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海洋

1987-11-01 03:31胡少安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7年1期
关键词:自由港经济特区厦门

胡少安

“鹭江”号游艇缓缓离岸,向鼓浪屿方向驶去。邓小平的视线还停留在东渡港码头上。

那高大的桔黄色的龙门吊车,那一排排色彩鲜明的集装箱,还有那一艘艘正在紧张地装卸货物的远洋货轮,都使他强烈地感受到了经济特区的繁忙景象。

“厦庇五洲客,门收万顷涛”,气度恢宏!这就是厦门。她特有的地理优势,多么有利于对外开放呵!邓小平收回视线,在椅子上坐下。他燃起一支香烟,默默地听着别人的交谈。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难免导致众说纷纭。“经济特区”在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崛起,更引起了海内外人士的高度注意。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新旧两种体制正在交替中摩擦,改革和对外开放正在摸索中前进。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否正确?下一步如何走?作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决定亲自跑几个特区,实地了解那里的情况。

1984年1月下旬,他在王震等同志的陪同下,视察了深圳和珠海两个特区。2月7日上午,又抵达厦门……此刻,“鹭江”号正在海面上游弋,福建省委书记项南正坐在邓小平身边。他想了一下,对邓小平说:“小平同志,厦门特区现在实际上只有二点五平方公里,实在太小了,太束缚手脚了,即使很快全部建成,也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你们的意思是——”邓小平注视着他和省市的负责同志。

“把特区扩大到全岛,”项南语气坚定地回答,“使整个厦门岛都开放,这对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对改造全岛的老企业,都可以起到更好的作用。”

邓小平一边听着,一边察看地图,然后平静地说:“我看可以,这没得啥子问题嘛。”

在场的省市领导同志松了一口气,相视而笑。王震同志也会心地笑了。

项南接着说:“现在台湾人到大陆,都不是直来直去,要从香港或者日本绕道来,这太麻烦了。如果把离台湾、金门最近的厦门变成自由港,实行进出自由,这对海峡两岸中国人的交往,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应该考虑这个问题。”王震说。

“可以考虑。”邓小平深深吸了一口烟,若有所思地问,“那么自由港要实行哪些主要政策呢?”

在场的几位同志议论了一下,回答道:“人员可以自由来往,货币自由兑换,货物自由进出。”

“哦。”邓小平默默地抽着烟,没再说什么。

他在思索着该怎样借鉴吸收国际上自由港的政策,然后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决定。

有时候,他的沉默是惊人的。

“鹭江”号游艇绕鼓浪屿环游一周后,缓缓靠岸。邓小平一行健步登上这个蕉风椰雨、幽静迷人的绿岛。

他们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对美景赞不绝口。忽然,邓小平似乎发现了什么,他问道:“怎么看不到游人啊?”

陪同的同志指着另一个方向道:“他们都在那边。”原来,上岛时,厦门的同志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道。

“我们就到那边去看看吧。”说着,邓小平已经迈开脚步,向人群走去。

游人中,忽有两位认出了这位熟悉的老人,他俩怔了几秒钟,惊喜地叫道:“啊,邓大人!”

小平同志朝他俩点点头,微笑着低声纠正道:“邓小平。”

登日光岩时,在有关同志劝说下,八十高龄的邓小平在半山腰停住了脚步。他凝视着厦门岛上鳞次栉比的楼房和鹭江边停泊的大型客轮,久久没有说话。

过了一会儿,他转过身来,透过淡薄的雾层,眺望辽阔的大海。

让这一时空凝固片刻吧。

第一次见到海洋,他还是个十六岁的少年。那时,本世纪曙光初照,他与周恩来、陈毅、聂荣臻等一批雄姿英发的年轻人一道,登上邮轮,远渡重洋,到古老的欧洲大陆去勤工俭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从那时起,海洋便使他的视野变得开阔起来。

在法国,他与周恩来等同志住在一起。白天外出做工,晚上拚命地读书,刻蜡板,油印材料。多少年后,他还颇动感情地提起那些日子和周恩来:“对我来说,他始终是一个兄长”。夜里,窗外寒风呼啸,美丽而苦难的祖国,常常越过海洋,沉入他的梦中……

而今,本世纪已显出苍茫的暮色,“当年老战士,今有几人存?”许多同辈已先后作古,他也是个八旬老人了。大半个世纪里,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人剥削人的制度被推翻了。可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国家的经济建设却并不理想,人民还没有完全摆脱贫穷……

想当年,他不过是一滴水珠,由故乡的山溪流入嘉陵江,转入长江,然后穿云雾,过三峡,奔腾而下,冲过旋涡、回流和险滩,经过九曲十八折,最终汇入浩瀚的大海,加入汹涌的洋流无止息的运动……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整个漫长的流程,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只要顺应历史和时代的潮流,任何一个普通的灵魂都会走得很远很远;只要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个人的生命便充满了力量。与民族之河共沉浮,虽有痛苦,却也欢乐。从来就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

湛蓝的大海在阳光下轻波荡漾,近处,浪花舔着礁石,快活地低语着。

大海总是给他以启迪。由日光岩步行回船的路上,他饶有兴味地问项南:“厦门机场为啥子要叫国际机场啊?”

省委书记答道:“搞经济特区,就应该与海外建立更为广泛的联系。叫国际机场,就是为了与日本、新加坡、菲律宾和美国通航。只有飞出去,才能打开局面。”

邓小平轻挥手臂,朗声笑道:

“就是应该飞出去嘛!”

面向海洋,邓小平心潮澎湃。他隐隐听到大潮将临的涛声。可爱的中国啊,需要的不是令鸡犬不宁的整人的政治运动,而是需要万众一心,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而奋斗。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排除种种阻力,克服重重困难,坚定不移地进行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让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知识以及外资为我们的现代化事业服务。

有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游览鼓浪屿的第二天,即2月9日,邓小平在视察厦门湖里工业区后,欣然挥笔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

2月10日上午,他冒雨在厦门万石岩植物园种下了一株千年樟树,皮鞋上的黄泥来不及擦净,便启程登车北返。

此后不久,中央领导同志在北京宣布:国务院决定,把厦门经济特区的范围从二点五平方公里扩大到整个厦门岛;并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随后,东南沿海的十四个港口城市陆续对外开放;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也一起对外开放;

改革与开放正在向深度和广度展开……

面对整个世界,中国的大门必将越开越大——这是一个执政党成熟而有魄力的表现。

“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于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再辉煌的交响乐,也有终止的时候。同样地,也不应该有永不退出第一线的政治家,这是自然规律使然。无疑,邓小平从此将逐步退出中国的政治生活,一批年富力强的同志会迅速顶上来,会不遗余力地实行改革和对外开放。

他呢,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春天,他要在这块土地上植树,履行一个公民的义务;夏天,他要去碧蓝的大海里游泳,重温旧梦……

再过一千年,写本文和读本文以及本文所写的人物都已作古,变成基本粒子。不变的,是大海的绚丽,她是那么永恒而好姿!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她会用独特的语言向人们重复讲述一个难忘的故事:

二十世纪临近尾声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进行过一次宏伟的改革,其中,有一个人……

(摘自《文汇报》,本刊有删节)

(题字、题图:李晓军)

猜你喜欢
自由港经济特区厦门
厦门鼓浪屿之行
临港新片区的法治期待
心之厦门,梦想之旅(上)
厦门品小吃
论经济特区在我国非均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宁波—舟山港航运物流软实力的发展研究
试论朝鲜对外经济关系现状及其发展策略
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的定位与路径分析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