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絮语

1986-07-15 05:54
读书 1986年1期
关键词:人情老同志刊物

《读书》创办之初,领导筹组的老同志曾一再叮嘱,编辑同读者、作者之间,绝不是什么“专政与被专政”的关系,而要真诚相见,平等相待。有一篇稿子里编辑用了读者“应当……”的措词,一位老同志立即提出,《读书》这种刊物的编辑,没有权利教训读者“应当”如何。这种在文章中动辄用七、八个“应当”来指示读者的口吻,今后在《读书》的篇幅中倒是“应当”绝迹。

事情已过多年,为《读书》的诞生出力的老同志,有的年事已衰,未能再亲临编辑现场;有的有更重要的任务,不遑照顾具体编务;极少数的,为《读书》积劳成疾,不幸谢世。现在天天在为《读书》奔走的,大多是当年的“小鬼”,虽然也都“人到中年”了。

提起这些往事今况,无非是想说明:即使人事沧桑,《读书》还是在力图追求一种境界:同作者同读者有一种平等的交往,人情的联系。也许有的同志会举出千百件事情,说明《读书》在这方面的缺失(最多的是处理稿件不及时),这是对的,值得警惕、改进。但是就我们主观说,则未敢背离这个办刊初衷。

编辑同读者之间的合理的有人情的关系,首先无疑是指编辑要尽最大努力,为读者提供最佳产品,而不要为一己之私,污染读者心灵。这点我们是否做到,欢迎公众评说。此外,我们也经常想到,能不能再为读者做什么,从而体现彼此之间的“人情”呢?前两年搞了个“读书服务日”,有一定效果,但是面较窄。从一九八六年起,我们想集合若干好事的青年,试图为读者代购图书,办法见上期和本期。所谓邮购,不是什么“新招”,当前实行者甚众。我们既非管理专家,更少累万资金,能否办得好,未敢其必。有些困难(例如邮寄上的延迟),有其特殊原因,不是我们所能完全解决。应当说,做好这方面工作的条件并不完全齐备。但如三年之病欲求七年之艾,苟为不畜,终生不得。与其迟迟不行,不如尽一己之力,多少为读者做点工作,使部分读者不致有“读《读书》而读不到书”之叹。

韬奋先生等当年为读者设想得何等周全,刊物办得何等辉煌。我辈“三联”后人,企望前辈风范,痛感不如。但是我们仍然深信: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情决不浇薄,提倡并追求读者、作者、编者的合乎人情的关系,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

猜你喜欢
人情老同志刊物
倍er好用
刊物贺词
欠人情
欢声笑语迎国庆丹枫迎秋度重阳
喜迎重阳节,展现“银龄”风采
人情
人情练达即文章
惠水县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开展庆“八一”活动
老同志书画摄影作品选
读者论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