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官倒”会不会再度出现?

1993-08-27 06:39孙伶
中国青年 1993年1期
关键词:经商鞭炮干部

孙伶

1992年,中国的经商热潮再度掀起。人们在热切地呼唤市场经济的同时,也不免心存忧虑。1988年“治理整顿”前中国的“官倒”现象人们还记忆犹新,而新的一轮经商热潮可以说导致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官员从商活动。于是人们要问:1992年3月,山西省五寨县委县政府作出决议,准备采取20条加速经济发展的紧急措施,其中有一条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以明码标价鼓励干部经商。几乎与此同时,山西省的临汾、吕梁等地区,都推出了类似五寨的政策。

山西人没有想到,向来被外界认为封闭保守的山西,这回竟赶了个头班车,在全国率先打起了鼓励干部经商的大旗。

贵州也以省政府的名义,向全省宣告: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可以在物资批发经营中入股分红;机关可以办实体,加快管理部门向经济实体的转变……大政一出,各厅、办、部委立即联系实际制定配套措施。商潮从西南的红土高原上浩浩荡荡横扫过来。

此后,干部下海经商的热潮席卷全国。机关办公司,新闻单位办公司,群众团体、大专院校办公司,甚至军事机关也不甘落后。目前在中国,没有办公司和各类实体的单位实属凤毛麟角。全国各地的统计表明:从1992年初到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前夕,房地产公司的总数增长了10倍,贸易公司的总数增加了100倍,而且几乎全是吃“皇粮”的人办的!而据国家工商局的统计,到10月底,全国共有各类公司30万家。这一规模和1988年“治理整顿”前比已不相上下。

“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待开张。”这句流传甚广显得很夸张的民谣,生动地反映了1992年中国人踊跃下海经商的盛况。在这支浩荡的经商大军中,到底有多少将帅和士兵属于国家干部,现在很难统计。据有关部门估算,1992年下海经商的干部,保守点儿说也有几百万之多!

也许,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官员从商活动了。

面对如此情景,许多青年感到很困惑。在街谈巷议中,在朋友聚会时,在给报刊的来信里,他们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官倒”还会卷土重来吗?

青年对几年前的事记忆犹新。1986年到1988年,中国的土地上一下冒出无数公司,其中一些官办的从事流通工作的公司,利用职权,大钻价格“双轨制”的空子,把流通领域搞得一片混乱,自己借机发了横财。人们把这种现象形象地比喻为“官倒”。“官倒”横行,助长了社会的腐败风气,使企业和老百姓深受其害,国家利益遭到损失,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一部分青年对党和政府产生了一些不满情绪。现在又出现类似1988年前干部大办公司的热潮,青年理所当然地表示了担心。

应该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及时。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看去年以来的干部经商热和上一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比较好找,第一,都是干部;第二,都是办公司。

不同点则需深入分析。

一、办公司的干部范围明显扩大。上一次公司热,几乎每一个公司都有握有实权的领导干部亲自出马或幕后操纵,其成员主要是党政机关干部,因此,把这类公司叫作“官商”是很恰当的。而这一次,除了一些机关干部(包括领导干部)外,还有教师、科研人员、新闻记者等一些广义的干部,这些干部没什么权,主要靠知识和能力。

二、公司的业务范围明显扩大。前几年公司林立,但绝大多数从事流通,“倒”是其基本特征。而现在公司骤起,不仅有从事流通的公司,而且还有许多从事第三产业的公司,比如,有搞企业营销策划的,有搞家庭社会化服务的,有搞心理咨询的,有推广新技术的,等等。这些公司的兴衰,相当程度上要依赖市场。

三、两次公司热的大背景明显不同。上一次公司热,其基本背景是“双轨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国家原来的价格体制有了松动,一部分企业允许到市场上出售部分产品和购买急需产品,这就在国家价格之外又形成了一个市场价格,人称“双轨制”。当时的“官倒”是钻了这个空子。他们利用权力和关系,把别人搞不到的紧俏物资加价出售,从中牟取暴利。大“官倒”赚大钱,小“官倒”赚小钱,层层加码,雁过拔毛。比如,一吨山西产的优质煤产地价只有三四十元,经过大小小的“官倒”之手到了急需煤的江浙一带,竟涨到了300元。相当于国家价10倍左右的利润就这样被“官倒”侵吞了。

而这一次的背景则大不一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几年来能源、原材料市场调节的部分越来越大,已经大大地超过了计划调节部分,可供“官倒”兴风作浪的地盘越来越小。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家将一方面把原来那些严重背离价值的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度提高,一方面把除极少数战略物资以外的产品全部交给市场调节,不再搞计划调拨。这样一来,“官倒”即使想“倒”也“倒”不了了。

四、干部和原单位的关系有很大不同。前几年之所以“官倒”泛滥,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干部经商后并没有与原单位脱钩,科级经理、处级经理乃至局级经理满天飞,官商不分。例如某省一家实业开发总公司,董事长是分管工业的副省长,总经理是省计委主任。如此有权的官做起“倒爷”,自然是老百姓望尘莫及。这一回情况则大不一样。干部办公司的,相当一部分是机关精简后的富余人员,已不再隶属机关编制。干部一旦“下海”,必须与原单位脱钩,虽然其过去的权力还将发挥作用,但基本呈现减弱的趋势。李鹏总理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强调:“不准许党政机关经商办企业的原则不能有任何动摇。兴办实体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如果因此导致政企不分或以权谋私等现象,就背离了改革的方向。”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说,像1988年以前那样的“官倒”已经不可能再度出现。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了。虽然“官倒”已经土崩瓦解,但在茫茫商海中,权力却依旧眷恋着金钱,金钱也依旧向权力频频顾盼。李鹏总理所担心的那个“如果”已在1992年干部经商潮中初露端倪。

例如,某县公安局兴办了三家公司,都申明与公安局脱钩。这三家公司无一例外地经营鞭炮生意——从湖南浏阳进货。经营鞭炮利润极高,但需要销售地的公安局的许可证,你才能卖鞭炮,否则就是违法。自从这个县公安局办的三家公司经营鞭炮后,县里过去经销鞭炮的公司,连一个鞭炮也不能卖了,因为公安局不再给他们发许可证了。县公安局的公司不费吹灰之力垄断了本地的鞭炮市场。

再例如,某省厅以盖住房为名给主管经济的副省长打报告,申请1000吨钢材。送交报告时,厅长对副省长说,厅里办了家公司,不赚点钱不好交待,这才想到了弄点钢材。副省长当然明白钢材的出路,提笔就批了。他批的是比计划价略高、比市场价低的中间价。这样,上上下下都说得过去。

读完这两个小例子,你嗅出什么味来了吗?以权谋私!腐败!此风不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怎么搞?

中国的各级党政机关实际上是中国数量最大、质量最高的人才库,现在下海经商的干部,又往往是其中年富力强,具有冒险精神的人物。从积极意义上讲,这对发展经济是有好处的。但是如果不能把“官”和“商”分得很清楚,该约束的不约束,该限制的不限制,他们也有可能对社会生活产生消极影响。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弊端就是有些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从而产生腐败。虽然党和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这一问题,但问题积重难返,不是一两天可以奏效的。怎样才能使人民不再为腐败现象担心,实在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猜你喜欢
经商鞭炮干部
从部队到经商,从员工到老板,从200万到2个亿,看好润刘爱民三十载奋斗史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小鞭炮
小鞭炮
红鞭炮
经商讨债讨成了“小说家”
新鞭炮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