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重新认识自我

1992-08-24 06:03刘百汶吕福新
中国青年 1992年9期
关键词:竞争职业

刘百汶 吕福新

“的士”里全挂着毛主席像,录音机全放着《红太阳》,文化衫上印的是“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历史发生轮回了么?最本质的区别也许在于,昔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口号,今天变成了“振兴中华,从我做起”。

“我”,单说一个字,缺乏语感,于是学西方,叫“自我”。随之而来的是把一切能与自我发生关系的词都堆在一起,如自我设计,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自我独立,认识自我,等等。七、八年前,“自我”在很大程度上作为抽象的“理念”被青年喊得震天作响。如今还把它挂在嘴边就显得“嫩”。因为“理念”已具体化为“常识”。被“优化组合”下来的人考虑自己是否应领个执照,练练摊;吃死工资的人想着如何开辟个第二职业,或玩玩股票、债券。当利益被重新划分时,每个人也都面临着重新评价自我的地位和价值,选择自己的前途。

从自我伤害中走出来

虽然全社会大多数人比以前富了,但不可否认,一少部分人比大多数人更富。所以失落、困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态。一位青年政府官员说:“原以为在中国干点事,特别是干点大事,走仕途是条捷径,事业和成就的大小往往与取得的职位和拥有的权力成正比。现在看来未必,到公司里干,可能出人头地更快。”这是有抱负者的慨叹。有位银行职员忿忿地抱怨:“现在报纸上尽登些什么彩票、赌马,20块钱买杯札啤。这些玩艺儿有什么吹乎的,正经人哪有那么多钱干这种事。”这反映出寻常百姓的妒嫉和不满。

变革的年代带来变幻的心态。也许你们家有个农村亲戚,80年代以前他们来你们家总遭冷遇,因为他们来不是要粮票就是要旧衣服,或者十天半个月住着不走,白吃白喝。你没想到改革开放后,他们家有人当了乡镇企业的厂长,他们到你们家来再也不低三下四了,甚至根本不到你们家来,而是住星级饭店,请你们家一起去撮大菜。“求乞”者摇身变成了“施舍”者。你有何感受?因不再具有以往的优越感而失去自信;因守不住清贫,流于媚俗而甘愿屈尊;或者深感遭受“不公”,被时代抛弃……凡此种种都给你的心理带来深深的伤害。

伤害就是伤害,不承认也只是硬撑着。它带有某种必然性,或者说是新旧体制交替必须付出的代价在人们观念和心理层次上的反映。问题是我们如何化解这些伤害,找出“我”受伤害的原因和摆脱伤害的途径。

传统体制遵循的是按部就班、论资排辈的原则。生活在这种原则下,我们习惯于看着比我们有资格、有地位的人过比我们优裕的生活,而不能容忍比自己社会地位低下的人超过自己。部长坐小汽车天经地义,个体户若买了汽车就怎么看怎么别扭。而商品经济社会体现出的就是百花争艳、百舸争流的精神。在竞争中,谁有胆识,谁有魄力,谁敢干,谁无畏,谁获得经济上的成功,谁就理所当然地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所以,摆脱伤害的第一步就是从老本、学历、资格、职位等虚幻的优越感中走出来。

商品经济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机会和条件。但这些机会和条件是就社会整体而言,而不是针对每个人而言,也就是说,肯定有更多的人的才华可以得到施展,比如现在被普遍看好的个体老板推销员掮客公关小姐流行歌星出租汽车司机“三资”企业雇员……但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既令自己满意,又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现代社会已不可能承包每个人的幸福了。好的职业需要竞争。常见报纸上刊登某公司、某饭店、某合资企业招聘雇员启事,应聘者往往数倍甚至数十倍于招聘人数,可想竞争定十分激烈。竞争,虽有几分残酷,却是摆脱自我伤害的根本途径,只有敢于参加竞争并取得成功才能重新获得自尊、自信和自豪。

干自己想干的事

10年前,一个研究机构在某大学搞了次问卷调查,了解大学毕业生毕业后的志向,80%的人选择了作学问和从政。尽管其中许多人知道自己可能学问作不深,官也做不大,但在当时那个年代,只要跻身这两个职业系列,便觉高人一等,也被人高看一眼。

现在的大学生已不满足于做“穷书生”和“小官员”了。他们的选择趋于多元化,寻找更能体现个人价值和创造性的职业。海南一位经济学工作者在总结了自己的经验和近几年去特区的青年选择职业的情况后得出结论:当今青年择业的焦点在钱、权、洋上。钱即挣钱多,权即有权力,洋就是“三资”企业。不见得说这个概括十分科学准确,但确有相当的代表性。

一位重点大学的副教授,40岁出头,也有若干专著问世,却辞了职到深圳打工,求职于一家外资企业。经过几年努力,受到老板的重用,工资也翻了几倍。他自己说:“虽然在学校时干得也不错,但总觉得不会再有发展了,又不愿混下去,于是决定‘下海。现在证明路走对了,虽然专业丢了,可不再觉得自己碌碌无为了。”还有一个高中生在中学时发明了一项专利,老师家长都劝他上大学深造,可他却热衷于和几个社会上的朋友办厂。后来果然生产出了他的专利产品,一年就赚了十几万。他也说:“我从来就没做过大学梦,上了大学也不会有出息。”

干自己想干的事当然也要冒风险。关键要看值不值得。如果条件不具备,信心也不足,一时心血来潮,便没有必要丢下能够胜任的工作,花时间精力去干不着边际的事。但当我们还没有着手某件事时,我们往往无法断定能否驾驭它。许多事情是在我们接触了之后才发觉它并不难。所以,最初的决心,往往不是产生于透彻的理性分析和十拿九稳的把握,而是一种信心、兴趣或渴望。

当然,这里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经商,做买卖赚钱。而是希望大家干自己心甘情愿去干的事,这样可以使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保持自信和愉快。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经济领域的面将进一步拓宽,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到五彩缤纷的经济生活中去。但除此之外,还有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艺术的、学术的、道德的……许多领域同样需要人才拓展,如此,社会才能获得全面的繁荣与进步。有人问中央编译局的一位年轻博士:“现在知识分子也在喊致富、经商,你准备怎么办?”他很冷静地回答:“越是大家都去经商赚钱,我越是要踏踏实实作我的学问。既然我在这条路上已下了10年的精力,我就决心继续走下去,力求走得深一些、远一些。”这位青年博士对学问的这种执著追求和献身精神,同样值得我们这个时代钦佩。

“我是最好的”美国前拳王泰森每当回答完记者的提问后,总忘不了说一句“I''mbest”(我是最好的)。尽管他现在已锒铛入狱。

在论资排辈的社会,自知之明,守名份,不僭越是人们奉行的行为准则;而在竞争的环境下,要生存,就必须随时准备超越别人。“我是最好的”正体现出这种战胜一切的对手、压倒一切困难的气势。第25届奥运会之前,美国游泳女选手的成绩全面超过了中国运动员,但中国女游泳健儿不信邪,坚信自己是最好的,结果在奥运会上她们取得了4块金牌,打破2项世界纪录。事实上,凡到巴塞罗那争夺金牌的人,都相信自己是最好的。

“我是最好的”不是阿Q式的自我精神胜利,也不是那种建立在对诸如学历、身份、职位等外在因素依赖之上的凌驾于人的感觉,而是出自对自己的潜能和意志的自信。有了这种自信,就敢于接受任何外来的挑战,敢于追求未曾有过的成功,而不怕失去已得的利益。同时也不再计较外人外界的评价,哪怕背个好高鹜远、志大才疏或趋钱附利的骂名。我怎么想,就怎么做,失败也不认输,相信总有辉煌的一天。

相信“我是最好的”,还有助于我们身处纷繁变幻的社会中保持人格的纯洁与尊严,甘于清贫,甘于“落伍”,不为金钱所动,不为物欲所惑,也不因社会中有丑恶和腐败而愤世嫉俗丧失理性。我的选择可能不被大家接受,但我认为它是最有价值的。

“我是最好的”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你自认自己是最好,事实上可能有人比你更好。所以,历史不会将大多数人都造就成英雄。但生活在历史中的个人却不能不有这么一种豪迈之气。

猜你喜欢
竞争职业
PHONEY WAR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Calligraphy,the gem of Chinese culture
职业写作
感谢竞争
我爱的职业
别在必败的领域里竞争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