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礼卿
冬春季风大,气温偏低,人体通过体表发散的热能大大增加。特别是小儿的体表面积,相对地说,较成人大,通过体表散失的热能也就相对地多。如果对新生儿、早产儿的防寒保暖不好,摄入乳汁、水分少,热能不足,活动又少,就有可能发生体温不升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全身皮肤变硬、兼有水肿的症状,临床上称之“硬皮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反之,保暖工作做得好,能量消耗少,贮存的脂肪多,小儿就会显得丰满。
在注意防寒保暖的同时,还要防止暖后受寒。小儿容易出汗,尤其是熟睡后的小儿出汗更多。小儿冬春季遇温热刺激,泄汗量常为成人的两倍,夏季与成人相仿。小儿受热之初发汗很多,但不似成人耐久。小儿出汗多,散热量大,容易着凉。出汗的小儿往往皮肤冷湿苍白,熟睡出汗的小几尤为显著。这种小儿多汗现象多半是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不必怀疑“虚汗”、“盗汗”,毋需去求医治疗。但要注意莫让小儿汗后着凉,出汗后要注意适当保暖,不要让小儿穿汗湿的衣服,要经常保持小儿皮肤清洁干燥,以防皮肤感染。如果保暖不当,受寒冷侵袭后,小儿全身血管收缩,正常的防御屏障功能就会下降,原来寄居于口腔、上呼吸道的病原微生物就会活动,侵袭粘膜,引起感冒等疾病。
小儿的体温比成人略高,但无绝对标准。由于小儿体温调节器官和中枢发育在逐步完善,调节功能比较差,对外界环境气温的适应力也差,易发生体温波动。如早产儿、新生儿的汗腺尚未发育成熟,没有汗腺分泌,出生第三日才干面部有微汗出现。出生后四个月,方有调节体温的排汗功能。正常小儿,早晚体温可相差1℃左右。小儿活动、哭闹、饮食、衣着以及气温变化,也会使小儿的体温有较大的波动。因此,确定小儿的体温,不仅要根据测量出的温度,还要结合小儿的整体情况。例如,长期低热,而无其他表现,可能属于正常;活泼好动的小儿,在活动时,测量肛门体温,超过38℃者并非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