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成功家庭中的父爱

1994-01-01 09:28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94年7期
关键词:儿子儿童爸爸

何 科

美国内政部长办公室的特别助理凯瑟琳·克尔帕特里克回忆:她16岁那年,有一阵子闷闷不乐,唉声叹气,在屋子里无目的地走来走去,时而泪珠滚滚。爸妈问她原因,她总答:“没什么”——原来她暗中热恋上了一个人,可那个人还不知道有她这个女孩的存在呢!直到父亲坐到她身边,拉起她的手亲切地询问时,她才把心事和盘托出。于是,父亲郑重而又简明地向她解释: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爱情……凯瑟琳说:“那一时刻我至今都忘不了,他没有取笑我,而是表示尊重和理解,并说我是个感情纯真的可爱的女孩。”

克尔帕特里克先生是CIGNA公司退休了的董事长,他并没有修过家政课,对独生女儿只是简单地实行三条:表达对她的爱;抽时间和她在一起;用她的眼睛去看世界。然而这三条,对一个父亲来说,实属难能可贵。

畅销书《回到家庭》的作者、心理门诊医生雷·加伦迪考察了100个成功家庭后说:“父亲在培育儿女上的作用不可替代,他们有着特殊的力量。”根据专家们的意见,称职的父亲应该同时成为下面四种人:

一、善于对孩子表达爱心的人

牧师肯尼思·米德常为遇到难题的孩子提供咨询。他说,许多找过他的孩子都“希望爸爸能对我说或向我表明他真的爱我。”作家瓦尔特·赫廷顿也写过:“我从不怀疑爸爸对我的爱,但直到今天我也回忆不起他拥抱过我、吻过我或说过爱我的话。”事实上,不少孩子甚至成年子女都希望父亲能把对自己的爱表达出来。

因为,爱的表达能赋予信心和勇气。动力专家齐格勒是从儿子说的话里反过来体验到这一点的。一天,他给4岁儿子汤姆买回一辆三轮脚踏车,安装时一个讨厌的螺栓怎么也套不进螺母,他正想不干了,在旁边一直看着的汤姆突然充满感情地说:“爸爸,我太爱你了”不用说,齐格勒一口气把车装好了。

加伦迪发现:在关系牢固的家庭里,“不善言语表达的父亲通过特殊的方法做到这一点”把爱意留在便笺上、卡片上或写成字条贴在孩子用的抽屉面上。

在这方面,父亲们还可以学习犹他州一位母亲的做法。她了解到当众表示母爱会使十几岁的孩子难为情,于是采用一种“密码”暗示,每当孩子参加一项运动或学校活动要出场前,她总是在他的肩膀上使劲捏三下,意思是:宝贝儿,我爱你,好好干吧!

二、愿意与孩子共度时光的人

父亲能给予孩子的两样最珍贵的东西,除了爱心,就是时间了。偏偏这两样,对男人们来说都不太容易“出手”。作家苏珊·杰克比在书中充满温馨地回忆“夏天午后,我跟着爸爸来到后院园子时,天南地北聊个不休,直到妈妈喊我们进屋吃晚饭”。她说:“爸爸从未对我说过:‘走开!让我静一会儿。”

肯塔基大学田径队首席教练尼克·埃德曼,工作很忙,经常在外,但只要回家,总要抽空陪儿子玩个痛快,不是打篮球,就是像去年暑期一样,骑自行车横越科罗拉多州。他儿子科里回忆:“对父亲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和他一起打猎了,就猎技来说,他并不出色,但那是父子共度时光的一种方式,不一定要说很多话,一起在林子里本身就够迷人的了。”

三、能够用儿童眼光看世界的人

一位父亲给女儿买回一个昂贵的玩具,却见她对玩具置而不顾,倒对装玩具的盒子爱不释手,他感到难以理解:“那只是个盒子,又不是个城堡。”可是,当他忆起自己幼年把玩具小车当成真正的马车、把小床当成宇宙飞船时,也禁不住笑了。

父亲们还要记住:好奇和幻想是儿童的天性。女作家安妮·迪兰德在《一个美国人的童年》一书中回忆:她5岁时在屋后公园的小径上偶然用冰棍棒掘出一枚一角钱银币,惊喜地拿给爸爸看,爸爸没有不屑一顾,而是用带有诗意的语言解释说:“时光埋葬了这些银币,泥土细心地把它们包了起来……”她的反应如何呢?“我决定当探险家,在用冰棍棒把能挖的东西都挖出来后,再用铲子去挖更好的东西金光闪闪的西班牙古币。”

儿童的兴趣和成年人也是不同的。英语教授麦登回忆:有一次他和4岁的儿子格比去看波士顿一支著名棒球队比赛,满以为父子俩都会很尽兴。谁知才看了一会儿,格比就说:“棒球看够了,我要回家。”麦登心情恶劣地带儿子出了运动场。回家路上经过科学博物馆,不由想起上次参观这里时,儿子兴致很高,极愿再来一次。于是父子俩走了进去。“他进了博物馆,就从一个厅奔到另一个厅,差不多每个地方都有新发现,高声呼唤我去分享他的喜悦”——过后麦登回味这一天,感到很有意义,因为,他不但通过儿童的眼光看到了生活中过去忽略的美,而且认识到:与孩子在一起,成年人最好放弃“事情应该怎样”的先入之见。

四、有力量设立“限制”的人

儿童对他们可以享受什么自由和应该接受什么限制有着敏锐的直觉——这一点常常被不愿“限制”孩子的父母们忘记了。其实,合理的限制不仅孩子需要,也是他们欢迎的。英国名演员约翰·克里斯谈到,从女儿那里,他懂得了“儿童从心底里瞧不起那些无能维护班纪的教师”。至于他们怎样理解“限制”和自己行为间的关系,克里斯用了下面的比喻:“一个孩子走进黑暗和陌生的房子里,只有当他触摸到四周的墙壁——置身空间的‘限制时,他才能消除恐惧,满怀好奇地去探索这个世界。”

专家们认为:“限制”是爱的基本方式之一,尽管是一种十分棘手和需冒风险的爱,但是,正如加伦迪的研究结果所表明的:只要纪律执行得坚决、合理而又从爱护出发,孩子最终会心悦诚服并从中受益。

反之,对孩子放弃“限制”的父亲最终不得不求助于惩罚。儿童问题专家詹姆士·多布森阐述惩罚与限制的区别时说:惩罚是你不得已对付孩子的,而限制则是事前告诉他的它也可能涉及到惩罚,但有着明确无误的、出于爱的目的。

一位叫考斯比的父亲谈到他怎样给12岁儿子一个难忘的教训。“他发展了一个新嗜好:撒谎,并且使它完善得成了一门艺术”。当查知真相时,考斯比先在电话里通知他“等我回家捶你的屁股”。那天回到家,考斯比先问了几句,查证事实无误后,就动了手,虽然打得不重,男孩却流了泪。

“这都是为了叫你以后别撒谎,明白吗?”孩子含泪点点头。“好了,现在你可以走了!”但儿子刚转身,他就在他屁股上又使劲来了一下。男孩用受了骗的愤怒的眼光瞪着父亲,考斯比平静地说:“对不起,我说了谎。咱们谁都不会希望今后别人对自己说谎吧?”

“不会!爸爸。”男孩决然地回答。

考斯比回忆:此后儿子再没对他们夫妻撒过谎,并笑着说:“也许专家们会说,‘打屁股这法子太原始了,但我觉得:原始的办法有时可能留下更深的印象。”

事实说明,即使体罚,只要是按“章程”执行的,孩子也不会像被父母乱打乱骂一顿那样愤愤不平。在加伦迪考察的100个家庭中,70%在家规上都订有体罚的条目,他们的老师却一致反映:来自这些家庭的孩子“道德观念强而且敏感”。

父亲到底有多么重要,这很难一下说清。但孩子是心中有数的。危重儿童病房的护士南希·卡罗瑟丝说:“有很多次,当孩子们痛苦难忍或濒临死亡时,他们都大声呼唤爸爸到身边。最近,一个气息奄奄的小男孩毫不含糊地告诉妈妈他渴望见爸爸;虽然他极爱妈妈,但他仍需要爸爸。

“那是因为:尽管妈妈们奉献了一切,但只有与爸爸在一起,孩子们才觉得安全和受保护。不管你强加什么解释,都改变不了孩子需要父爱这个事实。”

(张莉萍摘自《科学与生活》)

猜你喜欢
儿子儿童爸爸
打儿子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我和爸爸
爸爸
留守儿童
爸爸冷不冷
六一儿童
可怜的爸爸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