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荆州
诗文的写作并非易事。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以及一些名人伟人,他们的诗文被人改一字后,称改字之人为“一字师”的不乏其例。
唐朝齐已有一首《早梅》诗,这首诗诗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两句。郑谷看了这两句诗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已不觉下拜曰:“我一字师也。”这就是现在人们常提及到的“一字师”。
宋代萧楚才知溧阳县时,张泳当时作知州。有一天,张泳召见萧楚才,萧楚才见桌上有一绝,其中一句为“独恨太平无一事”。萧楚才改“恨”为“幸”,并对张泳说:“与公全身,公功高位重,奸人侧目之秋,且天下一统,公独恨太平何也!”张泳虽为知州,却称萧楚才为“一字师”。
郭沫若撰写历史剧《屈原》第五幕第一场原稿中,有屈原的侍女婵娟一段痛斥投靠南后、背叛教师的宋玉的台词:“宋玉,我特别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琢磨来琢磨去,总觉得“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句话没有劲。当时该剧中饰婵娟的著名演员张瑞芳念这句台词时,也有同样的感觉。后来郭老在“没有骨气的”后面加上了“无耻”二字,但念起来仍不大够味。这时,剧中饰钓者的张逸生同志建议把“你是”改成“你这”,郭老心里一亮,嘴里念了两遍“你这没有骨气的无耻文人”,觉得感情色彩变得强烈多了,就象指着宋玉的鼻子痛骂一样,不由得连连称赞他改得好。
学识渊博的郭沫若,曾收到过一位小朋友寄来的一封信。信中认为他那“万千金箭射天狼,天狼已在暗悲哀”的诗句中的“哀”字,不如换作“伤”字押韵上口。郭沫若采纳了这个意见,还热诚地回信表示感谢,并希望这位小朋友给他的作品多提意见。这真是“一字之师”见寸心呐。
人称“难老泉边难老人”的山西大学罗元贞教授,他有毛主席“一字师”的雅称。1952年元旦,当时的罗先生给毛主席写信,建议他把《七律·长征》第五句“金沙浪拍云崖暖”中的“浪拍”改为“水拍”,因为第三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中已有了“浪”字。毛主席欣然采纳了他的意见,并复信致谢。
(汪浩摘自《博览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