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寅生
八月三日在兰州听了耀邦同志关于“种草种树,治穷致富”的讲话以后,感到非常高兴,高兴的是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和不断地总结经验,今天终于为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的干旱地区指出了中兴之路。它的深刻意义在于::
解除了干旱省区“以粮为纲”的思想束缚
多年来“左”倾思想统治了农业领域,无论什么地方,不管自然条件和经济效益如何都“以粮为纲”,使大片草场、林地、果园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沙荒扩大,经济效益倒退,群众生活下降,国家补贴增加。这是违反客观规律,搞形而上学的必然后果。大农业是指包括林、牧、副、渔在内的全部农业生产。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气候复杂,发展农业必须因地制宜,农、林、牧、副、渔综合考虑。象甘肃等省(区),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的地方,必须从“以粮为纲”的沉重思想负担中解放出来,改弦易辙,来一个“反弹琵琶”,改种粮为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林业,使生态平衡逐渐恢复,同时又可以生产经济价值很高的畜、林产品,这样肥料增加,粮食产量也将上去,群众生活将随之得到改善,实为一举多得的大好事。
打开了“只在二亩地上打主意”的狭隘眼界
不少人一谈到农业就想到我国有八亿农业人口,十五亿亩耕地,平均每人不足二亩,增产粮食潜力有限,农民富裕很难。问题就在于这些同志把眼光局限在不足全国总面积百分之十一的耕地上,而看不到还有百分之四五十未被充分利用的其他农用土地。在解决吃饭问题的压力下,总在二亩耕地上打主意,很少想到林、牧、渔业。毛主席提出的农林牧三结合的思想多年来未真正落实。这次耀邦同志在甘肃省提出的要着眼于从全省土地面积来考虑农林牧三结合问题,打开了人们的眼界。对全国来说也是一样。我国很多地方都是“七山、二水、一分田”,如各地都从全部面积着眼,因地制宜地考虑安排种粮、种草、种树和种经济作物,使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协调地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将会出现一个新的格局,各地农村都会较快地富裕起来。
开拓了改变人民食物构成的新天地
种草种树,才能发展高产畜牧业,这便是“向草要肉,向草要奶”,改变人民食物构成的重要途径。我们中华民族有很多优点,勤劳、勇敢、凝聚力强……但是我们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由于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保守思想严重存在。今天要施行种草种树,特别是种草,更必须克服保守思想。我国有精耕细作的丰富经验,但缺乏种草发展畜牧业的经验,相反却有“见草就锄,斩草除根”的传统。由于畜牧业上不去,我国成了世界上吃粮最多的国家,而吃肉、吃奶却是最少的国家之一。世界上发达国家人均吃粮只为我国的三分之一,而吃肉吃奶蛋的数量比我国高几倍甚至几十倍。他们的做法就是利用大量荒山、荒地种植牧草,发展畜牧业,在农田上实行草田轮作。在欧、美、澳三洲的发达国家里,一个农民种几十亩至几千亩多年生牧草,饲养良种牛羊,每亩投入劳力和资金不多,而年收入几千甚至几万美元,生活十分富裕。农民富裕了,国家和个人对农业投资和投肥成倍增长,粮食产量也上去了。其中不少国家变成农、牧业产品都能大量出口的国家。我们只要克服“只种粮食不种草”的保守思想,发扬开拓、进取精神,勇于创新,在我国土地上闯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林业的道路,农林牧副渔业将会全面发展,人民的食物构成也将随之发生巨大变化。
只要我们按耀邦同志的讲话精神,百折不挠地认真干十年廿载,我们伟大的祖国一定会日益富强,辽阔的国土一定会更加美丽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