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的恐惧

1989-07-15 01:07
读书 1989年6期
关键词:桑塔格瘟疫艾滋病

欣 闻

提起艾滋病,人们不免谈虎变色。从有关资料上看,它的蔓延已不限于性行为和注射,大有无所不在之势,而且一旦染上则必死无疑。苏珊·桑塔格的新著《艾滋病和它的隐喻》提出了新的看法,指出人们对艾滋病的传闻和理解已经超过了艾滋病本身,进而引起了不必要的恐慌。艾滋病并没有那么可怕,而是被渲染得耸人听闻了。

桑塔格在七十年代患有癌症,已被医生断言无可救药,但她却挺了过来,恢复了健康。一九七八年,她写了一本《做为隐喻的疾病》,指出十九世纪的肺结核和二十世纪的癌症都导致了许多隐喻,语言曲扭了这两种疾病的本来面目,不但造成了人们心理上的恐惧,也妨碍了医学研究。她的第二本书虽时隔十年,仍可看做是第一本的续集。

桑塔格抨击的第一个隐喻是,患艾滋病者必死。“七年前才发现的一种疾病,现在就下结论说,任何感染都将导致死亡,甚至说患此病者必死,都是为时过早的。”最简单的证明是,已有许多人被确认患艾滋病,他们当中仍有很大比例的人活着。医学权威声称,在HIV(使人体免疫机能下降的病毒)呈加号的人中,百分之三十至三十五的人在五年内会患艾滋病,而且迟早会因感染致病而死,但这个断言是很值得怀疑的,是医学界的失败。遗憾的是,迄今尚无一个治愈的病例,这一事实便成为隐喻的起因,进而形成恐怖的说法。

桑氏抨击的第二个隐喻是,艾滋病是一场瘟疫。“瘟疫”一词象征着惩罚,它已不局限在疾病上,而是扩展为整个社会。惩罚是针对某些社会现象,如同性恋、吸毒等。它意味着一种不可避免性,即人人遭秧。“瘟役的隐喻是对传染病前景的最悲观看法的重要渠道。从古典小说到最新的报道,标准的瘟疫题材都是:人们对它无法抗拒,也无法避免。”这不但会动摇人们对生活的信心,也会给治疗带来障碍。

桑氏抨击的第三个隐喻是,艾滋病是对人性和人体的摧残。她观察到,艾滋病会使患者的体态变得丑陋,尤其是面部,就像梅毒对人体的摧残一样。她认为,这个判断完全是审美角度的,但它给患者在承担身体痛苦的同时又增加了心理负担。艾滋病患者大都在年华时期,容貌是自我意识中的重要部分。这便加剧了人们对这一传染病的恐惧,使人想起它便不寒而栗。

桑塔格承认,“人们的思维必会有隐喻”,因此,正确的问题是,我们对于艾滋病引起的隐喻应该如何选择。如果选择不当,则会夸大疾病,给人以错误印象,也给患者造成痛苦,导致失望,抗拒治疗。这时才真正形成了悲剧。

(AIDS AND ITS METAPHORS,by Sasan Sentag,Farrs,Straus &Giroux,95pp.)

猜你喜欢
桑塔格瘟疫艾滋病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严肃与自由:苏珊·桑塔格文学评论分析
2030年有望消灭艾滋病
中医药,在战“疫”中前行
Bian Que
瘟疫算个啥
没有疫苗,古代大瘟疫有多恐怖
历史与现在
桑塔格的自我激励
苏珊·桑塔格:小城姑娘的“命运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