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彬
老子对贪玩的儿子说:“你不好好念书,长大了让你当国家干部。”儿子闻言不快,说:“我才不当国家干部呢!”
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无从考证。
“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升官发财”这些观念是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出现了一种新“官”念。
科长给股长当“兵”
梁伯奇原在顺德糖厂当科长。这个位子同镇长、镇委书记平级。可他自愿离开了那里,出走”到镇的乡镇企业办公室主任手下工作。科长给股长当兵,大神跑到小庙里蹲着,神也悠哉,庙也平静。一切都那么自然。股长没感到别扭,当“兵”的也没感到面子上有什么过不去。
“他是不是犯了错误?要不就是能力不行。”人们一般都会对降级的干部作这样的猜测和注解。可不是吗,放着科长不当,扔了乌纱帽去当一般的干部,这总有些令人费解。
梁伯奇1983年从一所中专学校毕业后分到顺德糖厂工作。小伙子比较刻苦、勤奋,深得上上下下的器重,没几年就提拔为这家处级单位的计划调度科科长。在这家企业,这个位子是个有职有权的差事。
“我觉得到镇里来工作很不错,原先我在企业只是管一个方面的工作,工作比较单调,有点闷得慌。可现在呢?虽然算不了什么官,但我分管着全镇的上百家乡镇企业,视野开阔了,担子也更重了。我有了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和空间。现在我可以从更高更全面的角度把握经济问题,可以到全国各地看看,干起工作来很开心。收入也比在企业高,干得好,一年的收入有一万多元。所以,官职的高低也就无所谓了。”
自己提拔自己
中国的干部一般是能上不能下,愿上不愿下。然而,在今天的干部队伍中,却出现了“愿下不愿上”的新动向。组织人事部门不再为“能上不能下”发愁,倒是对基层干部不愿上机关而犯难。
在广东顺德县,县劳动局两位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一年,一年期到,他们却不愿回来了。他们觉得在基层更有干头。镇里也认为他们工作干得不错而不愿意放人,就一再为他们说情,软磨硬泡,两人终于如愿以偿。为此,县劳动局局长对组织部门发牢骚:以后再有挂职锻炼的名额,我们可不敢再放人了,人一挂职就不回来,这是亏本的事。
顺德的县人事局长、外经委主任等县上干部到镇里当镇长、镇委书记是经常的事。他们认为,到基层、到企业是有本事的表现。县委组织部长杨肖英一次去香港,她向一位警察问路,警察听说她是顺德人,就问她:“你们那里区鉴泉很有名,很能干嘛!”杨肖英忙问:“你认识他?”“我是在香港的电视上认识的。”这件事对杨肖英触动很大。说明在广东,只要你有本事,不一定要当官,照样可以出人头地。
在顺德有一句话:“搞大堆头自我提拔。”意思是说把经济效益搞上去,名、利全有了。关键看自己干得好坏,所以就叫自我提拔。区鉴泉是著名的农民企业家、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但他的身分仍然是个农民,更谈不上有个什么级别。前几年,县里要提拔他当镇长,被他婉言谢绝了。
在顺德,像区鉴泉这样不愿当官的人很多,以至于组织人事部门犯了难。县里看中了的,人家不愿意来。在顺德,不是人家求组织部做官,而是组织部求人家做官。
“出升”与“入死”
顺德的党政干部有句顺口溜:“出升入死”。意思是说离开了党政机关去企业、实体,经济收入就可以上去,进到机关,收入是个死数,所以就叫做“出升入死”。
传统的说法是“升官发财”,升官与发财成正比。可在顺德则是升官与发财成反比。官升上去了,财却降了下来。万家乐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少权当上副县长后,收入降了一大截子。顺德县委书记说:“我们机关的干部的年收人只相当企业看大门的,每年5000元左右。而我们基层干部的收人则是同经济效益挂钩的,镇一级的干部平均年收入可达8000元,到管理区、村这一级的干部则更多,年收入可达万元以上,甚至更多。”
容奇镇党委书记陈伟在镇书记这个位子上干了10年了。1985年,县委准备提拔他到县法院当院长,副县级。他没去。他就是属于这种“官”念不强的人。但他认为,这不能被看成是觉悟不高。一方面,干部要讲奉献,另一方面,也要解决干部的实际问题。干部不能是政治上的红人、工作上的忙人、经济上的穷人。
人往“低”处走
1992年6月28日,山东新华集团公司在《人民日报》国际版刊登一则招聘启事,从第二天起,这家村办企业的应聘电话、电报、电传就应接不暇,平均每天500个左右。短短一个月,报名者就有1.6万人之多。这些报名的人分布在全国各地,有中央部委的干部、驻外使馆的外交官,有省厅的厅长、副市长,也有教授、工程师。其中,国家干部占绝大多数。这上万人放弃大城市,自愿到村办企业就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这种发展趋势和潮流正在影响我国干部队伍的后备力量—中国的大学毕业生们。1992年,珠海西区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招聘几十名村长助理,没想到应聘的大学生多达1500人之多。一些已经分到中央国家机关的大学生也改变了去向,争着要当村长助理。
为什么国家干部们要违背“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干部规律呢?
——优厚的报酬。在一些乡镇、企业工作,年收入可以达到1~3万元之多。相当于在机关工作5~10年的收入。如新华集团公司的招聘广告第一条就注明,来公司工作第一年的年薪为1万元。一些中青年干部说:我们愿意下基层,主要的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
——条条框框少,能放开手脚干事。他们认为,机关里人浮于事,想干点事并不容易,人际关系复杂,活得太累,下到基层,只要有本事,就可以干出点名堂来。
——堂堂正正地做人。在机关工作工资少,想清廉很不容易,人穷就是志短。而在基层和企业工作,个人收入上去了,不用干那种偷鸡摸狗的勾当。靠自己的努力活得充实,正大光明。
在我们这个有着官本位传统的国家,这种淡化“官”念的流行,应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