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有点创造性

1986-11-01 04:15陈复尘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6年9期
关键词:数学系王梓概率论

陈复尘 晓 行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轨迹。王梓坤是打着赤脚从井冈山麓的吉安县枫墅村走向世界,走向生活的。1929年4月,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从小学到中学,全靠母亲和姐姐供养。中间因生活困苦交不出学费被迫辍学,回乡放牛、种田,坚持自学功课。后来考上武汉大学数学系。

1952年大学毕业,又考上北京大学数学系研究生。因教育战线缺乏教师,他主动去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系当教师。

1955年,他赴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系主攻概率论专业,用三年时间完成五年学业获副博士学位回国。

1958年至1984年,他一直在南开大学数学系担任讲师,因数学科研有突出成果,破格从讲师直接提升为教授。他曾担任过该校数学系副主任,概率论教研室主任和天津市科协副主席,全国数学会理事等职务。

王梓坤在数学苑地中辛勤耕耘几十年,先后完成有关概率论方面数学专著六本,并在报刊上发表许多科普作品,汇成专集《科学发现纵横谈》出版,发行近四十万册,成为在中学生中,最受欢迎的十本书之一。王梓坤曾多次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

1984年,王梓坤奉命从南开大学调到北京师范大学,出任建国以来这所最高师范学府的第三任校长。

要有自己的东西。要有点创造性思维。人要有点创造性。没有创造性和创造性思维,想成为人才是不可能的。

每个教师都想把学生培养成人才。不想把学生培养成人才的人永远当不了一个合格的教师。尽管人才成长的道路是千差万别的,但想成才,没有点创造性和创造性思维是不可能的。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为人民、为祖国做出显著成绩,才是真正有用的人才。”

成功的路不止一条。要成才必须选择一条切实可行的路。

创造性来源于一个人的真才实学,博学多才。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精于一”。首先在一门学问上站住脚,一条路走到头,走通了,再钻研别的就容易了。王教授说:“譬如学数学的,首先把数学这门课学好、学懂,把数学这条路走通了再学别的学科就容易触类旁通”。这是王教授走过的路,也是他的经验之谈。他说:“比方从北京去巴黎访问,出发之前,怎样办出入境手续你是不知道的。走了一次之后,走通了,走熟了,然后,你再去美国纽约或英国伦敦,再让你办出境手续,你就不犯愁了。道理十分明白嘛!做学问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先精于一,才能为钻研更多的学问开辟出一条成功的道路”。王教授自己首先是个数学家,精通自己热爱的概率论专业,在概率论研究方面做出了有益的贡献,然后从这个基地出发,从事科学普及创作,写出象《科学发现纵横谈》这本读者喜爱的科普著作。他的另一部科普作品《学海泛舟》也即将出版了。

自学能力,初步科研能力,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两种能力。有了这两种能力,毕业后就能独立地工作,就会为创造不断地开辟广阔的道路。

“能使自己的创造性火花越燃越旺的人,一定是勤于自学的人。”王梓坤虽然从小学读到大学,又到苏联留学,是位科班出身的学者,但他始终坚持自学,他对自学感情很深。“自学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他与人的生命同休止。”他这样说。

要自学,就必须具备自学条件。王梓坤认为,自学能力包括阅读、钻研、获取本专业最新知识的能力。也包括阅读外文的能力。他认为,大学生刚入学就放手让他们自学,这不合适;始终不放手,一直扶着走,也不合适。他说,刚入学的大学生,中学阶段结束,大学阶段开始,学习的内容、方法、环境、方式都有重大变化。必须有个熟悉的过程,才能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整个大学过程好比训练运动员一样,起初必须有教练手把手教,严格要求;训练到一定程度后,又必须慢慢放手,让运动员自己练,这样才有可能超过教练。到了四年级还要学生搞点科学研究,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包括写作、社会调查、实验、计算和思维能力等。王教授说:“有了自学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大学生毕业后就能独立工作。这样,工作后,经过进一步刻苦钻研,就可以出成果。”

不要担心别人看不到、看不中自己。关键是自己有没有真东西,真学问。你如果真的为人民做出了贡献,群众和领导是会看见的;你真正有了成果,人们是会承认的。

有人觉得自己是玉在璞中,无人赏识,无人理睬,生怕自己的才能被埋没了。这种情况固然是有的,但不必过份苦恼和担忧。作为个人,不要强调客观,不能提出过份的要求。凡是提出过多要求的人是难以成才的。比方说,老是嫌钱少的人一般是不会成才的。爱迪生、高尔基有什么条件?他们不是都成了大才了吗?顺境可以成才,逆境也可以成才,历史证明,许多超级人才就是在逆境中成长的。王教授说:“作为组织,要尽量为钻研学问的人创造些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现在主要的不是怕埋没,而是怕没有大的贡献。没有什么发明能证明你的创造性。关键是看我们把什么放在第一位。是把生活放在第一位呢,还是把事业放在第一位?如果把生活放在第一位,这样的人大部分是成不了才的”。他说:“人只要有本事,就会有人发现并提拔你,为你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提供条件。”

人要成才,必须把精力专注在工作和学习上,注意某一个方面。必须在生活上放弃一点才能在事业上多得到一点。要善于利用各种有利的时机,而机遇只照顾平日有充分准备的人。

近四十年来,王教授一直在国内外有声望的高等学府里攻读,钻研、执教,可他的生活却是十分清苦的。他一直在天津南开任教,而其夫人谭德伶同志只身带孩子在北京任教。长期以来,王教授在南开大学不是去校食堂吃饭,就是以方便面为主要食品充饥。王教授平时省吃俭用,除自己买些书外,还利用节省下的钱买许多书籍,赠送给家乡学校师生。王梓坤教授和谭德伶同志两地分居达二十六年,他们俩人辛勤地耕耘,默默地在各自岗位上劳作,日夜拚搏,无私地贡献!直到1984年王梓坤调到北师大,才算一家四口人团圆。

王教授说:“把心思用在事业上,生活方面就不会太注意,穿衣、住房和其他方面只要过得去就行。人要成才,只能注意某一个方面。要搞事业,肯定要牺牲一点个人的安逸,小家庭的幸福。必须放弃一点,才能在事业上多得到一点”。

成才固然要兼备德识才学,但机遇也是重要的。王教授说:“我认为机遇人人都能遇见,只是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我们仔细一想,真是至理名言!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例,他本来是个穷孩子,小时候各方面都很困难。但他从小志向高远,勤奋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准备的人”。因此,一旦机遇降临的时候,他就会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朋友,你想成才吗?你想成为一个创造型的人吗?扎扎实实地准备吧!只要真正成为一个“有准备的人”,机遇迟早会被你碰上的。那时,成功就在你的脚下。

(素芬推荐,摘自《自学》1986年第1期)

猜你喜欢
数学系王梓概率论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的应用
关于狄利克雷积分的三种计算方法探究
没关系
挑食的小怪物
对一道教材习题的思考
概率论方法在高等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关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改革的思考
浅谈高中数学新课标对数学系师范生提出的新挑战
基于Viewshare的学术群体的可视化研究
没法说 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