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亨铭
据说,历史上的大学问家,都是以“苦读书”——或“悬梁刺股”,或“囊萤映雪”,或“凿壁偷光”——而成名的。于是,有些想走自学成才道路的青年,一见读书如此“苦”多,便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了。其实,这是曲解了“苦读书”。
人们赞美“苦读书”,即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并非指读书只是一个“苦”字,而是说读书必须经过一个“苦”的历程,那就是苦乐交织,苦变为乐的过程。无可置疑,“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但是,怎样才能有这种不畏劳苦地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呢?这除了靠崇高理想的支柱外,还得借助于读书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兴趣。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对象的喜爱和趋向,是人在认识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有了这种乐趣,“苦读书”就会变成读书乐了。鲁迅先生曾在《读书杂谈》一文中说过,“如果只是职业的读书”,由于“勉勉强强”,当然“很痛苦”,甚至“很可怜”;但如果是“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一样”有趣,“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有着深厚的趣味”,读书也就成了一件高尚和愉快的事。
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爱好不同,对事物的理解程度和看法有差异,所以并非一本书会使得所有人都感兴趣。要培养自己读书的乐趣,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内容与自己的兴趣相符或相近的书读。书读多了,知识有了积累,你读书的兴趣也逐渐会广泛起来。对某一门学问理解得深切些,趣味更油然而生,越发感到:“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你就会得到心灵上的满足,促使你的某些潜在素质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你就会勇往直前地去攀登那“光辉的顶点”。上海一家刊物介绍美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在学习研究中是“终日计算,沉思苦想”,杨振宁认为不符合实际。他说:“什么叫苦?自己不愿做,又因为外界压力非做不行,这才叫苦。作物理学的研究没有苦。物理学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它对你的吸引力是不可抗拒的。”可见,一个人对读书学习有乐趣,科学文化对他就有诱惑力,他就能不知疲倦地攻克一个个险阻难关,哪里还想到这是一种“苦”呢?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愿自学青年把读书当作人生的乐趣和需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四化建设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