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志豪 陈晓轩
麒麟山下,沙溪河畔,一座小小的城市突然吸引了全国的注意。人们慕名而来,莫不为她的巨大变化所折服,大家用一个字概括共同的印象:美。这座城市就是福建省三明市。
“小小三元县,三家豆腐店;城里磨豆腐,城外听得见。”那是解放前的三明,贫穷、落后,小得可怜。“三明三明,电灯不明路不平,污水横流煤铺道,秩序混乱不安生。”那是十年浩劫刚过,这座城市杂乱无章的写照。然而,就在短短几年内,三明一扫往昔旧貌,展现新容:繁花似锦,绿荫如带,新建的住宅楼鳞次栉比,整洁的街道秩序井然;海滨公园、儿童公园、麒麟山公园、青少年宫等文化设施相继出现,分布有致。三明,被誉为“深嵌在闽西北莽莽群山中的一颗明珠”。
我们刚从三明归来。我们要描述的却是三明的另一种美:良好的社会风尚,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创造这种美的人们。这,是构成三明这颗明珠的内核。特别是年轻人值得一表。
一
不言而喻,一种新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形成,需要整个社会大多数人的努力。正因为这样,社会中的任何个人对此都负有责任。于是,一个问题摆在人们的面前:你是否意识到并自觉地担负起这种责任?
就象一枚石子投进一潭静水,三明化工厂电石分厂石炭氮车间内,一条小小的新闻引起了一片议论。
“义务补鞋?发癫狂了吧?”
“小徒工不正经学点技术,搞这种新花样,嘻嘻?”
“天!好大的风头哟!”
新闻的中心人物是年仅17岁、进厂不到一年的陈金刚和他的两个伙伴。他们公开宣布:要用业余时间,义务为大伙儿修补劳保皮鞋。
一件小事,何以招来这样的冷言冷语?哪值得如此议论纷纷?请注意,那是1971年,一个特定的时间环境,一段我们至今记忆犹新的历史时期。
一双双破损程度不同的翻毛鞋送到了小陈面前,印入他脑海的却是一道道探询、犹豫的目光。人们见惯了彼此间的你争我斗,有时对正常的助人为乐反倒持怀疑态度了。
“哐啷”,又一双咧开大嘴的翻毛皮鞋扔了过来,随之而至的是几句不三不四的嘲弄。这也并不奇怪,以蔑视、践踏别人为能事的人在那个时候不是绝无仅有的。
但是,人们之间的关系难道就该是这个样子吗?当然不是。正由于此,才产生了小陈和他们的“义务修鞋组”。他们用自己的一份薄力,向当时反常的社会风气发动了冲击。这一行动得到了身边老师傅的鼓励,但也有人不以为然。
“凭你们两三个小青年,补几双破翻毛皮鞋,就能扭转社会风气?”说这话的人,摆出一副深谙世事的架势。“打个比方吧,这些年,人们心里就象揣了一块冰,你一个一个地焐,又能化掉多少?”
用哲理性语言反驳对方的说法,小陈的确不在行。但比语言更有力的是行动。他用行动代替语言。
小陈不会补鞋,两个伙伴也是外行。锥子扎破了手,补丁打得七扭八歪;一次补不结实,二回再来。很快,当全车间的工人没有一个再穿着龇牙裂嘴的工作鞋上班的时候,小陈他们的修补技术也达到了相当水平。
“你们做了件大好事!”起码在车间范围内,义务修鞋小组的行动换来了一致的赞扬。
“全厂职工,无论工作鞋、布鞋、雨鞋、凉鞋胶鞋,只要信得过我们,尽管拿来补!”小陈他们又扩大了服务范围。
这无疑又是一次震动,但这一次,却再也不见有人对此妄加嘲弄了。各种各样的破旧鞋陆续送到他们面前,工作量骤然增加了几倍。有人好心地劝说:“反正三明市修鞋困难大家都知道,你们既是为大伙儿,干脆跟领导说说,上班时间干吧。”这不难办到,因为领导从一开始就对他们十分支持。但小陈却摇头:“上班时间还得多学技术,干好工作呢。”
好心人哪里知道,小陈他们的目的不仅是为大伙儿解决一点儿实际困难,如果可以把社会的不良风气比做耸起的一座冰山,那么,他们就是要用体温贴上去,化掉多少算多少,哪怕只化掉一块,也算尽了自己的力!
时间一年一年流逝,修补鞋子的数目一千一千递增。整整十二年,尽管有曲折,有反复,但是陈金刚和他的小组的活动始终没有间断。他们化掉的当然不是一小块冰。试想,面对这样一种无疑是十分高尚的行为,谁能不扪心自问?
以后,陈金刚小组的成员扩充到8人;厂内其他车间陆续出现了修车、理发、配钥匙等各种义务服务小组。1981年3月,厂团委组织的第一支40人的为民服务队出现在三明市街头。随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数以百计的由工厂、学校、机关、商店、医院以至个体户组成的为民服务队,活跃在三明的大街小巷。这样庞大的一股力量,犹如一阵和煦的春风,拂过三明人的心头,纵有百里冰川,何愁不能融化!
开一代风气之先,总要有人走在前面。陈金刚就是这样的人。
二
有这样一种岗位,它同人门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感受、体验一个社会的风气,首先从这里开始。这样的岗位,对于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着特殊的意义。于是,人们把这个岗位称为“文明的窗口”。
这是一座用现代化标准衡量还相差甚远的医院。医院的传染科病房也略嫌破旧而狭小。然而,当1983年春节降临的时候,这里却格外显得春意融融。
柔和的灯光,洁净的门窗,缤纷的彩带,精美的纸花,一声声亲切的拜年问候,使二十几名不得同亲人团聚的传染病人感受到一种家庭式的温暖。这就是三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传染科病房。传染科团小组是闻名全市的“青年文明医护组”。
“假如我是一个病人,我希望……”这是传染科团小组时常讨论的话题。一切为了病人,是他们的出发点。
“我希望称呼我的姓名,别老用几床几号代替。”于是,“某某同志,请您打针”,“某某小朋友,请您吃药”等文明用语便实行起来。
“我希望窗户外面乱七八糟的木板、铁条能清一清,要不然看着心里不舒服。”于是,几名团员放弃休息日,搬走了基建材料,在空地上种起了花竹。
“我希望随时入院随时能换到饭票。”好,医护小组办起了服务台,不光代售饭票,连针线、信纸、邮票都有。
“我希望天天能看到报纸。”行。报纸应该看,但还得避免交叉感染。于是他们精心制作了简易报架竖在了大厅。
从“假如我是一个病人”出发,她们不断想出即便真是一个病人也未见得想得出的希望。刚刚断奶的小孩子患病住院,双职工家长路途远、工作忙,前来料理,很是辛苦。他们劝回家长,轮流担负起母亲的职责。一个农村病人思念家人心切,病还没好就要出院,他们自己掏钱发出电报,召唤亲人前来相聚。不仅如此,他们还时常召开科主任、医护人员、病人三方座谈会,随时征求意见,以求改进。人们说,这里是“第三流的设施,第一流的服务!”是的,同大城市的医院相比,这里的设备、技术、服务条件还有不小差距,但是,这里却有着我们某些大医院还很缺乏的东西,那就是两个字:文明。
列东百货商店文具柜上方,悬着一块醒目的横匾——青年文明柜。在这儿,无论顾客买什么文具,都不会听见两个字:“没有。”莫非这个柜台真是万宝库?当然不是。这个小小的文具组,只有七名年轻女营业员,商品种类也并不齐全,可他们却以“顾客至上”为口号,自有满足顾客需要的办法。
“我想买一架钢琴。”一位中年顾客站在柜台前,并不抱什么希望地提出要求。钢琴,几千元的高档商品,这个小组自然没有存货。“请您留下地址,我们想想办法。”钢琴联系到了,是北京产的,可顾客偏爱广州贷,那就再问广州。广州钢琴运来了,顾客满意而归。
“有这样的笔管吗?”一位女青年举着一支崭新的钢笔发问。这样的笔管的确不多见。姑娘们托去上海出差的业务员捎回一只,顺带帮她装好,女青年露出了感激的笑容。
“请您登记一下吧,货一到我们马上发通知。”一本顾客要货登记簿,代替了简单生硬的“没有”。
“要是顾客来买什么,我们就有什么,该多好!”热情的姑娘们近乎天真地想。不过她们并不限于幻想。
一位农民打扮的顾客来买手风琴。姑娘们用心打听,原来好多农村大队都在筹建文化站。马上进货!果然,不到半个月时间,二十几架手风琴全被抱回文化站派上了用场。姑娘们又逐渐增加了各类商品的函购、电购、代办托运、送货上门等服务项目。青年文明柜的名气传到了厦门、福州,远近农村,连广州还有来函购货的呢。这个小柜台不光满足了顾客的需要,还向社会传播着精神文明的种子。
三
搞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很重要。三明人认为,首先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楼院、单位;其次是人们赖以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只要这些阵地搞好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容易形成。
这是市内一座普通的院落。全院69户300余人,相处得却很融洽。公共卫生争着打扫,一家有难大家相帮。
“这是我家的钥匙,麻烦您了。”院内一户姓林的双职工,夫妇双双出差,临行前,领着小孩,站在邻居门口。“放心去吧。”邻居把钥匙和孩子一起接管过来,毫无难色。林家的一切家务,全由邻居包了,夫妇出差回来,家里井井有条。这样的大院,在三明叫“文明楼院”。
去年,三明市被授予“文明楼院”的有349个,“文明家庭”3,448个,“文明单位”125个。
衡量一个单位是否文明,重要标准之一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为了配合这项工作,团市委组织了职业道德讲演队,深入基层宣讲。大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使文明单位不断涌现。文明单位的成员,不仅要在单位内讲文明,到社会上也必须讲文明,否则便会失去已得的荣誉。于是,你会看到,公共汽车进站,大家不抢上抢下;影剧院散场,座椅下仍然干干净净;市面上销售紧俏商品,人们依次排队。偶有小冲突,双方也是细声慢语地讲道理。但是,如果有个别人在一些场合下不自觉,怎么办呢?
“叔叔,请你们不要坐在栏杆上。”这是红领巾劝导队的少先队员,他们开口之前先敬个队礼。两个年轻人没有动。劝导队的小朋友搬来一条长凳:“叔叔,你们要是累了,请下来坐吧。”坐在栏杆上的年轻人脸红了,赶忙跳下来,向劝导队员鞠了个大躬,表示感谢。红领巾劝导队的做法,在这里叫做“用文明的方法去反对不文明”的行为。是呵,在这样的文明风尚面前,不文明的行为还有何面目立足呢?
“不能光告诉人们不能干什么,还要告诉他们能干什么;不仅要指出能干什么,还得为人们创造进行活动的条件。”从这个认识出发,三明市抓紧了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1982年落成的市青少年宫,以一座高层楼为主体,占地28亩,建筑面积达3,950平方米,是全省之最。沿江建的江滨公园,设有游乐场、旱冰场的儿童公园,亭阁叠起、上架空中索道的麒麟山公园,为这个人口只有20万人的小城,增添了极大的乐趣。而遍布市区的900多处花坛、18,000米绿篱以及由团组织上山采集、装饰主要街道的6,000余株杜鹃花,更是起着赏心悦目,陶冶性情的作用。
的确,三明很美,但三明人的心灵更美。因为,他们是精神文明大厦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