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曾佩
文艺活动有紧密相连的两个侧面:创作与鉴赏。鉴赏以作家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为对象,没有创作,也就没有鉴赏。同时,作品也只有经过读者、观众、听众的鉴赏,为群众所理解与接受,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创作离不开鉴赏。在文艺领域,对创作与鉴赏,人们应该给予同样的重视。而且,创作总是少数人的行为,鉴赏则是多数人的活动,鉴赏较创作来说,具有更大的群众性。提高大家的鉴赏能力,既可更好地发挥创作成果的社会功能,从作品中汲取更多的有益的东西,又能以群众日益提高的鉴赏要求,促进创作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
有的青年朋友认为,不会写小说,难道还不会读小说?不会演戏、演电影,难道还不会看戏、看电影?不会作曲,难道还不会听唱歌?在他们看来,创作需要学习,鉴赏则是可以不学而会的。应该说,鉴赏与创作确有不同,有一种“人人得而为之”的情况。当一个人脱离襁褓时代,开始用眼睛观察世界,津津有味地听老人讲故事,不时地发出“这是好人,还是坏人”的询问时,就有了最初的文艺鉴赏。尔后,随着文化知识的增长,鉴赏的领域也就不断地扩大与深入。虽然,由于人们的具体条件不同,各人接受文艺熏陶的情况有很大区别;但在今天,根本没有接触过文艺的人,恐怕是没有的。尤其是青年,基本上都是“知识青年”,接触各种文艺作品的机会更多些,因而一般都有自己的鉴赏。但是,这种鉴赏对不少人来说,往往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鉴赏,意味着人们对艺术形象的感受、理解与评判。要使这一感受、理解、评判过程得以正确进行,就需要鉴赏者具有自觉的审美要求、审美目的,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否则,不但难于有正确而深刻的鉴别与欣赏,甚至会将美丑颠倒。因此,应该说,自觉地正确地鉴赏作品,是“学”而后才“会”的。
这当中,要注意克服单纯的“消遣观”。诚然,文艺作品是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吸引人的,是“寓教于乐”的,它含有某些供人消遣的作用。许多青年所以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还那么热心地去读小说、看电影、听音乐,重要一点就因为“乐”在其中,可以排除疲劳与寂寞,带来愉快与恬静。抹杀文艺作品的这种“美的享受”,耳提面命地要人们在文艺作品中寻找“教诲”,是不符合文艺特点的。但是,我们又切不可止于“乐”,止于“美的享受”,更不可以仅仅止于“消遣”。鲁迅在《<木刻创作法>序》中,讲到他介绍木刻的三个原因:第一是“好玩”;第二是“简便”;第三是“有用”。这三条,反映了木刻除了“好玩”,可给人们以愉悦、以美感外,还在于它“有用”,对提高人们的认识、觉悟有益,并且“简便”,易于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一切样式的文艺作品都有着审美、认识,教育等三方面的作用。因此,我们在鉴赏作品时,不仅要看到“乐”,也应看到“教”,“既获得娱乐,又获得教益”,不可仅仅以“乐”自娱,拒绝进一步体会,捕捉“教”,否则,我们就有“买椟还珠”之憾。或者如朱光潜所形容的,是“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
还应该说,把文艺作品仅仅作为消遣品,不仅限制了对作品所蕴含的真善美的丰富内涵的汲取,而且往往会导致对作品的片面理解,取我所需,追求单纯的感官刺激。影片《不是为了爱情》,表现了爱情应和信仰结合在一起的主题,有它的积极意义,但有些青年一看再看,所热衷的,是其中的三角关系、接吻镜头。越剧《孟丽君》,揭露了元成宗昏聩荒淫的糜烂生活,有一定的认识作用,但有的青年深夜排队购票去看,却是迷恋于元成宗对孟君丽的调戏片断。这种追求感官刺激的消遣,恶性膨胀下去,就会嗜痂成癖。它带给这些青年以心灵上的污染,有的人并由此滑向了犯罪的泥坑。对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我们一方面要求作家艺术家创作优秀作品,不炮制刺激感官、污染心灵的作品;另一方面,也需要读者、观众、听众有正确的鉴赏。否则,鸡蛋里也能挑出骨头来。有人看《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批判一无所知,只有兴趣于贾宝玉吃林黛玉口红的情节;有人看《红与黑》,对这部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最早代表作无所了解,却热衷于连爬德·瑞那夫人卧房的窗口的事;有人看《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对它揭示的爱情与社会经济条件的深刻关系没有体会,只是翘着大姆指说:“小豹子向存妮求爱那场戏真够刺激!”试想,如果这样“刺激”下去,再好的作品也会被“刺”得变味了。所以,鉴赏者应该实践马克思的这句话:“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为此,首先,对文艺知识、文艺规律要有所了解。文艺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我们鉴赏它,既要掌握它的形象化特征,从感觉上把握它;又要触及它的思想感情内涵,从理性上领会它。恩格斯说,文艺作品的思想倾向要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就是说,鉴赏者不能离开形象去捕捉思想倾向;同时,也要看到,思想倾向的流露尽管“自然而然”,但总是在“流”,因而也不能忽视形象中的思想“潜流”。只有善于运用艺术规律去鉴赏艺术,才能通过“看热闹”,进而“看门道”。米洛斯维纳斯雕像,是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她庄重典雅,体态优美,面部表情闪烁着温柔而智慧的光芒,体现着青春、健美和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她在被发掘出来时,双臂已经残缺,但姿态仍栩栩如生,给人以完整的美感。看这座爱与美的女神的塑像,正如十九世纪法国雕塑家罗丹所指出的,使我们从人体中看到的,不仅是“如此美丽外表的形,而是那好象使人体透明发亮的内在的光芒”。可是,有的青年着眼于她上身裸露,喜爱其“刺激”,有的青年则斥责其为“黄色”,这些认识都是没有“看”出“门道”的表现。马克思说过:有了音乐的耳朵,才能欣赏音乐;有了形式美的眼睛,才能欣赏绘画。我们需要记住这个道理。
其次,如鲁迅所指出的,“要有普通的大体的知识”。比方说,没有必要的历史知识,就很难看懂一些历史上的优秀作品。前些时候,按照托尔斯泰名著改拍的英国电视剧《安娜·卡列尼娜》在我国播映后,有些青年观众说:安娜是“破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青年不了解安娜所生活的那个虚伪冷酷的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不了解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沙皇官僚制度的一个典型代表,因而不了解安娜“我要爱情,我要生活”的追求的进步意义,不了解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和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冲突的结果,因而也就无法了解她的精神美。这说明,鉴赏之前要有对历史背景的了解。对有关知识的了解,是鉴赏有关作品的基础。
再次,还是如鲁迅所指出的,“思想和情感,也须大抵达到相当的水平线”。这就是说,要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才能较好地辨别艺术作品的美丑好坏。《红楼梦》是公认的名著,但清朝有个名叫玉麟的官僚,对它却大摇其头,责骂赞赏它的人都是“无识者”,就是由于他的反动而顽固的政治思想立场决定的。俗话说:“偏见比无知离开真理更远。”现在,象玉麟那样自觉的阶级偏见者,已不多见了;但因思想感情上的不健康而引起的“偏见”,却时有所闻。据说,一位青年看了《雷雨》,觉得周朴园给鲁妈一笔钱是“有良心”,而鲁妈将支票撕掉是“孱头”。还有一位青年读了《红楼梦》,大骂贾宝玉出家是“傻瓜”,说自己如能在大观园那种温柔乡、女儿国里过上几天,就“美死”了。这说明低下的思想境界,必然导致善恶不分,美丑颠倒,把作品看“偏”。眸子正,依赖于心正。
综如上述,提高鉴赏力,是需要多方面学习和努力的。但由于艺术鉴赏力是一种美的鉴赏力,它的培养途径又不能脱离对文艺作品的鉴赏。马克思说过,艺术品“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这样,一方面要求作家艺术家努力创作高质量的作品;另方面,也要求鉴赏者多看优秀作品。正如歌德所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