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平
公元1962年8月7日,刘鸿冰生于江苏东北隅的海州古城。7岁临帖,10岁已小有心得。11岁拜城内大儒李老先生学书法。老先生时年72岁,诗词书画,金石之艺,俱都出神人化。书法尤以魏碑称绝一时。鸿冰由柳体入关,继而学颜体,学献之行楷,再攻魏碑。闲暇时看老先生挥笔作画,也乘机偷学一二,无人处涂上几笔。
光阴荏苒,忽忽经年。鸿冰浸淫书艺,乐此不疲。习书作品堆积起来高可逾丈。习书之外,最常去的地方,是海州城东的石棚山。山上碑刻随处可见,远自汉唐,下迄明清,唐隶宋篆,名家荟萃,真迹宛然,且大都姿颜绰约,钩勒婉健,有骏马转缰之势。此处又因与苏东坡、欧阳修、石曼卿等诸多古代大文人渊源深厚,遂构成古海州最大的一处人文景观。鸿冰每次登山,必带回一张石刻拓片,细细琢磨其结字、布局和用笔,皆有所得。
久之,鸿冰书法渐入佳境,行、楷、隶、篆,皆能圆通灵透,气贯脉通,任意高下。其行楷华瞻流丽,又兼清癯沉静;魏碑则结体端方,稳健宽博,俨然大家气象……李老先生于是决定教授学生习画。
先学山水,后攻人物。鸿冰长期醉心于书艺,其墨法用笔,已自然天成,而中国画最显功力者不外笔墨。故鸿冰习画有如熟路轻车,关隘极少。每有闲暇,老先生又授之以金石之学。鸿冰悉心承受,未几,已能在方寸之所挥刀弄笔,居然也经营得骨气劲峭,法度严整,俨然方家刀笔。
然而此时,李老先生身体每况愈下,未及在画艺上引领弟子登堂人室,便溘然仙逝,享年80岁。逝前给鸿冰留下8个字:耐住寂寞,自有造化。
夏天刚过,刘鸿冰开始大量观读,领会古今画家的绘画精品。他正式创作的第一幅人物画名《曼卿掷泥图》。此画取自苏东坡诗意,诗曰:
芙蓉仙子旧游处,
苍藤翠壁初无路。
戏将桃核裹黄泥,
石间散掷如风雨。
坐令空山出锦乡,
倚天照海花无数。
诗说的是石曼卿为海州通判时,曾在石棚山一块巨岩下诵读诗书。此时石棚山一片荒芜,难见花木。曼卿遂以黄泥裹桃核向四周抛掷。桃核依托黄泥,生出嫩芽。数年之后,春暖花开时,石棚山桃红处处,映天照海,灿若云霞。北宋熙宁七年,苏东坡由杭州调任密州,途经海州,慕曼卿之名登上石棚,留下此诗。
鸿冰画中,石曼卿风神隽永,韵致高古,坐于石岩下,左手持书,右手执一泥裹桃核,作欲抛状。四周山石嶙峋,萧索一片,只在远处,现一点殷红,预示日后桃红照海之景观。题跋上以行草照录东坡诗,其布局飘逸有致,笔墨卓尔不群,甚得同好辈推崇。
鸿冰熟谙古典诗词,故前期作品多为古诗写意。继《曼卿掷泥图》后,又有《人比黄花瘦》、《欲饮琵琶马上催》、《巴山夜雨》等写意人物画出手,大都韵致古拙,别具一格。
画界“85思潮”之后,中国画传统受到挑战,鸿冰不顺时事,将自己的画室定名为“承先楼”,自号“承先楼主”。他的“承先”并非一味唯传统是从,而是从传统的题材和民俗、民间的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抒发一种纯属自我和现代的情绪。鸿冰的写意人物,从兹改换了一番天地。
此期作品有《苏武牧羊》、《山鬼》、《钟馗嫁妹》、《故园情》、《嵇康抚琴醉刘伶》……笔墨天趣和书卷气依旧,人物情态、造形上又极为讲究,往往简单几笔,便丰神毕现,令人折服。
整个80年代,刘鸿冰默默耕耘,不求闻达。1991年初,已寂寞画室10个年头的刘鸿冰终以研修生身分,进入北京画院。但其心性不改,每日总是寂寂然于画室一隅,作画不止。
耐住寂寞,造化自来!
1991年7月,参加“北京画院研修生画展”;1992年4月,参加“北京画院建院35周年作品展”,其参展作品昂昂然立于名师大家群中,大获好评;1992年5月,参加香港“现代中国画分类作品大展”,3幅作品俱被收入《大陆中青年画家精选》画册;1992年7月1日,在中国画艺术研究院举办首次个人画展,北京画院院长刘春华先生为其作序,著名画家叶浅予、李乃胄、杨刚等给予很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