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元凯
学习怎样才能取得成功?我认为有三个要素非常重要,即理想、勤奋和方法。
一个人要想做一番事业,首先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尤其是青年人,要把自己壮丽的青春献给振兴中华、实现四化、使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事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来日追悔莫及。
勤奋刻苦是各种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者,无不如此。
不要迷信天资,世上无天生之才,天资上的差别可能有一些,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努力。天才出于勤奋,勤奋出天才。
基础差怎么办?可以通过主观加倍努力,转差为好。我刚进大学时,新生英语测验我考了个第14名。怎么办?我想起中国一句古话:叫“笨鸟先飞”,人家花一分气力我花二分。经过刻苦努力,一年后已能阅读外文资料;第二年开始攻读德语,又一年后达到当时研究生水平;第三年还学了俄语。这次去法国又学了法语。目前我能用英、法两语顺利交谈和作学术报告。马克思有句名言,“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山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学习有了动力和勤奋,还要讲究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对学习方法的体会,有下面几点:
一、打好基础确立目标
要学好基础课程。不少年轻人,基本概念还没弄清楚,就去攻什么世界难题,建立什么理论体系,甚至发明永动机之类东西,想一鸣惊人。结果,当然一事无成。
学习要确立目标,将来志愿干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这对自学的人很重要。确立目标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好高骛远。选择目标要结合国家需要、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趋势以及本人的素质、特长、爱好和所处的环境条件,慎重考虑。不要人云亦云或一月三变。
二、要善于最有效地读书
读书要善于选书,学会精读和泛读。有一个从薄到厚又从厚到薄的过程。从薄到厚是指学习要积累知识;从厚到薄是指知识多了又要善于归纳、洞察要害和核心。要注意资料积累。对精彩的文章和段落,干脆多抄录一些。抄一遍比读一遍印象要深得多。
读书要敢于提出问题。不要把脑袋当成仓库,要有自己的独特评价和见解,逐渐要有个读书——观察——思考——钻研——创新的过程。
三、学习要敢于创新
学生不要光为分数而学习,要把注意力放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做分数的奴隶。创造力属于那些爱追根究底、肯独立思考的人。
学习的目的应该创新,创新要注意选择目标和课题。要多做调查研究,多看文献资料,多听智者的指点和劝告。不要人云亦云,一窝蜂来赶时髦。
四、建立广泛的兴趣
在科学上要思路敏捷,思路开阔,还要培养自己广泛的科学兴趣,扩大自己的科学视野。博览群书今天仍是有其价值的。我国的学生以至一些科学工作者,目前的主要缺点仍然是专而不博。结果专到一定程度也就专不下去了。这是杨振宁、李政道等华裔科学家归国时一再呼吁的。除精读本专业的知识外,大可泛读一些别的学科以至文史哲。
要注意劳逸结合。娱乐消遣固然损失了一些时间,但换来精力充沛的工作,常常使效率提高。老是开夜车,死拼时间,夜半三更,头昏眼花,实际上大脑吸收率已趋近于零。一个人要有些业余生活的爱好。文艺体育以及栽花集邮还是很有必要的。
凡是在科学上有大成就的科学家,很多都有广泛的科学兴趣。多读一点科学史,多读一些科学家传记,收集一些大科学家的至理名言,这些智慧的闪光结晶,可以成为我们一生努力的路标和指南。
五、善于求师
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总是比较注意博采百家之长,从各方面去吸取营养来丰富自己,从而闯出自己的新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就是从不相干的事情中常常能领悟出对自己事业有益的道理。所谓“理不隔行”道理就在于此。“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凡有专长的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
(摘自《科学浪花》1983年第7期)