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马河》的一天

1986-07-15 05:54
读书 1986年9期
关键词:哈拉内战政权

王 相

一九三九年四月一日,佛朗哥正式宣布内战结束。西班牙大地上硝烟逐渐消散,现出一片断垣残壁。未死的人们默默地站起来,开始重新建立生活,但是炮火的创伤和精神的创伤依然沉重地压在他们的心头,那么深刻,那么难以消除。

从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一代新的作家逐渐崭露头角,形成了西班牙战后文学的一个高潮。他们替代了内战期间流离四散的前辈(有的战死,有的被害,大多数流亡国外),肩负起描绘时代的重任。他们多数是在童年或少年受过内战炮火的洗礼,因而对战争的记忆和对当前的社会问题同样敏感。佛朗哥政权的高压统治和严厉的检查制度,又使得他们在表现主题的时候不得不有所顾忌,因而采取了“事实如此”的冷静客观态度,于是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文学风格由此形成:客观现实主义。这种现实主义之所以被冠以“客观”两字,是由于它不同于十九世纪末佩雷斯·加尔多斯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二十世纪初勃拉斯柯·伊巴涅斯的现实主义。

战后西班牙文学中的这种新倾向,是当时社会现实的产物,它反映了这一些普遍存在的社会状况:一、内战已经结束,人们正在重建生活,然而没有明确的方向。因而处在徘徊仿徨之中。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班牙在世界上处于孤立的地位,而且由于佛朗哥政权的封闭政策而使人们更加觉得与世隔绝。三、在佛朗哥政权的统治下对佛朗哥政权采取什么态度,仍然在对绝大多数人的思想进行着考验。这些问题,几乎成为战后小说普遍的主题。作家们在表现这样的主题的时候,又运用了各种实验性的手法和技巧,使自己的艺术构思尽可能地接近于达到“事实如此”的真实,以适应环境的需要。这种在创作方法上的探索和创新,也是构成战后文学新浪潮的一个特色。

《哈拉马河》,现在已经被认为是这个新浪潮的代表之作。它的结构完全与传统的小说不一样。它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突出的主角,没有人物内心活动的表白或者剖析。除了极少量的动作和背景的描写外,全书几乎全部是由各种人物相互间的谈话所构成。

小说写的是夏天一个假日,有一些马德里人,来到哈拉马河畔度假,三个地点三组人物的一天的活动,被分割为许多小段,穿插在一起同时进行。第一组人物是七八个男女青年,有职员、工人,他们骑自行车来到这里,下到河边树林里野餐、游泳、晒太阳。第二组人物是另外几个青年,他们带着留声机,在酒店后面的园子里喝酒、跳舞。第三组人物是酒店老极一家,酒店的几个常客,以及城里来的出租汽车司机一家,在店堂里喝酒、聊天、玩牌。这三组人物在这一天里的活动,以一段对于哈拉马河地理状貌的描写为开始,最后也以同样的一段描写作结束。

三组人物相互之间的大量对话,十分生动,也十分琐碎,仿佛是用录音机从现实生活中录下来的一样。这一点恰恰就是《哈拉马河》风格的突出之处。如人们关于哈拉马河黄浊河水也会变得汹涌上涨,奔腾咆哮的谈论;两个青年因为走近河边战死者荒废的墓地而受到宪兵的斥责;同伴们围着被河水夺去了生命的露茜的尸体而流泪哭泣;深夜归途中遥遥望见马德里的万家灯火而产生的凄凉心情,都写得朴素而感人,它们都具有一种含蓄的特殊的魅力。

小说中唯一具有故事性的段落,是第一组的人物中,有一个姑娘于天黑以后下河,不慎淹死,于是进行了一场警察调查、法官验尸等等的活动。这一段凄惨的插曲,最终揭露了从一开始就反复描述的哈拉马河黄浊河水的恐怖面目。因为大家都知道,内战期间,哈拉马河畔曾经发生过一场血战,共和军遭到惨败,牺牲了许多人。

《哈拉马河》所写的,虽然仅仅是佛朗哥政权三十余年统治的一万多天之中的一天,但是从这一天里,我们有可能了解到西班牙人民在那些日子里所经受的一切。

(《哈拉马河》,〔西班牙〕桑切斯·费洛西奥著,啸声、问陶译,外国文学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八月第一版,1.90元)

猜你喜欢
哈拉内战政权
是谁对书不敬
叙利亚内战大事件
韩国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与现代化模式研究
缅甸开启新选择
蔡英文“政权”下两岸关系的走向
酷少年的小小“酷创意”
哈拉办公室
爱管闲事的强盗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