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园》

1983-07-15 05:54黄鸿光
读书 1983年6期
关键词:园林文物

黄鸿光

这是一本很吸引人的书,入手便觉不凡,使人如读《幽梦影》或《陶庵梦忆》,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书本身也象是中国园林,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读者一种细腻的艺术欣赏力。不必限于园林工作者,举凡对中国艺术、文学或旅游有兴趣的人,都可以在这本书中寻得佳趣,获得知识。

作者认为:“我们民族在欣赏艺术上存乎一种特性,花木重姿态,音乐重旋律,书画重笔意”,贵自然神韵,蕴藉含蓄。作者从这里抓住中国园林建筑与文思画理的联系,追寻了我国名胜园林所以具有令人百看不厌的魅力的原因,认为端在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薰陶,并能凝聚我国人民勤劳勇敢、聪明谦逊的教养和品德。正因为有这样的文化背景和民族传统,因此表现在园林的构筑上,就蕴藉含蓄,多层次,富于空间感、有色感和声感;能以无形之诗情画意,构有形之树石亭台。其神韵在于妙合自然,其技巧在于小中见大,以有限的面积,构无限的空间。其高处在于无景之处求景,无色之中生色。园林中的大镜、大池,都从反映中得景。作者说:“池水无色,而色最丰”。“江南园林,小阁临流,粉墙低亚,得万千形象之变,白本非色,而色自生。”这正象画家中的高手,往往善用白色一样。我曾见过罗艮斋(卓)写的白衣观音,身上穿的三件白纱罗,三重花纹能够层次分明,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而园林妙手的设石布景,使之曲折幽深,正也如画家的烘染衬托,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意匠和修养。

中国的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艺术综合体。这里贯穿着我国注重整体的哲学观念。一处好的园林,正如一首好的诗词,一首好歌;有景,有人,有情。景触情生,情因人异。使游客置身园林,融会于景色之间,有山水锺情,泉石知己之感。

作者有深厚的中国文学修养,能书善画。加以多年的潜心研究,故举证丰富而恰当,对中国园林之妙,能阐幽抉微,得其神髓。作者痛心疾首的,就是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饱经患难,园林也同精神文明的其他产物一样,不易保持。这也是许多文化人所共有的感慨。黄晦闻昔有诗云:“同光及迩来,雅道直萧瑟”。及至解放,方期逐步恢复,不料“文化革命”一闹,几乎到了“水尽沙露骨”的地步。岭南画家姚礼修曾作《珠湄感旧图》,把消逝了的名胜古迹如海珠寺、学海堂,绘入画卷,词人陈述叔题以《清平乐》一首,为之低徊咏叹。而今不但胜境湮灭,连图也不存了。在《说园》的续篇,作者亦附有一阕《浣溪纱》:“池馆已随人意改,遗篇犹逐水东流,漫盈清泪上高楼”。也是同样的沉痛。

据此,我以为,《说园》五篇,其积极意义,不仅在于阐明中国园林的精髓何在,为造园、复园、改园提供指南,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对一切有意无意地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和事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言之谆谆,提出严肃的批评。作者于此,不惮一言再言,至四五言,几至下笔不能自休。其言至诚,其心至切,值得一切有心人深思。爱园林,也就是热爱祖国优美悠久的文化。作者于此反复致意,正说明他对祖国文化遗产之被破坏的痛惜心情。

笔者本人作为文物管理干部,对文物的破坏和文物环境气氛的荡然无存,亦未尝不痛心疾首。广州著名的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前面却耸立着黄埔发电厂高达百余米的烟囱。广东迎宾馆旧址,原为净慧公园,前身即为净慧寺之一部分,它的大门,正对六榕寺的花塔,从大门即可把花塔全收眼底,这是多么好的借景呵!不料却有人顶着花塔盖起高楼,这比松下喝道、花上晾更其大煞风景。

至于好心做成了错事,各地更都不乏例证。所以我希望凡从事园林、文物、旅游、城市规划和基建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都来读一读《说园》,这可以减少我们工作中的失误。因此,希望本书的发行面能更为广泛一些。

倘若吹求的话,《说园》第一篇是语体文,续篇以下却是古文格调,体例不够统一。其次是此书系手写本形式,正宜用线装;但却用了道林纸简装。这也正象古建筑的修复,有时找不到木材,只好用钢筋水泥罢了。

(《说园》,陈从周著,上海同济大学学报抽印本,1.20元)

猜你喜欢
园林文物
《园林》
在园林里遇见自己
Museum Honors History and Culture of Lin’an
中国古典园林简史
中国园林“缀玉集”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
炳灵寺文物精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