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和三民主义

1984-11-01 03:34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4年11期
关键词:檀香山同盟会三民主义

若 谷

要做“洪秀全第二”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幼名帝象,稍长取名文,字德明,号日新,二十岁那年,改号逸仙(日新的粤语谐音),此后常用这个名字。1897年,他在日本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化名中山樵,孙中山的名字即由此而来。

孙家世代贫寒,祖父是佃耕农,父亲当过鞋匠,后来租种两亩半田,兼做村里更夫。哥哥十五岁就给地主当长工,成年后,背井离乡,跑到遥远的檀香山谋生。在贫困生活中长大的孙中山,对农民的苦难生活,有着深切的感受。

香山县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流传着许多动人的革命故事。翠亨村有个参加过太平天国革命的老人,时常在孙家门口大榕树下,给孩子们讲洪秀全的故事。一天,他讲到天京沦陷,革命军民惨遭屠杀,孙中山禁不住失声叹息:“可惜!可惜!”老人问:“可惜什么?”孙中山说:“要是他们胜利了,我们就不受清朝统治了!”洪秀全等革命英雄形象,深深铭刻在孙中山的幼小心灵里。他暗下决心,要做“洪秀全第二”。

从“医人”到“医国”

由于哥哥的资助,孙中山得以修完中学学业。中学毕业后,有的朋友劝他捐个一官半职,进入官场;有的朋友则希望他投考神学院,将来做个传教士。他自己曾想报考军事学校或法律学校,最后却选择学医,进了广州南华医学堂,次年转入香港西医书院。经过五年的刻苦学习,孙中山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医科硕士学位。

1892年秋,孙中山应聘到澳门镜湖医院当西医师。同年12月,他开设中西药局,自己单独行医。因为遭到葡萄牙籍医生的排挤,不久他就离开澳门到广州行医。孙中山医术高明,态度认真,待人亲切,行医不满三月,便成了广州的名医。

但是,孙中山不满足于做一个“医人”的医生,他更关心的是国家民族的“痼疾”,面对列强侵略,政治腐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深感“医国”比“医人”更为重要。于是,他决计“借医术为人世之媒”,在行医中结识同志,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从改良到革命

孙中山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起初,他结识了鼓吹改良主义的何启、郑观应,不免接受了他们的思想影响,一度“求知当道,游说公卿”,把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某些人物身上。

1894年夏天,孙中山经过上海去天津,求见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李鸿章不见,他就写了长达八千字的《上李鸿章书》,陈述自己的主张,希望李鸿章实行一些资本主义的改良措施。李鸿章还是不理睬他。求见上书都失败了,孙中山的改良幻想破灭了。他的思想终于发生了突变:“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强迫”,就是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反动统治。从此,孙中山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

1894年10月,孙中山怀着革命的抱负,远涉重洋去檀香山。早在少年时代,孙中山曾经两次去檀香山,那是为了生计而去投靠哥哥。这次去檀香山,不是为了个人的生活,而是为了救国救民。到了檀香山,他四出联络华侨,宣传革命思想。经过差不多一个月的奔波,终于联络了二十多名同志,创立了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这年11月24日,在火奴鲁鲁召开的兴中会成立大会上,会员们在孙中山的主持下,举行了秘密的宣誓仪式。誓词中鲜明地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鞑虏”,指的清朝统治阶级,“合众政府”,即民主共和国。在这里,孙中山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了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

同改良主义作斗争

正当兴中会成长壮大的时刻,戊戌变法失败后亡命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在华侨和留学生中展开活动,并于1899年成立“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简称“保皇会”)。他们打着拥戴光绪皇帝,反对慈禧太后的旗号,鼓吹君主立宪制度,蛊惑人心,与兴中会争夺阵地和群众。

1900年以前,孙中山为了扩大革命力量,曾经争取改良派,准备同他们合作。但是,康梁的所作所为,擦亮了孙中山的眼睛,他很快就看清了保皇会的阴谋,认识到必须引导群众划清革命和改良的界限。为此,孙中山率领革命派,同康梁掀起的保皇逆流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先后派人到香港、檀香山、旧金山、日本、新加坡、缅甸等地,“扫除保皇邪说,规复革命机关”。1903年,孙中山亲赴檀香山,领导对改良派的论战,决心“扫除此毒,以一民心”。

为了批判保皇,宣传革命,教育群众,孙中山多次举行大规模的公开演讲,揭露改良派的欺骗伎俩,号召倾覆清朝政府,建立民国,效法美国,实行共和。他还在报纸上发表《敬告同乡书》和《驳保皇报》两篇重要文章,系统地批驳改良主义,阐述自己的民主革命主张。这两篇重要文章,使人们耳目为之一新,许多受骗的侨胞,纷纷脱离保皇会,重新集合在革命旗帜之下。檀香山的阵地夺回来了,又成了革命派在海外的重要据点。

继檀香山击败保皇会之后,孙中山又风尘仆仆,先后到美洲的几十个城市,同保皇派展开论战。随后,他又去到欧洲活动。1905年春天,孙中山从欧洲来到革命志士云集的日本首都东京。8月13日,东京华侨和留学生举行大会欢迎孙中山。大会盛况空前,与会者达一千三百多人。孙中山发表了长篇演讲,针对改良派的种种谬论,一一给予有力的批驳。改良派说什么革命只是破坏,有害无益。孙中山针锋相对地指出:革命不仅是破坏,而且是建设,正是为了建设才进行破坏。改良派说什么西方国家都是“由野蛮而专制,由专制而君主立宪,由君主立宪而始共和”,这是“进化的次序”,“断难躐等”。孙中山批驳了这种庸俗进化观点。他用嘲笑的口吻说:中国过去向来没有火车,按改良派的“次序”,难道必用英、美几十年前的“旧物”,然后才能用火车吗?他号召爱国的人们,摒弃改良主义,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在封建王朝的废墟上建立“头等民主大共和国”。

经过激烈的论战,保皇会遂一蹶不振,革命派则蒸蒸日上。

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这时候,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异常活跃,出现了许多革命团体和革命书刊,涌现了邹容、章太炎、陈天华、黄兴、宋教仁等一批杰出人物。革命知识分子的奋起,革命形势的发展,使孙中山深受鼓舞。他看到时机已经成熟,便于1905年夏天从欧洲赶到日本,准备“召集同志,合成大团,以图早日发动”。他先后会晤了在东京的革命团体领袖人物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商讨建立统一革命组织。7月30日,孙中山主持召开了建立统一革命组织的筹备会议。会议开得很顺利,很快就达成了协议。

关于团体的名称,有人主张叫“对满同盟会”。孙中山认为:革命不专在排满,还要废除专制和创立共和。因此,建议命名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有人提出:此会为秘密组织,不宜用“革命”字眼。大家一致同意去掉“革命”二字,命名为“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

接着讨论宗旨。孙中山提议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二字为宗旨。有人对“平均地权”提出异议。孙中山作了解释,他说:“平均地权即解决社会问题之第一步方法,吾党为世界最新之革命党,应高瞻远瞩,不当专向种族、政治二大问题,必须并将来最大困难之社会问题亦连带解决之,庶可建设一世界最善良富强之国家。”十六字宗旨也顺利通过了。

会议最后推举黄兴、陈天华等八人起草同盟会章程,准备召开成立大会。

经过二十天的紧张准备,8月20日下午2时,同盟会在东京举行成立大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黄兴、汪精卫、邓家彦、宋教仁等分别主持执行、评议、司法三部的工作。同盟会的诞生,是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同盟会出版了机关报《民报》,由宋教仁、陈天华主编。孙中山亲自为《民报》撰写了《发刊词》。孙中山在《发刊词》中,第一次公开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的革命主张。继《发刊词》之后,孙中山又发表了一些著述,阐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民族主义的目标,是要推翻满人当权的政府,重建汉人当权的政府;民权主义的目标,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的目标,是用“平均地权”的手段,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分化的对立。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纲。

当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有他的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例如,他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实现民族的真正独立;他的矛头集中指向封建专制制度,而没有进一步提出清除这种制度赖以存在的社会阶级基础;他的民生主义带有浓厚的空想色彩,“平均地权”的主张不可能解决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尽管如此,三民主义的民主性与革命性,毕竟是代表了“真正伟大的人民的真正伟大的思想”(列宁语)。

(题图:吴玮林)

猜你喜欢
檀香山同盟会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说
三民主义说①
“兴中会”性质简评
同舟共济,统一战线
智慧树
论陕西辛亥革命中同盟会的作用
抗战时期何干之对三民主义的研究
兴中会与同盟会之异同比较
“三大政策”与“新三民主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