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建华
有两个毗邻的服装商店,一个叫“时光”,一个叫“新潮流”。今年春末夏初之际,两个店各存有一批数量相当的春秋服装。“时光”经理决定将其一次性削价处理,并赶在盛夏前售完了全部存货。而“新潮流”却按兵不动。夏去秋来,气候日渐凉爽,“新潮流”见时机已到,便将原来的全部存货按原价重新上市,不久便销售一空。该店经理为此十分得意,“时光”经理则后悔不已。然而,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不能以商品削价与否简单地判断孰盈孰亏。
商业企业,主要靠商品的购入和售出的差价赚取利润。因此,每个商店必须拥有一定量的经营资金。用这笔资金购货,然后销货,销货所得收入再用于购货,然后再销货,这一次又一次的购货—销货,就构成了一个资金的动态运动过程,形成了资金的循环和周转。而每一次购货—销货的循环,通常都可以从两者差价中得到销售利润。因此,若我们给定一个时间,则在这个时间中,购货—销货循环周转的次数越多,利润自然也越多。“新潮流”的春秋服装,虽然从购货到售出的一次过程看,没有削价损失,并且保证了正常利润,但这个过程却跨越了夏初到仲秋长达几个月的时间。“时光”虽然削价处理了这批服装,但削价出售后收回的资金却可以立即再投入使用,在与“新潮流”售完该批服装为止的同样长的时间内,可以进行好几次商品购销周转。如果这几次经营均能得到正常盈利,则几次盈利的总和不仅可能弥补服装削价的损失,而且可能超过“新潮流”该批服装的盈利。倘若能具体了解到这两个店的资金利润率、资金平均周转时间和“时光”店该批服装的削价幅度,便可以通过计算比较哪个店获得的盈利更多,资金运用效果更佳。说不定“时光”经理会转悲为喜,而“新潮流”经理却要转喜为悲了。
“新潮流”为了该批服装的原价销售,牺牲了另外几次资金可以周转盈利的机会。这些可能获得的盈利,便是“新潮流”为获得一次盈利而付出的代价。经济学把这种代价称为“机会成本”。任何企业从事一项经济活动,都应选择机会成本最低的方案,以使该项经济活动的总经济效益达到最大。
(题图: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