:“你徐永富挣钱挣得辛辛苦苦,可你一不抽烟,二不喝酒,省吃俭用却为别人抚养孩子,我看你是天底下头号大傻瓜!”
徐永富淡淡地一笑:“我不是慈善家,也不是大傻瓜。我的目的只是想让每一个孤儿都有个温暖的家。”
值得一提的是,徐永富收养孤儿和弃儿有很严格的手续,不是想收就收的。
一次,有人将一女婴故意丢在徐永富家门口。徐永富经过查询找到了那位女婴的母亲。可那个女人还想生个儿子,说什么也不肯抱走女儿。
徐永富严肃地说:“弃婴是违法的。如果你坚持不要孩子,我将代表孩子到法院起诉,追究你们在法律责任。”那女人一听,觉得不妙,赶紧抱着女儿溜了。
(十)
徐永富的一颗爱心感动了社会的各界人士,并得到爱的回报。沙市市委书记王开炳及其他领导同志每年春节都要上这儿来看望孩子们。
经常有不知姓名的人送来衣服和食物,左邻右舍的资助更是从来都没有断过。1994年春节,郑基英副市长还代表沙市红十字会送来5000多元的物品。市内几家重点小学为徐永富收养的孩子大开绿灯,免去各种费用4000多元。还有不少教师自愿来到这儿义务代课哩!
去年岁末,新华社发出一则消息,介绍了徐永富和他的孤儿院。武钢中学教师、中华绿荫儿童村村长、被誉为“一千个孩子的妈妈”的胡曼莉得知徐永富的事迹后,十分感动,专程从武汉来沙市探望徐永富夫妇和他们收养的孩子们。
胡曼莉握着徐永富的手说:“难得你一个须眉男儿,也有一颗妈妈的心。从你身上,我看到了父爱的伟大。真的,它有时甚至超过了母爱。让我们都共同献出一点爱吧,为不幸的孩子们撑起一片绿荫!”
(李明、赵云生摘编自《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