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像‘爸爸’那样做人”

1994-01-01 09:28杜宏宇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94年7期
关键词:补丁四川爱心

杜宏宇 李 明 龙 戈

项士信夫妇月收入不足400元,可他们却坚持资助非亲非故的异乡青年杨虹上学读书。如今杨虹已成为一名大学生。他说他将来——

1990年夏天。在沈阳市马路湾派出所工作(借调)的项士信,因动迁要搬家,便到劳务市场上雇了一个四川小工。正因为这次搬家,才引出了一段真诚助学的感人佳话。

这位四川打工仔叫杨虹,人虽长得瘦小,但干起活来却很实在,楼上楼下忙得满头大汗。干完活就蹲在墙角,一脸愁苦。偏偏项士信是个热心肠的人,看着别人愁苦总要问个为什么。在饭桌上,老项问这问那。心事重重的杨虹是个很内向的孩子,但禁不住老项的热心,终于红着眼圈道出了原委。杨虹家住在四川巴中县一个极偏僻的山村,由于他学习刻苦,终于在6月份成为全乡唯一考入县高中的学生。可一贫如洗的家再也无力供他读书了。看着父亲愁苦的脸,看着爷爷奶奶的破衣烂衫,他知道家里的裤带无法再勒紧了。但他真舍不得离开学校,丢掉未完成的学业。他跑到县高中,向校长求情,要休学一年,外出打工赚到钱再回校念书。善良的校长点了头,他就跑到沈阳来打工。

老项听后,紧皱着眉头,他为这个小伙子热心求学的精神所感动,也为他因家贫失学而痛苦。他拍着杨虹的肩说:“小伙子,别犯愁,念书的事我来帮你想办法。”

杨虹当然不会相信这个素不相识的人说的话是真的,这只不过是廉价的同情罢了。他继续闷着头干活。

活干完了,杨虹要走。老项却拉住他说:“你先别走,我说的话还没兑现呢。你先住几天,我再出去想想办法……”

世界上真有这样的好心人?这是天方夜谭吧?

第五天晚上,这个四川打工仔真就在沈阳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里走入了“天方夜谭”。老项满脸疲倦地回来了,他手里拿着一张火车票和扎得整整齐齐的一摞钱。他对杨虹说:“明天你就回四川读书,大哥供你,我以后月月给你寄钱,只要你把书念好就行。”

杨虹的眼泪刷地一下就流了出来,他真不知道这是在梦里还是现实。他使劲咬着嘴唇,抹了抹脸上的泪珠,说:“大哥你放心吧!”

杨虹复学了。在给老项的第一封信中,他激动地写到:“由于您一家的帮助,我仿佛又得到了第二次生命。

我的亲生父亲49岁,而您已经50岁了,我们一家人包括我爷爷、奶奶一致同意我称您为爸爸,称大嫂为妈妈。请接受我这远方的儿子的祝福吧!”

项士信读着这封信,他的爱人郭淑杰听得落了泪。当老项看到杨虹改口称他为爸爸时,他急得一跺脚:“唉,这是咋整的,咱咋能抢人家的儿子呢!咱帮他可不图这个!”说着,他从桌上拿起火柴,把信给点着了,郭淑杰急忙去拦,但已经来不及了。至今,郭淑杰还直埋怨老项没把杨虹的第一封信留下来。

熟悉老项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很清贫的家庭。他能去资助一个外省的穷孩子念书,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余的钱,而是他那份赤诚的爱心。用老项的话说,他看不得别人受苦。但他自己和他的一家却熬着苦日子。他和爱人郭淑杰原来都在沈阳市公共汽车公司工作,两个人加在一起的工资收入不足400元。这对一个城市的三口之家来说,是一个低水准。用现在的城市标准去衡量他的家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两个破旧的老式木箱,一个油漆剥落的立柜和一个写字桌,这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而这些东西在旧物市场是属于只要给俩钱就可以抬走的东西。

也许没人会相信,郭淑杰现在脚上穿的那双袜子是18年前结婚时穿的那双,补丁就有10多块。他家窗台上那件可以进文物店的补袜板就是证明。

老项穿的外衣还算体面,可撩开他的外衣再看他的衬衣,补丁压补丁,有的地方已成了网状。在补丁已经告别了城市人的今天,谁会相信老项用他那件洗得发白的体面外衣把他的补丁掩蔽得严严实实呢?

老项家吃饭总是贪黑,因为天黑以后市场卖的扒堆菜便宜,一元钱能买一大堆。郭淑杰总买扒堆菜,市场的菜贩子都认识了她,有的菜贩子就主动晚上给她留一堆。他们家一个月只买一次肉。老项自嘲地说:“吃素好,吃得饱。”

就是这样一个家庭,每月至少要给杨虹寄去100元,逢年过节还要邮些衣服。这几年一共邮了多少钱,老项自己也不知道。他们很穷,但他们的内心世界是那样丰富,他们用人间的真情和爱心去温暖着别人。

老项一家对杨虹的一片爱心,在几千里以外的四川杨虹的老家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人们把这动人的故事一传卜、十传百地传播开来,全乡几万人都知道沈阳有个好心人老项。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由孙女搀扶到杨家对杨虹说:“你命好,遇到活菩萨了。”1991年1月初,一纸沉甸甸的盛情从四川飞到沈阳,全乡人由乡长牵头集体邀请老项一家人到四川作客。

这盛情使老项又喜又愁。喜的是这盛情让人暖烘烘的,愁的是这路费上哪去筹措?为了不辜负几万人的盛情,老项又东挪西借了2000元钱,登上了去四川的列车。

他们一家终于到了杨虹的家四川巴中县双胜乡9村7社。出来迎接的村民们蜂拥着将他们送到杨家,人们反复说着一句话:“活菩萨来了!活菩萨来了!”当老项一家走进杨家的时候,他们惊愕了,他们怎么也不相信当今还有这样的地方:房子没有窗户,只有屋顶的两片玻璃(当地人称做亮瓦),屋子里黑乎乎的。整个屋子里除了几件农具和几个饭碗之外再找不到别的东西了。全家盖的是一堆破棉絮。年迈的杨虹的爷爷一见到老项就要给恩人磕头,老奶奶也颤巍巍地下了炕,亲自安排家人用最好饭菜待客。这最好的饭菜是将墙上挂着的一块黑乎乎的腊肉片下几片,然后在锅底上蹭上一层油,把埋在土里的白菜洗净切细撒上盐巴。他们甚至没吃过酱油。

年三十早上,老项揣上钱上路了,他走了几十里山路来到乡里,买了1公斤酱油,几斤猪肉,几斤白面,还给杨奶奶买了一大盒生日蛋糕。晚上两家人在一块包了一顿饺子,没有擀面杖,只好找了一根木棍。当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来时,饭桌上的喜庆气氛达到了极点,两家人有说有笑,欢声笑语。杨虹的爷爷说,这是他这辈子吃得最好最香的一顿饭!那一年春节,老项的爱人郭淑杰不知偷偷哭过多少次。

四川之行,使老项的一家人心情很沉重,他们更坚定了帮助杨虹的决心,他们要帮到底……

三年过去了。苍天不负有心人,杨虹真的考上了大学,而且如愿考上了他特意报考的沈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喜讯传来,老项一家马上去信:“你来吧,我们继续供你上学。”

现在供一个大学生念书在经济上不是件容易的事,对老项这样的人家来说就更不容易。一开学的费用就是1000多元,他们就已尽了全力。办一个图书证要押金30元,老项的爱人没办法,只好把自己最心爱的一件大衣卖给卖冰果的老太太,换了50元,才交上。学校公寓化管理,住宿要交费,老项真无能为力了。他几次到学校请求,希望不住宿省下这笔宿费,在家吃饭也省钱。但学校不了解情况,拒绝了他们的要求。无奈,老项夫妇又第四次到学校,他们和校学生处杨处长以及工会主席道出了实情:这孩子和我们素不相识,是我们资助他上学……

郭淑杰也流着泪说:老项这人是个大好人,就是热心肠,我们全家跟他吃了不少苦头,帮人的事他没少干,搭着钱费着力,但我们家人没怨言。这样的事我们不愿意说,在单位我也不敢讲,我怕别人说我傻,今天是没法子了……

杨处长和工会主席听完了诉说都满眼热泪,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为了一个孩子的求学都这样热心,学校就更责无旁贷。

在学校的一个晚会上,杨处长特意把老项夫妇请来。晚会开到一半,杨处长激动地走上台去,说:“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然后他毫不添枝加叶地讲了老项资助杨虹求学的故事。故事刚讲完,全场学生们纷纷站起来,哗哗鼓掌。杨处长把老项两口推上台,台下掌声雷动。一个学生找来鲜花,双手捧着献给老项夫妇。郭淑杰当时泣不成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老项也语无伦次,反反复复只是一句话:“没什么,没什么……”泪眼模糊的杨虹走上台去,他说:“我得到的这份爱太沉重了,我一生一世都还不起。我所能做的就是将来像‘爸爸一样去做人……”

人们被这沉重的爱心感动了,哭泣声伴着掌声悠悠回响在学校的礼堂。

爱心引起了共鸣。校办服务公司当场捐款1000元,校图书馆的同志退回了杨虹的30元押金后大家又损款300元,校备件公司决定每年出4000元作为特困学生奖励基金……

人们伸出了热情的手,人们献出了自己的爱心。

老项的一家很穷,也很“傻”。但他们能用自己博大的爱心去温暖别人也温暖着自己。这是一种伟大的人格的美丽,是一种拥有爱心的富有!愿我们的社会多一些老项夫妇这样的“富翁”!

(康红艳、洪跃摘自《人民日报》)

猜你喜欢
补丁四川爱心
补丁
人生的补丁
爱心树(下)
四川九寨沟发生七级地震
爱心
高效为上补丁下载安装不走寻常路
对四川新高考中的不等式问题的一点思考オ
爱心的奉献
软件生病有补丁 补丁生病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