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声
在学习地理过程中,有些人感到抓不着要领,答题不知从何处下手。这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地理知识结构,对知识间的关系和规律缺乏了解所致。现仅就中学区域地理学习中的一般知识结构略述如下:
一,地理环境由地形、气候、地上水和地下水、土壤、植被、动物界等地理要素组成。
二,地理位置,包括(1)方位位置,如在半球、各洲或国家的某一部分;(2)经纬度位置,如经纬度数值或赤道、回归线、极圈通过某一部分;(3)海陆位置,距海远近或内陆国、半岛国、岛国、某一部分濒临海洋;(4)地形或山河位置,在某地形区、某山的哪一侧成某河流域;(5)相互位置,邻国、邻省等;(6)交通位置,如铁路交点、河流会合处或入海处以及航运要道等。
三,范围,指某地区在空间分布的轮廓,其周围自然界线如山脉、河流、海岸线,人为界线如经线纬线。
四,地形,包括(1)地势倾斜情况;(2)地形类型及分布;(3)地形成因;(4)地形特征及特殊地貌;(5)地形对河流(流向、水系、水文特征)及气候的影响。
五,气候,包括(1)气候因素(纬度、海陆位置、地形——地势高低及山脉走向、河流、大气环流等);(2)气候要素(气温、降水、气压和风、蒸发量、日照等);(3)气候特征(气候要素的地区分布与季节分配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性特征);(4)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特征在地区分布上决定为不同的气候类型,每一种类型都应了解其特征、成因与分布);(5)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植被、土壤、农业等的影响;(6)气候等值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气候数据等所反映的特征。
六,河流,包括(1)源流概况(发源地、流经地区、上中下游的划分、注入的海洋或湖泊、干流长度);(2)水系流域(主要支流、流域范围面积、水系特点);(3)水文特征(流量、水位变化、汛期、落差、流速、含沙量、冰期等);(4)利用改造(航运、灌溉、发电、水产、水力资源及水利工程)。
七,资源,包括(1)土地资源(耕地、林地、草原等);(2)水资源(主要指淡水资源,即河川径流、地下水、冰川等);(3)气候资源(积温、日照、降水等);(4)水产;(5)矿产(非金属矿、金属矿——黑色金属、有色金属);(6)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放射性元素、地热、太阳能等);(7)动植物资源等。
八,经济,包括(1)经济特征(性质、水平、结构、布局等);(2)主要经济部门(农业——耕作制度、作物种类、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等;工业——轻工业、重工业等),(3)经济区(工业区及主要城市、农业区的划分)及其发展条件。
九,交通,包括铁路、公路、内河航运、海洋航运(沿海、远洋)、航空线。
十,城市,主要包括(1)政治中心(首都、省会、自治区首府);(2)经济中心(某种工业中心、采矿业中心、农产品集散城市);(3)交通枢纽(铁路交点、河流会合处),河港或海港;(4)著名城市(名胜古迹、风景区、文化名城、古城、革命纪念地等)。
除了要掌握地理知识的结构外,还要对地理原理进行理解,才能深入体会地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思考问题才有路可循,不至只会记地理事实和数据。地理要懂得“理”,一切地理现象的成因、特征都反映了许多地理因素的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概念清楚了,才会进行正确的分析,才会综合知识并抓住要点。
此外,对什么是特征、什么是要点,哪些属于某地理事物提供的条件,哪些又是某地理事物带来的影响,以及什么样的地区可进行分类对比等,都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希望在学习中自觉培养能力、主动钻研问题总结规律,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取得学习的主动权。
(摘自1982年5月26日《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