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

1990-07-15 01:08
读书 1990年10期
关键词:学养昆曲诗文

张 目

古建筑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在他的第三本散文集《帘青集》中,以“博、大、精、深”这四个字立题成篇,并作为压卷之作,来评价张大千的画与人,而此四字也正是我读《帘青集》时最深切的感受。

博:博通众艺。《帘青集》中的作品,多为谈论建筑园林艺术为主,但纵横恣肆,随意开阖,触类旁通,左右逢缘。说诗文,话昆曲,皆在述园林之艺理。他以为研究园林,应先从诗文入手,“从诗中可悟造园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为情而造文”语,他引为“为情而造悬”。园林如同诗文,“首重”情景交融之意境。而明朝人计成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被作者推祟为中国园林的最佳境界。

集中有八、九篇是谈昆曲的,说昆曲与园林正是姐妹,“同出一臼”,“曲师知园,园师懂曲,园中报曲,曲中寓园,真太奇妙了”(《山谷清音》)。作者一贯主张“文理相通”,以上足见其博通众艺以立其宗的学养。

大:收在集中的,无论是研讨艺术理论的论文、随笔,或游记、碑铭、题记、序跋一类,大都是千字左右的小品短制,有慎思作,有闲适作,有应制作,而笔力、气势、容量,皆在咫尺千里,海阔天空,吐纳自如,读来令人旷胸骋目。如《定亭记》,全篇字三百,是亲历小记,却史地俱录,有“构园之旨”,有追怀之情,有“淡逸之趣”。《园林清议》是篇论文,只两千字左右,却可以说是一篇学术导论,一部专著的容量。作者始终认为治园“非土木绿化”之事,而属上层建筑的文化范畴,“反映一定的意识形态”,与人民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立足这样一个大的视野,他提出富于战略眼光的“先绿后园”即“绿文化”的主张,先绿,不单指表面的绿化,而是在人们心中培养起绿化意识,足见其旷大和睿智。

精:艺理精到。缘情、借景、造境,乃治园或治艺的三层。但重在得“宜”。就是得体,恰到好处。情宜,景宜,才有佳境。宜,在作者看来就是“隔”,所谓“园必隔,水必曲”。作者非常推崇刘禹锡的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专作一篇《说“帘”》,并以“帘青”作集名。这个帘,于若隐若现中,正如起到隔的妙用。隔着一层帘去欣赏春苔、芳草,“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帘底纤月,帘掩丽人,帘卷西风,正得艺理之“宜”。以隔制宜,以帘喻隔,便悟其理,传其神,得其宜。这是得法,然“有法而无式”,在形式上生搬硬套其法,就会露怯,就无以臻“天开”之境。

语言精湛,干净,蕴藉,典雅。“梅雨初霁,榴开五月,湘帘低垂,静中生趣,搁笔悠扬”,“春雨楼头,海棠花谢,零落残红,柔情未了”,颇有骈赋遗韵,唐宋诗风。情思所至,佳语呼之欲出,串串珠玑,清凌作响,是为妙笔。

深:掩卷凝思,想起书前“编者的话”,言作者“徜徉在中国园林的境界中,体悟人生艺术化的意蕴”,著文探幽入微,形散意连,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厚理解力,透出作者潇洒和练达的学者品格”。此话很准确,披文入理,由艺及人,是知者之言。陈先生文道人道悟得都很深,从细微的方面看,深就深在真性情,厚学养,酵艺理,淡心境。如此融汇,造就了文章的“高致”。我很注意《秋水》中的这一句“我虽觉得潮退后潺潺浅流,与将静未静的波尾,在沙滩上缓慢地流着,是动中寓静,绚烂渐趋平淡。”他爱这样的境界。“潮退后”的浅流、波尾,那么澄澈,毫无疲倦之意,静静地把这一切都酿作艺术人生的醇酒。细品酌,余味深长,不胜依依。

(《帘青集》,陈从周著,同济大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五月第一版,1.75元)

猜你喜欢
学养昆曲诗文
领略昆曲之美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问天
大运河畔响起昆曲声
走遍万水千山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叶诗文:成功的5个关键词
千金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