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区小品 蔚为大观

1989-07-15 01:07姜建强
读书 1989年12期
关键词:弗洛伊德小品学术

姜建强

近日偶觅金克木先生的《燕口拾泥》小册子,不觉喜出望外。《燕口拾泥》以散珠似的四十五则学术小品结集而成。每篇长不逾千言,短不过三五百。坦坦荡荡,纵叙横比;中外古今,信手拈来;深入浅出,情趣盎然。

弗洛伊德和黑格尔,这在常人看来他们不仅年代相隔久远,而且各自代表了两大不同科学领域,似无共同之点更无共同谈起之缘。然而金克木则在不逾五百字的《弗洛伊德和黑格尔》短文里,则认定他们“所追究的对象是共同的,只是追的方向相反。”一说意识,一说精神,用语不同,但都是追求人的“主体”——即古希腊罗马以来困扰欧洲思想家的“灵魂”问题。类似这种独到见解还表现在《清文字狱质疑》一文中。一提及清文字狱,人们总想起它的专制、独断、野蛮,不知杀了多多少少的文化名人。而在作者看来,清朝文字狱虽“惨酷”但还不是“横扫一切”。诸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傅山、屈大均直到画家恽寿平、明宗室八大山人、石涛等许多第一流的学者和文人,按理他们都是忠于前朝的明遗民,名气极大,用不着有人告密朝廷也会知道,竟然都无事。清文字狱杀的名人只有吕留良、戴名世等少数人。方苞曾被捕后来也放了出来。乾隆的《御批通鉴辑览》,《御选唐宋诗醇》、《御选唐宋文醇》都是宣布知识分子政策的。这一见解令人耳目一新,一扫前人之陈见。

金先生的学术小品除颇具独创性的见解外,另一大特色,就是他常常能以小见大或以大见小,揭示出常人未必领悟到了的东西。在《诗与真》一文中作者指出:中国是诗之国,更是史之国。中国没有史诗,没有诗史。因为以诗为史,所以史也成了诗。如《左传》里写的那个刺客,他行刺时为被刺者的威严人格所镇服而自杀。死前说了一番话。这是真是假?是史是诗?又如《史记》写项羽见到秦始皇的威风时说:“彼可取而代也。”项梁连忙捂住他的嘴。这话谁听见了?这事谁见到了?这些恐怕都是作者的诗意的描写,以诗代替了真,把诗作了史。因此,就体裁上说,日本的《源氏物语》是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但就其实质说,中国的史,从《尚书》起,就有小说的成份了。由此,在广义的诗(文学)与真的关系上,金先生精辟地指出:现代外国人认为,凡是有的事情都要写。现代中国人认为,凡是写的事情都要有。这对于我们探索理解中外文学与文化心理不是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吗?还有在《读书散记二则》一文中,作者说蒲松龄《聊斋志异》写笑不用笑字,而用莞尔、绝倒、喷饭、捧腹、哄堂、掩口胡卢、瓠犀微露等词语。古小说中的“我”也有许多替代词,如不才、在下、卑职、末将、洒家、老朽、本人、老夫之类举不胜举。这些都是作者轻轻松松,信手拈来,看似全不费功夫,然而却引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上述这些说法现在都简化了或消失了,这究竟是语言的强化,还是语言的弱化?是好事,还是坏事?短短一文,却能使读者沉吟良久,举一反三,思路大开,胜过诸多宏篇巨制。

在我看来,学术文章小品化已属不易,而在小品中,能要言不烦、引人入胜,更属不易。从这点说,要求搞学问的人都能向金克木那样写出“文与未来虽短,思随过去仍长”的文章恐不大现实。但如果我们的学者文人都能自觉地朝这一方面努力,而不是专事建构宏大体系,以洋洋万言式大部著作来卖弄学问吓唬一知半解的读者,实乃今日学术界、读书界之一大幸事。

(《燕口拾泥》,金克木著,浙江文艺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七月第一版,0.75元)

猜你喜欢
弗洛伊德小品学术
《临宋人小品》
弗洛伊德案目击者含泪作证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漫画
《梦的解析》出版
世相小品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