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明山
一腔热血洒向何方?怎样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每一个面临毕业分配的大学生都需要有自己的回答。从下面这些信中,我们高兴地看到了八十年代大学毕业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崔明山、林林和宁强同学以自己的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
什么是时代的先进者?什么是青年人的觉悟?在选择工作志愿的关头,能以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为重,自愿舍弃舒适安逸的城市生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这仍是衡量一个青年的觉悟的重要标志。“好儿女志在四方”虽是一个传统的口号,但它却以其深刻、丰富的内涵使我们感到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的震撼。富有这种精神的青年在过去是好样的,在现在尤其难能可贵。他们无疑是时代的先进者。虽然他们的行动还不被所有的人理解,但历史将会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们一定会以新时代开拓者的风貌被载入史册!
青年朋友,你们说呢?
——编者
中国矿业学院自动化工程系党总支:
毕业设计开始了,紧跟着就是毕业分配。
我一直认为,自己能上大学,是一种幸运。要不是粉碎了“四人帮”,改革了高考制度,我是不可能进大学门的。没有党,就没有我这个大学生。根据党的需要来决定自己的毕业去向,理所当然。回顾以往,下农村,进工厂,上大学,自己生活道路上的每一次转折,可以说都是一次“服从分配”。当然,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不一样。现在,党和人民培养我大学毕业,自己又面对祖国百业待兴的历史关头,在“服从分配”上就应该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如果说,入学时的“服从”还主要是基于“能被录取就行”的思想,那么,这一次的“服从”,则应该是建立在为振兴祖国的煤炭事业一辈子献身的思想基础上。
对分配问题,不少同学都希望能分回家,这也是人之常情。从个人角度说,谁家没点难处,没点实际问题。然而,从多年的生活经历中,我深感象自己这样的干部子弟,优越的环境对自己并没有多少好处。十年动乱中家庭遭殃的那段历史是令人痛苦的,可也因此使自已在普通人的地位中生活了多年,同最普通的工人、农民建立了感情,懂得了他们的苦与乐。从某种角度说,这或许是“因祸得福”。至今我仍十分怀念那些纯朴、勤劳的人们,正是他们创造了我们民族的历史,也是他们养育了自己。我们党的宗旨,党所做的一切,不正是要为他们谋利益吗?我没有理由上了大学就忘了他们。近几年,家庭的冤案是平反了。但假期回家,却总感到少了点什么,有一种不安的感觉包围着自己。我不愿意靠父辈的功劳过日子,更不愿意成为别人眼中的“特殊人物”。我总觉得自己的归宿应当是在人民群众之中,在普通平凡的岗位上。父辈的光荣只属于他们,自己能否得到人民的认可,只能靠自己的行动去争取。干部子女如果无功受禄,群众就会不高兴。每逢听到这方面的议论或看到文艺作品中这类描写,我心中就很不安,常问自己:你怎么样?我深知一个党员,一个干部子弟的一言一行,在群众中都会有影响。而且,往往是好的影响难以树立,坏的影响却极易造成。如果说,在毕业分配问题上,对一般同学是个考验,那末,对干部子弟来说就更是一个考验。我自己的行动应该有助于消除一点不正之风所造成的恶劣影响。
说了这么多,就是一个意思,在毕业分配问题上,只希望组织上能更为严格地要求自己。怎样分对党的工作有利,对群众影响好,就怎样分。什么地方最需要,我就去什么地方。
崔明山
1982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