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作文本儿

1983-07-15 05:54叶至善
读书 1983年7期
关键词:宋先生朱先生孔融

叶至善

我们三个自称为“作文本儿”的《花萼》和《三叶》,原先由文光书店出版,那是解放以前的事。现在三联书店打算把这两本习作集合在一起重印,要我在后面写几句话,因为两本集子原先的“自序”都是我写的。

在《花萼》的“自序”里,我记下了当时我们三个围着桌子看父亲改我们的习作的情形。说是看父亲改,实际是商量着共同改。父亲一边看我们的习作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他看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我们:原本是怎么想的,究竟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多么严格的考试呀,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训练,要求我们笔下写出来的能毫不走样地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思。

我们三个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训练,因而几乎每个星期要交一篇习作给父亲。写什么由自己定,父亲从不出题目。父亲一向主张即使是练习,也应该写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照父亲的主张做去,觉得可写的东西确实很多,用不着胡编,也用不着硬套。只要多多感受多多思索,生活中到处都是可写的东西,而且写出来决不会雷同。幼稚自然难免,但是多少总有点儿新意。我们的习作所以能赚得宋先生和朱先生的喜欢,原因大概就在这儿。

朱先生和宋先生先后过世了,我们将永远纪念他们,感激他们。在序言中,他们出于爱护和鼓励,把我们的习作夸奖得过了份。宋先生只指出了一点,说我们的“头脑太冷静”;朱先生几乎没有说一句批评的话。我认为宋先生的批评的确说中了我的弱点;而朱先生说我们“没有那玩世不恭、满不在乎习气”,我看了却十分惭愧,因为我自己觉得那几篇习作中颇有点儿那种坏习气。朱先生特地插进这么一句,是不是寓批评于表扬呢?我看很可能。不管怎么说吧,对于这两个缺点,我一定得时时警惕,主要还不在于作文而在于做人。

《花萼》收集的是一九四二年我们三个的习作,当时曾想每年选编一本,作为我们练习写作的纪程,可是没有如愿,到一九四四年底才编成第二本习作集《三叶》。这是因为我们三个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变动,不能再聚在一起跟着父亲修改习作了。一直过了三十几年,最近四年间,我们三个才互相鼓励,重新练习写作,有些短的习作还要请父亲过目。可惜父亲的视力越来越衰退,戴了老花镜,加上放大镜,在四十瓦的日光灯直射下还看不清写在一般稿纸上的钢笔字。我们只好用粗铅笔把字写得核桃大让父亲看,还得尽可能把习作写得短一点儿,免得父亲过份劳累。今年我们三个的年龄加起来恰好是一百八十岁,还能在父亲跟前练习写作,一定使许多年轻朋友感到羡慕。其实父亲教给我们的主要是两条守则:一条是写的时候要写自己的话,一条是写完之后要自己用心改。我们愿意把自以为受到好处的这两条守则,贡献给愿意学习写作的年轻朋友们。

附记:《花萼》和《三叶》是我和妹妹至美弟弟至诚的习作选集。宋云彬先生为《花萼》写了序,朱自清先生为《三叶》写了序。我在《花萼》的自序中有一段说:“吃罢晚饭,碗筷收拾过了,植物油灯移到了桌子中央。父亲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改我们的文章。我们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摘,争辩。有时候,让父亲指出了可笑的谬误,我们就尽情的笑了起来。每改罢一段,父亲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顺适,我们就跟着他默诵。……”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四日

《未必佳集》自序

这是我们三个的第三本习作选集,以“未必佳”作为集子的名称是我出的主意。

我们的前两本习作选集——《花萼》和《三叶》,是抗日战争后期,我们三个在父亲跟前练习写作的成绩。当时,父亲的几位朋友怂恿我们把习作编成集子,宋云彬先生和朱自清先生愿意给我们的选集写序文,还有文光书店愿意接受出版,都因为我们是在父亲的指点下练习写作的缘故。

现在仍然由于这个缘故,三联书店建议把《花萼》和《三叶》合在一起重新出版。我于是把两本集子整理了一遍,写了一篇后记。在后记中我附带说到,抗日战争以后,“我们三个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变动,不能再聚在一起跟着父亲修改习作了。一直过了三十几年,最近四年间,我们三个才互相鼓励,重新练习写作,有些短的习作还要请父亲过目。”没想到这几句话引起了三联书店的兴趣,他们建议把我们三个四年来的习作也编成一本选集。我们想这样也好,可以让看过前两本选集的师友和同志们看看我们过了将近四十年有没有长进,于是同意了。这就是这本《未必佳集》的由来。

“未必佳”出于《世说新语》。孔融十岁时候能说会道,受到司徒校尉李膺和他的宾客们的一致称赞,只有太中大夫陈韪说了一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的嘴真厉害,马上回他一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说得陈题目瞪口呆。《世说新语》把这个故事归在言语篇内。我年幼时看了这个故事也佩服孔融的敏捷,可是觉得陈韪的话没有错:一则“未必佳”并非“必不佳”,所以孔融的逆向推理是犯了逻辑的错误;二则呢,任何人在小时候都受过他人的称赞,要是因此而自以为了不起,那就肯定会把自己的一生葬送掉。所以我宁愿记住陈韪的话,何况我“小时”实在并不“了了”。

我想:用“未必佳”作为这本集子的名称可以提醒我们三个永远不要自满,而且不限于在写作这一个方面。我把这个意思向至美至诚说了,他们都同意。

一九八三年四月十六日

(《花萼与三叶》、《未必佳集》均将由三联书店出版)

猜你喜欢
宋先生朱先生孔融
“码字”的朱先生
董小姐
孔融的反驳
沁人心脾的冰红茶
不懂就百度
悼朱光潜先生
孔融让梨以后
老先生扮演病人为哪般
孔融让梨
违背诚信月薪5万元工作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