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演变考略

1984-11-01 03:34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4年11期
关键词:篆书草书王羲之

迪 晖

长期以来,我国历代书法家耗费了大量心血,创造了满目珠玑、秀逸俊美的书法艺术。现将其演变略考于后:

(一)篆书:

甲骨文是远古时代用刀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是殷代的记事文字——卜事之辞,也称为“殷墟文字”,1899年我国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是我国最早的成篇文字书法。

金文也称钟鼎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到了西周,金文的写法整齐,圆融雄伟,后人学篆书则以金文为准绳。

石鼓文唐初在陕西凤翔三畴原出土的十个馒头形的石头,其形如鼓,上刻有四言诗,相传为西周末年宣王时太史籀所作。

小篆也叫秦篆。相传是秦朝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简化大篆,成为体方笔圆,气势飞腾的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的汉字改革。

鸟虫书、缪篆都属篆书中变体的美术字。字形似鸟虫、鱼者称为鸟虫书,现为民间的装饰字;缪篆屈曲回绕,多用于印章上。

(二)隶书:

萌芽于战国时期。相传秦朝狱隶程邈得罪了秦始皇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对小篆加以整理而成为隶书。一说是秦始皇令隶吏佐书,称隶书,又称“佐书”或“古隶”。隶书是把篆书的圆转弧形的线条变为方折,平直,在结构上改象形为笔画化,便于书写,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标志着我国文字演进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秦简属古隶,到东汉由古隶变为今隶。今隶也称为汉隶或“八分”。今隶的撇、捺和长横有波势,以《熹平石经》《礼器碑》《史晨》《曹全碑》《张迁碑》等为代表。

(三)草书:

古代有“草篆”、“草隶”。草书产生在汉朝初年,称为“草隶”,后来逐渐发展为带有隶书波磔的草书,称为“章草”,是草书中最古雅的字体,传为史游所作,原于史游的《急就章》。到汉末,脱了“章草”,上下笔势,牵连相通,偏旁相互假借,成为“今草”,传为张芝所作。自王羲之父子以下,直至近代,书家们多学“今草”,以晋朝王羲之的《十七帖》、唐朝孙过庭《书谱》为代表。到了唐朝张旭、怀素创草书新意,写得比“今草”更放纵,笔势更牵连,缠绵回绕,极尽斜侧变化之妙,似斜反正,如惊蛇入草,激电奔流,乍徐乍疾,忽纵忽收,字形变化繁多,称为“狂草”,以张旭《四帖诗》怀素《自叙帖》《千字文》为代表。

(四)行书:

又称“行押书”,行书介于楷、草之间,楷法成分多的称为“行楷”,草法成分多的称为“行草”,以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为代表。王羲之的“行楷”,博采众长,精研笔势,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成为妍美流畅的新体。

(五)楷书:

即正楷,也称为“正书”或“真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成为汉字的规范楷模。始于汉末,后汉王次仲以“草隶”作楷法。《晋书·卫恒传》有“上豆王次仲始作楷法”的记载,成熟于魏晋时代,广泛应用于南北朝,鼎盛于隋唐。以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家所写的各种楷帖为临摹楷书的范本,代代相传,直至今天。

(杨林摘自《厦门日报》)

猜你喜欢
篆书草书王羲之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王羲之送字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大书法家王羲之
录清·孙枝芳诗(草书)
自作诗(草书)
录明?杨士奇诗(草书)
书法欣赏(草书)
书圣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