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它们自己的季节”

1990-07-15 01:07宋益乔
读书 1990年3期
关键词:蒙田季节经验

宋益乔

这句话是《蒙田随笔集》中一篇文章的题目,同时,也是蒙田体验复杂微妙人生悟出的一个著名论断。意思是说,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遭际境遇中,应该服从自然的限定,不要去做那些看起来与自己的年龄、能力、需要等显然不相适宜的事情。“不同的东西满足不同人的要求,并非所有的事情都适宜于所有年龄的人。”他宣称自己“最宏远的规划也不曾超过三百六十五日;此后,除了一个归宿而外,我无所思虑。我抛开所有希望和事业,向我所逗留过的地方做最后的辞别。”因而他以为古代罗马政治家小加图到了耄耋之年又开始学习希腊语,是再荒唐不过了,嘲笑说:“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还在学习ABC,是何等可笑!”因为“万物皆有它们自己的季节,美好的事物也不例外”。

细详这篇文章,并据以考察《随笔集》中另外一些文章,似乎这句话中还包含有另外一些更加重要更加内在的意思。

蒙田一向认为,人生世界是非常复杂的,而组合成这一复杂人生世界机体的无数个体生命又是各不相同的。世上有多少生命个体,就有着多少人生模式生命形态,甚至连相近形态都不会有,更不用说统一的模式了。有些地方看起来好象相似,但如深入到个体深层细细观察探究,就会发现,似乎相似的表层下掩盖着的,总是带有本质意义的差别。相似总是相对的,而差别则具有绝对性。有的人企图用鸡蛋的例子来说明相似性,但蒙田以实证的办法反驳说:“有的人,特别是特尔斐城(实际上是提洛,见西塞罗《学园派哲学》,蒙田此处记忆有误)的一个人,能识别鸡蛋的不同特征,从来不会误认一个鸡蛋,虽然他有许多母鸡,但总能说出哪只鸡下了哪只蛋。”粗略地看,鸡蛋都是椭圆体,颜色形状构造相同,但在生物学家的敏锐细致眼睛中,却能分辨出它们的差别。正是这种差别,使得看似相近的蛋,孵出了大不相同的鸡。不然,单看那点相似,会连公蛋和母蛋都混淆了。照蒙田的看法:差别使事物不一律,而相似并不能使事物一律。个体生命之间某些方面的相似,决不意味着它们可以等同看待,勿宁说,这种浮浅的表层的相似与相近,对于认识生命个体本身乃是毫无意义的。千差万别才是生命现象的本质所在。

根据这个前提,蒙田藐视一般人所经常津津乐道的人生“经验”,直斥“经验是一种软弱无力、微不足道的手段”。所谓经验,不过是在经历了一事之后回顾发展过程所得出的理性认识。把这种认识当作某种智慧收贮于大脑皮层以印证大千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不可穷尽性则可,倘若时刻准备以这所谓经验施用于未来可能出现的一切,则就大谬不然了。因为“自然曾经发誓,创造的第二个事物决不与第一个相同”。既不相同,就说明它们当区别对待;既须区别,又何所求何所用于“经验”?“经验”所强调的,总是事物的混融性、一体性、相近性,总是喜欢“向后看”,故易流于保故守成。但人生社会生生不息,大千世界变动不居,以“经验”迎接未来,以不变应万变,最终是行不通的。蒙田把有人以“经验”作观察认识人生世界的依据比喻作儿童分割水银,“他越拼命地挤压,越企图控制水银,他就越发刺激这种贵金属的自由意志。水银逃于他的技能之外,始终零星破碎,毫无规则地组成各种形状。”他还举了著书的例子。即使是注释同一本《圣经》吧,若是让不同的人根据其不同的“经验”去注释,也准会弄得南辕北辙,互不相干,“第一百个注释者在向后继者传授时,荆棘遍野,困难重重,远远超过第一个发现者”,其结果是只能“驱逐了真理,摧毁了真理”。这样的“经验”不是非徒无益,反而有害吗?

看到个体之间的差别,承认他们各有“自己的季节”,恐怕在《蒙田随笔集》中,要算是最有光辉的思想了。他一生独来独往,不肯降志屈人,或许有点过于执拗,过于自以为是。但他攫住了一个由生命深处体验出来的命题后,就再也不肯释手,不厌其烦地由各个方面接近它、说明它,确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厚的可资借鉴的思想营养。我们常常抱怨自己没有能力勘破所面临的复杂人生世界,却又常常在神秘的纱幕掀起了一角的地方匆匆而过,不加留神。当我们如痴如醉,沉迷于五光十色的人生世界里,拼命想要为问题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却又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这样一个答案,并为此而矛盾、彷徨、惋惜、痛苦、焦灼、迷惘的时候,到一个冷静睿智又谦和平易的哲人面前讨教一下还是有益的。蒙田是个深沉的怀疑主义者,但他的怀疑主义是一种老实本分的怀疑主义,决不故做高深,摆出让人莫测玄妙、望而生畏的架子。他承认人类的认知能力,但又深知这种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他也承认人生社会自然宇宙等客观世界可以被认知,但又看到了客观世界可供认知的无限性。人类认知运动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但无论到什么时候总是感到收获甚少,所得到的总是企图得到的很小一部分。这里的悲剧在于,外在于我们的那个世界根本是不可能穷尽的,而人偏生有一种追根究底,穷索终极的根性;人类自身内在的那种意识外向扩张永不可能止息,而且是身不由主的。蒙田看到了这一点,也仅仅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了他的怀疑主义。“天下找不出那么两个人对同一事物持完全一致的看法。”

基于此,蒙田又提出了另一个论断。那种论证方式的武断主观和不容置疑的口吻,在蒙田著作中也许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即对所谓“规律”的断然否定。“《圣经》宣称,天下一切事物都遵循相同的规律。对这些问题,必须区分哪些是自然规律,哪些是人为的。”除自然运行的某些规律外,一般地说,蒙田不承认人类社会有什么游离此处的“规律”。规律的属性是恒定不变,而人生社会永远变动不居,这种矛盾状态即足以否定某一方的存在。事实土,规律只是一种设定,它必须服从事物本身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但那样一来,也就不成其为“规律”了。因而,按照个性自由意志,按照自然的规定性,按照自己应该享有的“季节”度过人生,照蒙田看来,才算是合理的人生。人都应安于自己的“季节”,并且万不能去扰乱搅坏别人人生的“季节”。整部《蒙田随笔集》,几乎就是作者向人们娓娓陈述自己的人生观念、生活方式、兴趣习惯乃至服饰、起居等:

我更多的是研究自己。这就是我的形而上学,这就是我的物理学。

如果有人打算雇我,问适合干什么,我将回答:“什么也不适合。”其理由是:受不了对另一个人的唯命是从。

我的生活方式,无论病时抑或是健康时都一样:同一张床,同一个时间,同一种食物,同一种饮料。

国王和哲学家都需拉屎,女士当然也不例外……在自然的一切功能中,只有这一点我不容有任何故障。许多士兵为拉屎无规律而大伤脑筋,我却不会错过规定的拉屎时间,一到点,准时跳下床。

单凭这些,你或许会把蒙田看作是一个千方百计使自己活得舒服自在的庸人。的确,蒙田生活中有平庸的一面(其实谁又不平庸呢),问题在于指导着那些平庸行为的后面,还有着确切不移的理念:任何时候都别做有悖于自然本性的事。年轻时学习、上进、追求,创造自己的事业,年老时,明白“我曾经生活过,现在,我已经走完了命运规定给我的必经之途”的道理,心情平静地迎接最后归宿的到来,就算是无愧此生了。相反,年轻时虚掷光阴,年老时追求青春永驻,未免就太亵渎了自己的人生“季节”了。

由此,蒙田得出了他对事物的评判标准。他以为:“根据我们的能力衡量真理与谬误是愚蠢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依据。在土耳其,一个乞丐隆冬季节只穿一件薄衫,却和紫貂皮包到耳朵的阔人一样快活,问他何以如此,他回答:“先生,您的脸不也露在外面,我全身都是脸。”他们两个,一个是生理需求,一个出自宗教信仰,何从判断孰是孰非?蒙田记述的另一个故事说:古代埃及人与波斯人发生过一场大战,在战死沙场的尸骨中,发现埃及人的头盖骨比波斯人硬得多。原因是后者一生都要包头,里面一层软帽,外面还要再裹上头巾。而前者从婴孩时期就将头发剃光,并且终生不戴帽子。在这里,戴帽子的与不戴帽子的哪个对哪个不对,说得清吗?这些事例都可能趋于片面极端,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道理还是很显豁的:必须承认人世的差别,大家都是自然真宰所创造的,谁也别指望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非要别人依自己的是非为是非。在无限时空中,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生命轨道,就象天空那么多星辰,谁也不会跟在谁的屁股后面走同一条路一样,各自运行,却又不瞎碰瞎撞。

蒙田极其明智地看到了人生的这一层奥旨,经常真诚地反躬自审:“我也可以用自己的经验说明这一点。我以前具有这种鉴别和进行个人选择的权力,并将我们宗教仪式中的某些规定视为无足轻重而不予理睬,不是认为毫无意义,便是认为过于离奇。然而,当我与学识渊博的人讨论时,却发现它们具有重要而坚固的根基,只有愚蠢和无知才不重视。我们难道忘记了,我们自己的意见中包含多少矛盾,有多少事情,昨天还认为真实可信,今天却成为无稽之谈?”蒙田认为,使得我们在认识方法上屡犯错误,总是企图以一己之力对复杂万物作出判断的根源是人脑固有的两种根性:傲慢与好奇。这两种根性如得不到适当控制,会在很多场合下使我们出乖露丑:后者驱使我们情不自禁地插手每一件事,而前者则促使我们自作聪明、轻率从事。

蒙田是深知我们面前这个世界之无限深邃无限复杂的!

他因为知道得比我们更多,所以才越发感到了自己的无知,并据此说出了那句千古不灭的名言:

“我知道什么呢?”

(《蒙田随笔集》,辛见、沉晖译,《猫头鹰文库》第二辑,三联书店上海分店一九八八年九月第一版,2.95元)

猜你喜欢
蒙田季节经验
“存而不论”的智慧
乐淘淘“先进”经验
我喜欢的季节7
相聚在花开的季节里
存而不论的蒙田
乐淘淘“先进”经验
塔楼里的 微光
万水千山总是秋
花的季节
妙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