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莹
《醉翁亭记》
问:怎样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的深刻含意?
答:对这句话,我认为不能孤立地进行解释,而应综观全文准确全面地去理解它的含意。从字面上看,作者似乎在说,真正使他陶醉的不是酒,而是山水景色;紧接着作者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四时美景和晨昏变化,并总结道:“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显然,这都说明“景”为“乐”之由来。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时花佳木,明山秀水固然能使欧阳修忘情,而真正成为他精神寄托的,却是“滁人游”。因为写《醉翁亭记》时,欧阳修还只三十九岁,正当壮年,虽被贬为滁州刺史,但滁州地处江淮,还算不上荒凉边远之域。他身为父母官,把个滁州治理得清清明明,老百姓安居乐业,竟然也有闲情逸趣,扶老携幼游起山水来了,这对欧阳修来说,自然是值得陶然乎自醉的。文章的第三段不正是以相当多的笔墨,描绘了这一情景吗?“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气氛是多么和平而欢快!山水正因为有了这人的活动,才显得更有生气,更有色彩,更有姿态。这时的欧阳修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他就地取物,广邀宾客。宴席上虽无丝竹之乐,然投壶对弈,起座喧哗,热闹非凡,置身于这样的境地,难怪欧阳修要“颓然乎其中”,完完全全地醉了。
因此,“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中的“山水”,不仅仅指自然景物给人带来的愉悦之情,还包括了滁人游之乐,官吏饮之乐,也就是文章末段作者所说的太守之乐在于“乐其乐”,“同其乐”。这种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出自一个封建士大夫,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即便在今天,还值得我们称道。不过还得指出,欧阳修在抒发自己的理想时,多少美化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
问:《醉翁亭记》在写作上有哪些特色?
答:《醉翁亭记》的写作主要有这么几点特色:①结构严谨。作者的谋篇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使其成为贯串全文的主线。文章共四个段落。第一段简短介绍了醉翁亭的位置来历以后,即着重描述“亭”之命名,由此引出全文的主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接着在第二段、第三段中,分别叙写山光水色之乐,官民会饮之乐。末段又从夕阳在山引出禽鸟山林之乐,最终归结为“乐其乐”、“同其乐”的心境,与首段相呼应。其章法线索简言之为:山水之乐,人乐,宴乐,鸟乐,与民同乐。文章连贯而紧凑,如一气呵成。②描写景物采用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而近,逐层展示的手法。作者介绍醉翁亭,却不让读者马上见到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环滁皆山”,然后是“西南诸峰”,然后是“琅琊”,然后是“泻出于两峰之间”的“让泉”,最后才是“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这不禁使我们想到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银幕上出现的首先是全景,然后由远而近,从全景而中景,而近景,最后是特写。随着这一组镜头的推移,我们亦仿佛迂曲地进到了那崇山幽谷之中,闻到了山花的阵阵清香,听见了山泉的潺潺歌唱。不但领略了大好的风光,还感受到了其中的无限情趣。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正是作者这一表现手法的成功之处。③在山川景物的描写中揉合了人物的活动和作者的直接感受,增强了抒情意味。此外,欧阳修还借助于丰富和多变的句式,创造了浓重的抒情气氛。全文骈散互见,长短错落,特别是二十一个“也”字所造成的吟咏句调,一唱三叹,波澜起伏,足以见出欧阳修运用语言的娴熟技巧与非凡功力。
(摘自《语文战线》198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