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际东
指挥艺术,颇有探讨的价值。《指挥的世界》一书,用四百六十页的篇幅,追溯、概括和评价了指挥艺术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并通过从韦伯、柏辽兹、瓦格纳到卡拉扬等二十五位主要指挥艺术家的分析描写,为读者找到一把通向音乐世界的钥匙。
作者大卫·伍德里奇(DavidWooldridge),是作曲家兼指挥,一九二七年八月二十四日,出生于英格兰肯特郡希哈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祖父是牛津大学著名的英国古典音乐学者,曾修订过许多古谱。伍德里奇七岁起学习音乐,很幸运,他的启蒙老师是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这位音乐大师的授业,使伍德里奇受益非浅,十七岁那年他就登上指挥台演奏自己的作品。音乐活动余暇,他还恒处私门,潜心学植。况好读书,兼善文笔,所以他的著作文思敏捷,文理俱惬。不但书中多是他对音乐艺术的切身感受,见解也很透辟。
书中追溯指挥艺术的产生,远在一千年以前。公元九六五年,在英国温彻斯特大教堂,安置了一台管风琴。“管风琴上部有六台送风机,下部横陈着十四台,为供给演奏时所需大量空气,这些机械由七十个强壮的男子操作,交互使用。他们一刻不停的充气,时时用胳膊抹去脸上的汗水,间或地鼓励几句。就这样,充满空气的风箱,通过四百根管子,变成高低不同、变化多端的音响。演奏者根据乐曲的音阶,忽而打开,忽而闭合。声音之大,震耳欲聋,大有掀开教堂的穹顶之势,在整个大厅宽阔的空间久久地回荡,使在场的人不禁用手堵住耳朵。”七十人与一人的巧妙合作,不谋而合,预示了指挥的诞生。
初期的音乐指挥,往往由首席小提琴兼任。此外,当时作曲家与演奏者的界限亦不分得很清,如海顿、莫扎特都常常操琴在手,在音乐会上露面。但交响乐的产生,导致音乐作品的管、弦乐器声部日趋细腻、复杂,仅自己担任的演奏部分,首席小提琴就感到应接不暇。音乐会下,还要指挥排练,推敲总谱,不是三头六臂,实则难以胜任。在歌剧院,当时管弦乐队面向舞台,背朝观众,对于指挥来说,这种传统既不利,又别扭。为照应整个舞台,他只得时时地背向乐队,而歌剧开幕后,一到高潮,乐队也正需协调。很显然,改变这种因袭已是势在必行。一八一九年,韦伯就任德累斯顿皇家歌剧院指挥,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倒转乐队的位置,面向观众。这一改革确立了指挥的地位。
十八至十九世纪,世界著名的乐团纷纷成立,成为雄心勃勃的指挥们施展艺术才能,实现艺术理想的舞台,同时也是考验他们的场所。德国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回顾他的生活,曾感慨地说:“我同交响乐团——这个有生命的综合体、专业演奏家集团之间,所进行的殊死搏斗,几十年来从未间断。不论是在音乐厅、歌剧院,还是在唱片录音棚,我们相互之间丝毫不给对方情面。这种冲突,紧紧地围绕着我们对音乐艺术的信念;演奏技巧、表达方式以及其他一切有关问题。我们各持己见,从不含糊,而这一点,外人很难察觉!”
指挥有时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司机,凭借他深厚的音乐素养、惊人的记忆力和敏锐的听觉,从上百件乐器的轰鸣里,听出不祥的征兆,找到症结之所在,从而使机械重新开始正常的运转。但有时,则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音乐处理与表达诸问题。这一点,可从作曲家本人的反应中得到答案。钢琴家巴克豪斯(Bachaus)曾讲过一段同勃拉姆斯两次出席演奏会的经历。曲目中恰好都有勃氏的作品《b小调黑管五重奏》,演奏团体是两个,风格也不尽一致,但他都侧过身来低声对巴克豪斯说:“很好,这演奏很充实,是我的音乐”。
在指挥史上,汉斯·冯·彪洛第一个应用指挥棒;尼基什提倡背谱指挥,温格尔多纳则强调指挥的任务就是“新的创造。”尼基什说:“指挥如同医生、律师、将军。熟悉乐谱,就象对人体解剖、法典、军事地图了如指掌一样。”
作者自幼深受家风熏陶,又是职业音乐家,因而书中许多观点,都从分析著名音乐家的谱例开始展开。深入浅出,言无枝叶,语言浅近而又涵义深远,令人读来既信服,又增长了知识。书中评述的都是艺术大师,但不夸张,更不任意塑造偶像,不会产生相反效果使人读毕掩卷长叹,心灰意冷,对音乐及指挥艺术望而却步,觉得天生与“欣赏”无缘。
对于托斯卡尼尼和富尔特温格勒,作者颇下功夫,不吝笔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他们艺术才能的钦羡。在指挥台上,富尔特温格勒是位温笃的师长。柏林交响乐团的小提琴手曾回忆说:“演奏中的些许差错,都休想逃过他的眼睛和耳朵。但他佯做不知,依旧全神贯注的指挥下去。等音乐结束以后,他在休息室里逐一指出错处和演奏者,并提请多加注意。”而托斯卡尼尼却截然不同。他对音乐艺术,态度极为严肃,一丝不苟,但脾气也发出了名。他总是宣称:“实际上,对于音乐的本质,指挥比作曲家本人还要心中有数。”乐团的演奏稍不谐和,出现紊乱、马虎草率的迹象,他马上就嘟嚷起来。一次,演奏中途出了问题。在后台,他把几个乐团演奏成员召集在一起,怒不可遏地在队列前走来走去,狠狠地瞪着每一个人。最后,他痛苦而真挚地说:“我都没脸见人了!今天这样的事,如果再发生的话,我的人生也就告终了!”在托斯卡尼尼半个多世纪的漫长的指挥道路上,他一直如此认真、严谨地对待指挥艺术,他的感情始终这样诚恳。美国广播公司交响乐团(NBC),经他一手严格训练,成为世界上著名音乐团体,这正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在本书的最后部分,附有自一八○○年至一九四五年,世界主要交响乐团、指挥的年谱,使我们读后,在记忆里留下一条清晰的线索。此外,还附有德累斯顿歌剧院乐团、莱比锡格万特豪斯和伦敦爱乐交响乐团、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的位置配备图。说明合理的位置,对音响效果的作用及影响,从另一个侧面补充了指挥的历史。书中还以一定的篇幅,追溯了乐器发展的历史;作者大胆地推断,铜管乐器的形成,与猎手的角笛有内在联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唱机唱片的产生,后来磁带录音技术的发展,对促进音乐普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者预言,只要有效地应用各种现代科技成果,不远的将来,音乐艺术就会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DavidWooldridg: Conduc-torsWorld.日译:《名指挥たち》,一九八一年东京创元社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