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耒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训令全国中小学把国文课改为国语课,初小一、二年级课本一律只用语体文,同时废止清末以来的各种文言文教课书。商务印书馆消息灵通,在训令下达前印制了新的全套小学课本,小学第一课是“狗,大狗,小狗。”第二课是“大狗叫,小狗跳,大狗叫一叫,小狗跳一跳,叫两叫,跳三跳。”显然,这样直白可爱的课文非常合乎小孩子的口味。但在望子成龙而又习惯了文言文的人们看来,那是误人子弟,称它为“猫狗教育”。而当时即使经济起飞在先的沿海地区,经济基础还没有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习气并不开通,许多家长还要孩子学文言文,所以看重经济效益的书商仍印制了许多文言小学课本。1925年,苏、浙、皖3省教育界针锋相对在无锡举行仪式,焚毁了大批初小文言课本,宣称文言束缚幼童思想,比缠足更残酷。
国文课改为国语课,意在以语统文,要求学生首先学习浅易的语体文,进而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同时要求学生学会国音,也就是统一汉字标准发音。虽然国语课和国文课,在今天已经统一为语文课,但“语”和“文”的对立统一,却形象地说明了中国语言文字在近代发生的困惑和变化。
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表达思维的工具和交流信息或社会活动的符号,语言形成在先,文字出现在后,但是语言和文字并没有从属关系,这在汉语和汉字的关系中表现为言和文的不统一。
古代的言和文的不统一,一个原因是文字出现较晚,文字的创造赶不上语言的发展,数量太少。汉字的历史大约有6000多年,而汉语的历史显然要长远得多。仓颉造字只是一种传说,汉字很可能是一代又一代聪慧好事的先民多年努力摸索的结果。不论如何,早期的汉字有车、攻、婚、娶、王、臣等等,说明先民的社会生活已经相当发展。虽然不免茹毛饮血,但婚娶攻伐等等的往来必然非常频繁,事项之多一定使结绳刻木的方法难以胜数,所以才由图画一类的艺术享受发展出以实用为主的依类象形的文字。言文不统一的另一个原因是,在纸张发明以前,文字要用竹木小棍蘸漆写在竹片上,书写是费时费力费饭费寿的事情,所以记录在案的文字一定要非常简省,这有点像今天发电报一样,必须字斟句酌;因为汉字不是语言的书写符号,而是思维的表达符号,所以可以形成和说话大不相同以言简意赅著称的文言文。
汉字和文言文自基本定形后,几千年间没有本质的变化。汉字曾经由甲骨文、钟鼎文变到小篆,又变到隶书,再变到通行至今的楷书、行书;文言文也有种种变化,形成种种流派。但汉字终归是表意的方块字,没有变成拼音文字,文言文也仍然和每个时期的口语不同,是一种文人专用的书面语言。在农业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与书面语言打交道的仅是少数读书人,所以言文不一的情况没有引起人们的不满和反对。到鸦片战争以后,中西交往大为频繁,文人学者看到西方列强科技发达、国力强盛的同时,也注意到外国语言文字的不同。他们认为中国落后是因为文盲太多,民智不发达,而文盲太多是因为汉字和文言文难学难懂,所以认为语言汉字与社会进步大有关系,中国要强盛必须改革汉字和文言文的主张一时蔚为风气。此后,改造汉字和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国语运动”时盛时衰,至今不绝。
最先注意到汉字难学,摸索便捷的学习方法的是外国人。古代注解汉字读音的“反切”法据说是受梵文启发出现的,但长期沿用没有多少进步。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在钦天监工作的意大利人利玛窦编制了拉丁字母注释汉字的方法,称为《太西字母》,这可能是第一套汉字注音字母,但当时影响很小。清王朝初年,西方传教士已经用类似的方法注释了四书,后来雍正皇帝为了维护国粹,把传教士赶出北京(在钦天监负责天象工作者除外),送到澳门看管,这种为汉字注音的努力才被迫终止。
到清朝末年,西方传教士卷土重来,洋人的汉字改革变本加厉,从为汉字注音变成为用拼音字母取代汉字。他们在广东福建用罗马字母拼写成汉语方言的圣经,据说用以传教成效显著。后来英国公使威妥玛也编写了一套汉字注音方案,在外交、邮政、海关系统的外国人中使用了很长时间。洋人的尝试后来对中国人自己发动的文字改革运动有不少启发,但当时中国老百姓忙于吃饭问题,没有出现识字运动、国语运动的条件,所以对中国社会没有广泛的影响。
甲午战争前后,朝野上下形成了变法维新思潮,一部分读书人主张改革汉字,以普及教育。他们创造了一种拼音文字,当时称为切音字。第一个创造切音字的是卢赣章,他是厦门人,青年时期在新加坡学习英文,认为欧美强国“切音为字,字话一律,字画简易”。这种看法稍嫌简单,但他大受启发,采用罗马字母和自创的怪字母,于1892年制成一套中国切音新字。1895年,后来成为文学界和政界名人的吴稚晖在苏州县衙门当家庭教师,他也受西文字母启发,创造了一种“豆芽字母”,用来和他的太太通信,这在向来缺乏隐私权观念的中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手段。
早期的维新志士大多是急性子,以为学会制造新式船炮或者实行了新的政治体制,就可以富国强兵,所以切音字没有受到维新家注意。后来戊戌变法失败,八国联军打到北京,一部分志士转去革命,也有一部分志士仁人认为需要从改造平民百姓入手,提高民族素质,中国才有希望,于是以普及教育开发民智为职志,改造汉字又提到了他们的日程上。到19世纪末共出现了30多种拼音方案,目的大多是用来拼写汉语,取代汉字,影响较大的是王照发明的官话字母,时称“简字”。
王照是小有名气的维新派,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政府通缉,不得不走避到日本。他原本对平民教育有兴趣,到日本后和康有为闹意气,与革命派也谈不拢,于是致力研究普及汉字方法。他仿照日本片假名,用汉字部件作字母拼写汉语,发音依照北京话,作为全国统一官话,这可以看作是普通话的先声。1902年,王照化装成和尚潜回国内推广简字。在天津时,王照的扫盲方法得到名士严修支持,严家的丫头厨师车夫学习了几个月后,都可以用官话字母写信作文,后来还能看拼音官话报,成为一时佳话。王照编的《官话字母》课本方便易学,袁世凯的小儿子袁克文拿到课本后无师自通,袁世凯大为赞赏,于是在他管辖的直隶境内各学堂和北洋军内推广,进而推广到13个省区。1909年,袁世凯被摄政王罢免,于是人亡政息,官话字母被迫下马,王照创办的拼音官话报也被政府查封了。
这正是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最高当局已经明白守旧没有出路,转而在全国推行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运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在陆续变革,以前反对维新的人也开始搞改革了。著名守旧派劳乃宣对王照的拼音方案非常欣赏,他据此加以修订,编成适合江浙方言的合声简字方案。1908年,慈禧太后召见劳乃宣,对他的方案很有兴趣,指示学部研究报告,但学部反对简字方案,故意拖延,后来政治形势日益紧张,简字运动就此搁置。
辛亥革命以后,国语运动受到官方支持,势头越来越大。当时的国语运动有两个含义,一是统一全国的汉字读音,一是实行言文一致。中国方言甚多,南方各省尤其如此。汉字没有统一的读音标准,社会交往大受妨碍。早在雍正年间,皇帝接见大臣时,因为听不懂广东福建官员的方言方音,大为恼火。雍正命令当地督抚开设正音书院,延请北京的旗人教授官员学习京话。这种语言培训班的作用不错,所以延续到清末,但流惠所及只是少数官员,老百姓仍然是南腔北调。
1913年,各省代表举行读音统一会,江苏代表汪荣宝用苏州白话聊天时说到“黄包车”,在座的直隶代表王照勃然大怒:“你骂我王八蛋,我就揍你这个王八蛋!”“黄包车”一音之转交成了“王八蛋”,可见古人慎言的道理可能还不只是缺乏政治觉悟,也许和方言方音太多,容易引起误解多少有些关系。参加读音统一会的代表都是各省对音韵和文字改革素有研究的学者,学者如此,其他人因为方言不同带来的麻烦就更可想而知。1913年,教育部审定统一的国音,出版《国音字典》,从此中国人有了国语读音的规范。为了给汉字标明标准读音,时人发明了许多种拼音字母,章太炎提出的简单古汉字样式的方案被修订为注音字母,由政府强制推行,这就是现行汉语拼音方案实行之前通用多年的注音符号。
注音符号作为汉字的附注,使汉字保持了表意文字直接反映思维的优点,同时具有了拼音文字便于识读的长处,对于普及汉字大有裨益。
语音统一问题大体解决之后,言文一致的问题就成为国语运动的主题了。文言文流行了几千年,但可以想见历来的国人平日言谈决不会整天“之乎者也”,只是在古代没有人把平民百姓的日常口语记录下来而已。到宋朝元朝,印刷业大发展,这样的记录开始陆续出现,宋元话本,明清小说,如《水游传》《红楼梦》《金瓶梅》风行一时,但在文人学士看来不登大雅之堂,可以辗转流传,却不能成为文学的正宗。到清朝末年,为鼓动民众,革命派和维新派创办了白话报刊;梁启超的时论文章已经有明显的白话文倾向,所以当时非常醒目,被称为笔端常带感情。文言文也可以带感情,但总归在语感上隔着一层,需要体会,不如白话文可以使读者形成直感,来得自然和强烈。直到辛亥革命后,白话文的倾向也只限于部分报刊,学术著作和小说诗歌还是文言文的一统天下。
最先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是胡适。胡适在美国留学时,一位信仰基督教的华侨借工作的机会给留学生分发宣传基督教文明的白话传单,如“不满25岁不要娶妻”,“多种树”等,有一张传单是“废除汉字,取用字母”。胡适因此受到启发,开始研究如何使文言文易于教授的问题。他认为文言文是死的语言,白话文是活的语言,主张“文学革命”,并开始用白话文写诗。据说最早用白话文通信的正是胡适。他从美国寄来白话明信片,要求加入国语研究会。这张明信片如果保留到现在,一定成为价值不菲的抢手邮品。
1915年,由陈独秀、李大钊创办的《新青年》首先竖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但有关论文开始还是文言文,白话作品很少。到1918年《新青年》第四卷的文章就全部是白话文了。这时胡适回国做教授,他编的大学讲义《中国哲学史大纲》全用白话,于是中小学教课书也开始用白话文编写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第一部白话小说,从此文学界的面貌大为改观。五四运动以后,民众社会觉悟大大增强,趋新成为社会风气,国语运动无须费力鼓吹就可以不胫而走,一时间出现了400多种白话小报,大报刊的副刊也取消了旧式滥调诗文,改登新文艺和白话的译著作品。
文字解放带来了思想解放,文学革命带来了文化革命,封建的伦理道德因此受到严厉批判,所以这个时期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流惠余荫,至今不绝。
·中国近代开放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