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胜
红花要靠绿叶扶,这个俗理,道明了事物间相互辅衬的关系。一件事物再好,若没有其它的衬托,就会显现不出来。
一颗钻石埋在泥土里,它一分不值,倘镶在一顶王冠上,就会价值连城。美国摇滚巨星迈克尔·杰克逊倘若没有那一套登峰造极的舞台灯光音响设备,面对成千上万的观众,也只能是演皮影。
所以一件美好的事物,若失去烘托,只能令人扼腕痛惜。我们目前的体育文化,似乎正面临着这种令人堪忧的局面。体育文化是随近10年来,我国体育事业的腾飞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文化品种。它凭借高科技技术手段,诸如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将大信息量的体育活动,溶于现代文化艺术中,为现代人的审美取向和参与意识,提供样板及宣泄渠道。它是现代文化生活崭新面貌向外展示的又一巨大窗口。因此,它不同凡响,拥有极广大的市场。但同时,由于它发育迅速、成长飞快,就面临着是否有丰足的营养供应问题,否则就会营养不良,苍白贫血。
记得80年代初,我们看一场体育比赛时,那是什么场面。只要夺个世界冠军,不管外国人怎么评价,我们自己都会欢呼雀跃,陶醉不已。而今这一切都成了遥远的过去,只要是国内的比赛(除了极个别的诸如奥运会、世界杯预选赛外),很少有能打动观众的赛事了。尽管我们今天的体育竞技水平要高于80年代初,但人们就是提不起兴趣来。什么原因?我们的体育文化开始跟不上营养了,出现了贫血症状,即缺乏现代文化气息。
从电视播出的情况来看,同样是一场足球比赛,若是国外的联赛,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经过精心剪辑的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射门镜头,而且可以同时欣赏到一场激动人心的摇滚音乐;若是国内的联赛,则只有干巴巴的解说,和寥寥无几的“圈内观众”,转播的画面温吞水一般。同样是一部体育集锦的电视片,国外的则能调动一切表现手段,将大量的其它门类的文化精品灌注其中,无论是足球、篮球、赛车、滑雪、冲浪、橄榄球、拳击,还是高尔夫球、赛马、网球,甚至连端盘子赛跑、掰腕子、锯木头、跑狗,都搞得五光十色,趣味盎然。从一个个精彩的镜头中,你可以欣赏到摄影、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风格,你可以饱览世界各地旖旎的风光和异乡情调,增长历史、地理、人文等知识,你可以明了运动员们勇夺桂冠的艰辛及奋斗历程,你也可以在茶余饭后得到赏心悦目的娱乐放松。相比之下,我们的体育电视片,在内容和表现手段上,大多显得呆板单调,枯燥乏味,令人难以容忍。
第11届亚运会,无疑是我国体育史上举办得最成功的一次盛会,但令人美中不足的,则正是体育文化表现上的薄弱。我们搞了盛大的开(闭)幕式和艺术节,搞了庞大的文化艺术展览,其最后效果如何呢?给人留下多少值得回味的印象呢?在这样千载难逢的机遇里,我们又推出了哪些流传于世的世界级的作品呢?如果仅仅以南朝鲜在举办亚运会、奥运会时,在文化艺术展示上动用了多么大规模,而我们一定要压过他们,盖过他们,来显示自己的文化繁荣昌盛,那么南朝鲜奥运会歌《手拉手》至今唱了3年多,依然响彻云霄,魅力无穷,而我们刚刚谱写的亚运会歌,现在又在哪里?
体育文化是无国界的文化,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在表现的方式上,它更趋向前卫的、先锋的,更属于年轻的、充满朝气的种类。否则,只能倒了亿万体育迷的胃口,而且一步也迈不出国门。
因此,体育文化需要一个个更为开放的文化空间,需要一个百花齐放的文化天地,需要其它品种的文化相辅助、相衬托。只有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体育的力与美,体育那激动人心的魅力,才会发挥得淋漓尽致,体育的各项功能,诸如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国防等等才能充分显示效力。
把体育当做文化来搞,当做艺术来搞,把体育文化赖以发展的空间开拓得更深更广,把我们全民族的文化事业,搞得更丰富多采、蒸蒸日上,才是我们今天在申请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时刻,首先所需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