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并未谋反

1984-11-01 03:33王守国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4年1期
关键词:王平汉中诸葛亮

王守国

魏延是三国时代蜀中的名将。他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诸葛亮北伐魏国的战争中,功勋卓著。但长期以来流行“魏延谋反”之说,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魏延“谋反”之说是杨仪的诬陷和后来《三国演义》的虚构。由于魏延多次提出与诸葛亮异道会于潼关的计策遭到拒绝,因此“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说明他有怨气。他功劳大,又是老臣宿将,因而平时居功自傲,盛气凌人,“当时皆避下之”。这是他的致命弱点。而杨仪心地狭窄,性情急躁,权欲熏心。刘备在日,他“与尚书令刘巴不睦,左迁遥署弘农太守”。可见杨仪以前因与同僚闹不团结,受过降职处分。魏延与杨仪在共事中,经常互不相让,争论不休。为了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费禕作了大量的工作。“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禕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禕匡救之力也”。

建兴十二年(234年),“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禕、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里可以看出,在魏延和杨仪的个人矛盾中,诸葛亮是站在杨仪这一边的,以致在他死后,矛盾便更加激化了。诸葛亮预感到魏延或不从命,只是耽心他争夺主帅之权,并不是指他会谋反。

诸葛亮病故,魏延与杨仪为争夺蜀军领导权,进行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最初杨仪叫费禕去了解魏延的态度。魏延表示:“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这说明他打算率部继续北伐,“冀时论必当以代亮”,不甘后于对手杨仪之后,对杨仪统兵极为不满。而老奸巨猾的杨仪呢,却大造“魏延谋反”的舆论。杨仪欲代诸葛亮辅政,魏延则是他最大的障碍,必须借谋叛罪以除之。这正是一个大好的机会,于是魂延“谋反”的舆论便在部队中传开了。蜀汉朝廷在一日之内不断接到魏延与杨仪互告谋反的紧急文书。杨仪此时已掌握统兵回汉中的大权,大造“魏延谋反”的舆论颇能蒙蔽将士,军中高级将领王平、姜维等也站在他这一边。就连朝廷中的重臣董允、蒋琬都“保仪而疑延”。魏延占据南谷,派兵袭击杨仪。杨仪命王平抵御。“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不难看出杨仪造出“魏延谋反”的舆论后,魏延本部的军心已开始动摇。蜀军主帅新亡,国家需要安定,而魏延不以全局利益为重,首先动用武力,这是他失去军心的主要原因。再加上王平在阵前的这一政治攻势,军心彻底瓦解,士众散逃。就在这众叛亲离的关键时刻,明知败局已定,但他并没有北投奔魏国,而独与其子数人南下汉中。事实证明他没有叛蜀的打算。就在魏延逃奔汉中的途中,“仪遣马岱追斩之”。不久又“夷延之族”。

(摘自《历史知识》1983年第5期)

猜你喜欢
王平汉中诸葛亮
诸葛亮喂鸡求学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诸葛亮隆中决策
阴差阳错
耍脸
汉中
咱去机场接个人
咱去机场接个人
[第二十六站:汉中]
汉中的菜豆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